民国秦州商事之三十五
秦州首富张八爷
■庞瑞琳 韩惠荣
现在,当我们看到“工业——富民之要”、“工业——强市之基”这些稔熟的词汇时,却并不了解中国和当地工业兴起的艰难历程。回味这些业已过去的历史,对当今社会生活还有什么提示与启发吗?我不敢有此奢想,但总想在回顾中有所品味。
城西二郎巷(今育生巷)张家,在秦州不仅以名宦称著,更以经商显赫。
早在元末明初,其祖张哲就在西关创建了“西厢烟集”,专营水烟。继而其子张翼于明永乐十八年在北关爷坑设“德成烟集”、清咸丰元年,张登阶建“德懋水烟厂”、“德懋银号”,“德懋货栈”、“德懋商号”、“德懋盐号”;张金鉴建“德懋栽绒厂”、张业广建“德懋玻璃制造厂”等,其规模之大,如民间口语所述:“进了德懋店,走了二里半”。之后,清光绪二十八年入仕的(援例进士,授户部主事、陕西紫阳知县,朝仪大夫,四品候补知府衔)张仲武,则在清末民初风云动荡,朝廷将倾,军阀混战的局面中,在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伊始,似乎看到了一线中国希望之曙光。一向以强国富民为己任的他,心中为之一亮。在孙中山倡导的“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下,以候补四品知府衔秩满终仕,到北京、上海、山东、广东等地考察民族工商业,返乡举办实业。
从小受伯父张登阶经商之道影响他,对市场商贾颇有心计。仿照伯父多种经营并举,创建“德懋”(以德为本,勤勉求索,蒸蒸日上之意)字号系列的经商途径,创立了“永顺”字号系列:清宣统元年(1909年)创办了“永顺隆”烧锅,并亲书门联:“酒可解忧神来悦心无世味;永顺酒香客来一品聚仙情”。投资上万银元,从陕西等地购置熔炉配器,于秦州利桥、桃花坪乡购地十亩,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创建了秦州第一家炼铁厂--“永顺发”炼铁厂。有技工等百十号人,生产百姓日常紧缺的铁锅、铁勺、刀具和农民用的铁犁、镰刀、铁锨、锄头等农具。后因山中工人常遭土匪打劫,只得关闭,于民国11年迁址天水郡。民国2年创建了“永顺”熙醋坊、“永顺昌”榨油坊。民国9年开设了“永顺公”丝布庄、“永顺成”点心铺。民国27年在西关西稍门双桥建“永顺和”化学厂,生产当时罕见的肥皂、香皂、凡土林、粉笔等新产品。
“永顺园”菜馆,是清同治十一年其伯父张登阶所开,民国初年,经张仲武承接,菜肴有所更新,后租给本家厨师张贵子,更名“复兴园”,至1950年代,合并于桥店子。
他秉承“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祖训,开天水民营企业之先河,于民国8年,以1800银元投资入股与哈锐、胡松林合资创办了炳兴火柴公司并任董事长。其后,以多种经营,两条腿走路的经营之道,不断为公司储备资金,鼎力扶持公司发展振兴,创炳兴公司鼎盛之业。民国14年,以巨资助冯玉祥、邓宝珊将军撤离北京。民国15年运粮千车助冯玉祥、邓宝珊、杨虎诚等西安粮尽之危。民国28年,出巨资支持冯国瑞先生修葺麦积山石窟,修建麦积山收藏馆。抗战期间以爱国为己任,捐布万米做衣被数千件,无偿捐赠资金资助在秦伤员和流亡人员。对流亡者卖货赊账,不收分文。虽使“永顺公”无资可营,但自认为抗战尽力,损业无撼。成为张家门里,继张登阶之后的又一乡贤。
张仲武卒于民国32年(1945年)4月22日,享年62岁。虽值抗战胜利在即,却是依照“大清诰封朝仪大夫”的葬礼安葬,全套仪仗、金瓜、钺斧、朝天镫、旗、锣、伞、扇、肃静、回避牌等一应执事相随,佛僧作唱,铁炮鼓乐齐鸣,北京、陕西各界名人儒土前往吊唁,族人送殡仪仗,上书各官衔品阶、执事、马轿不下百十乘,出殡队伍浩浩荡荡,摆出有二三里长,官绅、故交沿路彩棚高搭,老少市民拥于街道两旁竞相张望,其场面之热闹,犹如过节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