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历史悠久,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南控巴蜀,北达大漠,西通西域,东进关中。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自春秋战国之始,每逢朝代更迭,这里都是各路人马争锋的战场。潘守正先生多年来从事秦州历史文化的研究,他的《天水历代战事记》是我们全方位地了解发生在天水的历次重要战事的重要资料,今刊发以满足读者了解天水历史上的风云战事。
蜀汉与曹魏争夺战
天水历代战事记

三、诸葛亮再攻陇右
诸葛亮闻司马懿率军将至,分兵留攻祁山,自率主力往上邽迎击,并令军士沿途尽芟上邽一带的小麦,以绝魏军粮食,司马懿至陇右,令费曜、戴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余众悉出西救祁山,结果,前部费曜、戴陵和援助上邽的郭淮部在上邽与蜀汉军相遇,费、戴二军大败,退入城中。不久司马懿至,令恃险固守,不得与蜀汉军交战,诸葛亮率众与魏军相持多日,欲攻又恐后援不继,遂西撤,司马懿督军尾随而进,双方又相持于汉阳(今甘谷),司马懿遣将军牛金率轻骑引战,诸葛亮见魏军势盛,又率全军南下,据守卤城(今礼县盐官镇),于南北二山屯军,准备决战。魏军至卤城外,司马懿令沿山掘营,与蜀汉军对峙,并嘱各部不得出战,意在等待蜀汉军粮尽兵疲后出击,魏平等将数次请战,对司马懿说“公畏蜀如虎,让天下人取笑。”司马懿只是不理,继而佯称有病,拒绝会见诸将。延至五月,众将再三请战,司马懿执拗不过,遂令张郃攻蜀汉无当军监护何千部于南围,自引军从中道出击。诸葛亮好不容易盼到魏军出战,即派征西大将军魏延,将军高翔、吴班率军迎战,大破魏军,斩首三千。司马懿见出战不利,仍令坚守。延至六月,探至蜀汉军因日久有倦怠意,司马懿始令全军出击,先攻蜀汉军外围。诸葛亮度其实力加之粮草补给困难,知再不能相抗,便率军南撤。魏军趁势追击,俘杀蜀军以万计。张郃穷追不舍,至木门,误入蜀汉军的埋伏,中矢而死。
四、姜维攻陇右
姜维投蜀汉,诸葛亮视为难得将才,即使任仓曹掾,加奉义将军,荐封当阳亭侯。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卒后,姜维任右监军,协统诸军。延熙元年(238年),随大将军蒋琬屯驻汉中。十年(247年)升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参与最高军事决策。姜维虽有遵诸葛亮遗言攻夺陇右之志,但由于屡次北伐无功,故诸葛亮卒后蜀中大臣对北伐持消极态度,致姜维难有行动,直至十六年(253年)春费祎被魏降将刺杀,姜维独主军事后,又开始了北伐。
魏嘉平五年、蜀汉延熙十六年(253年)四月,姜维督蜀汉军伐魏,数万之众从武都(时为郡,治下辨,在今成县。武都郡三国初属魏,229年归属蜀汉直至蜀汉被灭)北上,出石营,经董亭(二地均在武山南),围南安。魏雍州刺史陈泰率援军抵落门,姜维恐魏军截断归路,加之粮尽,遂南撤。
魏甘露元年、蜀汉延熙十九年(256年)七月,蜀汉大将军姜维与镇西大将军胡济相约出陇右,会取上邽。姜维率所部欲先取祁山,魏安西将军领护东羌校尉邓艾料知蜀汉军欲攻取祁山,已派重兵坚守。姜维又转趋南安,至武城山(在今武山西南)与邓艾所部魏军相遇。邓艾凭险据守,蜀汉军进攻不能得,折东攻落门(今武山洛门),仍为邓艾部击败。于是姜维率军东渡渭水,往取上邽,邓艾率军追击,至段谷(今天水市东横峪河)与蜀军激战。因所约胡济军未至,姜维部大败,死者甚众,残部星散流离,从段谷南撤。时蜀汉大臣多责姜维失利,姜维遂引咎请贬,后主刘禅下诏降为后将军,仍行大将军事。邓艾则因功封魏镇西将军、都督陇右军事,并进封邓侯。
蜀汉伐魏,陇右为主要战场之一,今天水境首当其冲。以弱小之国伐实力远强于已的曹魏,是不自量力的错误决策,故智慧天才诸葛亮,亦难摆脱战而无功的结局,后来的姜难北伐,更是在大势已去的情部下的妄为之举,对诸葛亮姜维的北伐,蜀汉朝野虽一直存有异议,但诸葛亮将北伐视为遵从刘备遗志的国策,穷尽蜀国的民力、财力、实属治国之误。 (下)(作者:潘守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