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桑梓情深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之君子,福履绥之。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之君子,福履将之。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之君子,福履成之。”《诗经·周南》中的这首诗,以简洁明快而又意味深长的优美语言,抒发了人与树木的相互关爱,表达了朴素的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哲理。它可能是中国古代有文学史以后我国第一首表达人与树亲密关系的诗歌。由此看来,远在春秋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感恩于树木对人生活的关爱和庇护,并且敬仰给人们带来福祉的树木,用心呵护树木,让树木造福桑梓。
天水南郭寺的“春秋柏”,也是一棵栽种于春秋时代的古柏。这棵硕大的古柏向我们证明,天水人的祖先爱护树木的人文传统至少有两千多年了。它也证明,人文环境的良好,是天水能够保存众多古树到今天的一个重要原因。
纵观天水二千七百年的建城史,从秦人先祖在天水始设邽、冀两县,到西汉王朝在天水设立统治陇右地区的天水郡,再到唐宋时期统治陇东南的秦州府。以及后来明清时代的陇右道秦州府。处于丝绸之路交通要地的天水,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的重要,物产的富庶,形成了独特的人文环境和传统。在更早的上古时代,这里是女娲部落和伏羲部落的繁衍生息地。人文的悠远和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哲学思想,在这片较早开化的土地上根深蒂固。明清以前,历代王朝都把这里视为“前庭院里的花园”。他们派到秦州的官吏,多数都是皇亲国戚或心腹之臣。到天水作官,虽无高位重权,却是生活和享受的好地方。在漫长的王朝年代,除去三国时期和后来唐玄宗天宝年间的战争动乱,天水和陇右在大多数岁月里都处于相对安宁的和平环境。这就使得当时的天水人可以安心于物质和精神享受,有心于花草树木的栽培和风花雪月的时尚,美化自己的家园和生活。这种人文时尚并非一时的生活取向,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环境背景。比如,在宗教方面,南北朝时期佛教在天水的兴起,很快造就了著名的天水麦积山石窟及其精美绝伦的雕塑艺术。在建筑方面,秦人开创的板屋及其朴实而又精致的雕梁画栋的建筑艺术,直到今天依然深深的影响着渭水流域乃至我国北方的建筑风格。西秦岭和陇右茂密的原始森林资源,让古代天水人生活在树木和花草之中。人们受益于森林和树木,自然在思想意识中关爱树木和森林。民间栽植花草树木在各个王朝时期都蔚然成风。这个时尚或者说人文传统,显然也得到了当时官方的倡导。
以现存六百年以上的古树为例,多数生长在昔日官府衙门和社会名流人家的庭院;或者道观和寺院;或者古老村镇的宗庙祠堂。可以想象,在那样的年代,官府、贵族和大户人家的门庭,总要长有硕大的树木,而且是国槐和松柏这些有长寿和福祉象征意义的大树,既是一种权势和地位的昭示,一种文化财富的昭示,也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造福子孙的人文精神的追求与展示。在道观、寺院、宗庙和祠堂里生长的古树,是另一种启迪和教化,一种召唤和宣扬。人的精神追求和享受,赋予并演化成树木的美丽年轮和风情,促成了树木的广泛栽植和关爱,成为天水在各个王朝时期经久不衰的人文情怀和优良传统。也为今天的我们留存下一笔无价的精神文化遗产。从今天还活着的古树身上,我们能看到往昔岁月里。秦州城乡古树星罗棋布,林阴相拥相接,树下童叟与家犬相嬉戏的美好画面,也能想象出天高云淡时节,或者瑞雪飘飘时节,硕大的古树枝叶与古老的秦州屋檐相映生辉的优雅景致。
崇尚人文情怀,保护珍贵古树据我的考察了解,现天水市辖区存活的古树,以国槐、侧柏、松树、榆树、皂荚、银杏居多,其余为龙柏、灯笼木、枫树。由于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人为伤害,许多古树身处困境。以古树最多的秦州、麦积两区为例,有四分之一的古树已经在近二十年里死亡。死亡的原因主要是居民生活污水的长期浸泡,腐烂了古树的根脉。此外还有砍伐。另有四分之一的古树身上缠满了人们晾晒衣物的铁丝、电线、电话线和闭路电视线。去年,笔者在考察和拍摄麦积山孟家村宋代古松时,发现这棵被天水人认为比黄山松姿态更优美的古松已经死亡。原因是村里的老乡经常把牲口拴在树上,牲口啃光了树皮,导致了这棵珍贵古松的死亡。在麦积镇街子村,一棵唐代栽种的“九股松”,于“文革”后期被砍伐。邻近的八槐村,被誉为古镇一大景观的“八股槐”已有九百多年树龄,因人为破坏和雷电的伤害,如今仅残存三枝主干,危在旦夕。在久负盛名的甘泉古镇双玉兰堂,堂前两棵玉兰古树也是每况愈下。原因是院内太平寺每年一度的庙会期间,尼姑们于院内大摆道场,起灶作炊,年复一年的烟熏火烤,让这两棵唐代栽种的玉兰古树备受煎熬。在秦州城区,一些旅游景点的古树下达几年都装置了强光照明彩灯。事实上,树木和人一样,在夜间也需要休养生息。这些强烈的灯光整夜照射,严重干扰了古树的生物节律,强迫它们不停地发生光合作用,无疑会加速它们的衰亡。
人与树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应该是一个文化与文明的永恒话题。天水及陇右历史上人们对树木的关爱和保护,只能说明我们先祖的功德和人文精神。作为现代人,我们享受着古人的文化和物质遗产。断不能以享受者和继承者的短浅目光对待这些弥足珍贵的古树,及其代表和象征着的古文明成果。只有加倍的呵护,才能传承这座古城的人文精神,延续和丰富她的人文内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