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历史悠久,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南控巴蜀,北达大漠,西通西域,东进关中。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自春秋战国之始,每逢朝代更迭,这里都是各路人马争锋的战场。潘守正先生多年来从事秦州历史文化的研究,他的《天水历代战事记》是我们全方位地了解发生在天水的历次重要战事的重要资料,今刊发以满足读者了解天水历史上的风云战事。
天水历代战事记
明末农民军攻陇右

三、秦州城及邻县攻夺战
1635年2月,一支坚持在陇山一带的农民军西入秦州,分攻州城和州北之三阳川。州城军民坚守,在城将欲陷时,明援军抵城郊,农民军撤往礼县。攻略三阳川者,被总兵孙显祖击败。当年夏天,明军在千陇地区围剿复入关中的高迎祥、李自成部主力,约二十万农民军西走,转战于秦安、清水、静宁、通渭一带,其中有数十营一度屯驻宁远县城外,遍略附近村庄并围攻县城,知县郭尔照率军民坚守,县城末被攻克。六月,总兵张全昌、副将贺人龙率明军入陇右追剿,至张家川,杀农民军一百六十多人,另一支官军则被农民军击败,都司田应龙,张应春被杀,至此年秋天,农民军转往四川。
1636年,李自成率农民军转战于陇南。蝎子块所率一支数万人进入伏羌,围攻县城。知县王儒亲赴农民军营劝慰讲和,农民军撤围,转攻巩昌。1638年,一股由外号六队、大天王、混天王、争管王统率的农民军联营欲据平凉,六月被明总兵左光先部击败,遂转而南下往陇州,其中一支进入清水县,明军追至后又转秦州,再往成县。另一支闻宁远城垣被渭水冲圯,兼程往攻。分守道张兆曾率军民抵抗,农民军不克而退,至冬,李自成在陕南被明军击退,张献忠又降于明,农民军活动转入低潮。
四、农民军余部在陇右的活动
崇祯十四年(1641年),由于上年大旱,秦州发生春荒,每斗粮价涨至白银一两五钱,一些地方出现人相食的惨状,流落于陇右的农民军相率又起,进至州城西关外,约州署捕快柴羔为内应,结果事泄,柴羔被捕杀,农民军欲攻城,忽遇大风雨,贡生李芝率守军和丁壮突出。农民军不支而退。在此前后,清水县张家川民胡景鳌聚众数千人起事,巩昌知府乔迁高设计诱杀胡景鳌,又率兵围其部于任家堡。起事民众或散或降,事遂平息,1642年7月,另一支复起的农民军万余人在一斗谷的带领下,围攻清水县城,因防守严密,连攻三日未果后撤走。
五、农民军主力攻据陇右
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月,在河南复起,已称新顺王的李自成率农民军再次攻入关中,很快占领今陕西全境和宁夏、庆阳等地。十一月,李自成派袁宗第、刘体纯率军攻取陇右,及至清水,以牛镇守率部攻县城,主力直趋秦州。秦州城垣坚固,此前农民军三次进攻未果。是次袁、刘合军,战斗力大为提高,又逢城内防守力量薄弱,故此很快攻入城中,俘获分行巡陇右道范学淹和州署事、巩昌府通判朱廷鄣。朱拒降被杀,范囚于文庙(后为士民救出)。接着,袁、刘率众继续西进,连克伏羌、宁远和巩昌。但攻取清水者,由于城内守兵和丁壮全力抵拒,连攻十五日未能成功,其它已克地方,由于多年形成的对农民军的偏见,仍不时受到豪绅及百姓的抵制,宁远贡生温元春等聚集丁壮攻入县衙,杀农民军派任知县,后袁宗第赶至,杀温元春,明守备陈光祖联络巩昌秀才张杰等聚万人与农民军相抗,被袁宗第击败,残部奔鲁班山(在今武山北部)坚守,袁宗第部围攻多日,终破山门,尽杀从者,一度依附于农民军的士绅和守军,不久亦声言仍忠于明王室。
1644年正月,高有功率数万农民军复攻秦州,在北关与明守军彻夜激战。凌晨,秦州指挥使于光耀督军发炮反击。农民军北撤,至三阳川番家城(在天水市中滩镇,民间俗传为樊家城)攻掠村堡,不久撤走。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一日,李自成在西安正式称帝,国号大顺,改元永昌,设官定制,大封功臣。二月,李自成率部渡黄河北进,三月十八日进入北京城,次日明帝朱由检登煤山自缢。四月,明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李自成阻击失利,率部南撤,七月回到长安,欲据西北以图再进。1645年正月,清兵破潼关进入关中,李自成调陇右袁宗第部往关中共拒清兵,在未能取胜后率部匆匆南走商州。至夏,李自成被清兵追至湖广武昌府九宫山,为当地豪强武装杀害。袁宗第从秦州撤走后,天水仍归明守军控制。
六、明代后期发生的流民起事
嘉靖四年(1525年),百余名陇东起事流民至秦安,知县张继先督军民与其战于东陇谷,流民败,均被俘。
1526年,百余名起事流民占据秦州桃花山,指挥同知尹谟、知州王卿率军民围剿,流民败。
1542年9月,陇东流民号赵老大人者率众南下,攻掠清水,知县姜潮率众围攻,将其悉数捕杀。
1556年2月,清水弓门镇人祁化以妖术惑众起事,署知县庞礼率军民围剿,杀为首者十余人,余众溃散。
1559年7月,起事流民又攻掠清水,不久退走。
万历十五年(1587年)二月马友忠聚集近千人起事,占据清水石洞山。知县季恩率众围击,斩二十多人,余众败走。
崇祯十三年(1640年)十月,马流(或称流来)所率一支流民攻略清水,进至汤峪铺,巩昌知府乔迁高率兵围剿,困其于观音殿,乔令纵火焚烧,流民连同被困于殿内的当地民众皆被难。
七、简议
引发陕北农民大起义的原因,是已处于极端贫困状态的农民又遇到了连续不断的自然灾害和朝廷加征“辽饷”之事,把农民逼到了难以生存的绝境。饥民们为求一线生机,受当时官兵哗变的影响,才聚而起事。起初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并无什么政治目的,只是采取组织起来集体掠索的方式,求得一些能使自已活下去、可以充饥的粮糗。
面对饥民的聚发起事,统治阶级中倘若能怜悯百姓凄苦、体察民情者,给以赈济和劝慰,让百姓有一个生存下去的希望,或许起事就会平息下去,但是,当时政治上处于堕落腐败、军事上内外交困、经济上濒临崩溃的明王朝统治者,已不可能对百姓施以仁治,而是采取了严厉的镇压措施。面对统治当局的镇压,穷苦百姓也就豁出去了,呆在家里是饿死,加入起事队伍大不了也是一个死,总比坐以待毙强一些,正如天水流传的俗语所说,宁可当个饱死鬼,不当个饿死鬼,此实为当时参加起事的大多数人的心态。
缺少组织、训练的起事饥民,大都是在手无寸铁的情况下,仅凭一腔充饥的期冀就持简陋的生产工具,以至赤手空拳参加起义的,虽称为农民军,实际上只是一支庞大的盲流队伍,故当时动辙就集数万农民军,但战斗力非常弱,往往是数以万计农民军数月攻不下一个县城。但对参加镇压的官军来说,饥民起事对哪些嗜杀武夫提供了加官晋级的机遇。直到明末,在历经多次失败后,农民军训练出了一支兵强将勇的队伍,才得以顺利攻克大城市,以至占领北京。
陇右邻近陕西,百姓当时同样遇到了自然灾害和“辽饷”之累,但由于固有的委曲求全观念,多持“宁肯遭猪变狗,也不要改朝换代”的极端保守观念,所以即使处于啼饥号寒的境地,也很少起来抗争。但是每凡农民军过境,所需大都从民间索取,致使所经之地受到不同程度的骚扰。出于自我保护和对起事饥民抢掠行为的畏惧,不少市民反而参与官府组织的抵抗,与农民军相对,因而农民军进入陇右后的攻城行动,除最后一次外,其余的成功率很少,大都是在乡间运动,一旦官军追至,即撤退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