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柯谷在渭水南岸的麦积区马跑泉镇颖川河与伯阳谷水之间,东柯河和颖川河以泾谷山为界。《水经注》云:“泾谷之山,泾水出焉。”可见泾谷水就是今东柯水。柯为多产于我国西南的常绿乔木,又名石柯、属壳斗科,木质坚硬,可能其地因有此木成片而得名。
历史上东柯河口是一个十分繁华,历经许多史事的地方。《直隶秦州新志》和《天水县志》均有东柯河口曾是上邽县治的记载。《天水县志》上说:“上邽故城,在县城(今秦州区)东五十里,即今东柯谷。秦武公十年代邽戎,置县,汉曰上邽,属陇西郡;后汉属汉阳郡。晋初置秦州及天水郡,后魏改为上封,废县为镇”。其实,据1986年天水放马滩出土的木版地图分析所示,作为全国县制之首的邽县治所约处今藉、渭河交会后的渭水北岸,东北夹角地带,后迁东柯谷口,改上封时将这里改县为镇。另据麦积山石窟内的题记证明,直到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年),东柯还设有上邽镇司。这里还是著名的渭水古渡,自清代之后,渭水河床不断南移,邽城镇址已不可寻找了。
由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把董亭的位置也标在了东柯谷口。据《四库全书·甘肃通志》古迹卷载:“秦亭在州东南五十里,即秦始封地,又名董亭”。《九域志》云:“成纪县有董城镇。”而《天水县志》称:“董亭,在县城东南五十里”。上世纪七十年代,甘泉公社修粮站时,挖出一小白石碣,碑文称墓主人姓张,与侄子一同列葬于董城之野外。由此可见,董亭、董城实为一地。那么,其地因何而名?《三国志·姜维传》里曰:“夏,维率数万人出石营,经董亭,围南安……”还有东晋时仇池国杨难当派保宗镇守董亭。据引文分析,石营当为今西和县城,早为白石镇,南安在今陇西东。由此可以看出,东柯谷自古是去徽县,绕行汉中之大道,正处在蜀军伐魏行军线上,民间才久传有街子也是街亭之说。另有说董亭在今武山县境,两说当然都有待于文物作证。
循河入沟,经吴家寺,行不过十里,便来到诗圣杜甫留迹的八槐村。八槐以柳家河为中心,由6个大小村组形成。对此,当地人留谚云:“九股松、八股槐、白水涧、砚窝台”。可列天水松树之王的九股白皮松早长在乡政府院内。七十年代初遭砍伐时,直径达二米余,九股丰姿似伞,无松可比,该树被砍时不少人为之哭泣。槐、涧、台分处八槐属北坪、柳家河、刘家沟。而且树、泉、学校早已以子美之称命名。这是因为公元759年,杜甫曾携妻杨氏、侄杜占、子宗武,女宗文流寓秦州天水,为倚其侄杜佐早居此而住过东柯谷。诗圣笔下的东柯谷,地润物丰,最能留人,曾想筑建茅屋长住,因而写东柯之诗多达八首。东柯诗、梦李白诗、 秦州杂诗,集诗书二圣的“二妙轩”都是留给天水的文化精品,而今就看如何去开发利用了。
由街子镇沿南河行数里,有锥形挺拔秀山,早名神灵山,今人辨证为神农山。此山高1605米。关于神农氏,相传是我国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也有史籍中说神农和炎帝本是一人,这又牵扯到我们华夏民族是炎黄子孙之说。在天水的卦台山及别的庙宇里,都有伏羲居中,炎黄在左右的圣像,可见这几位人神与天水这块土地的密切关系。
炎帝是上古姜姓部族的首领,号烈山氏,传为少典娶有娇氏而生,居姜水。姜、羌同为西北牧羊人之意。黄帝姬姓,号轩辕或有熊氏,为附宝所生。有人考证认为,黄帝以有娇氏为父系,二人应为表兄弟关系,因黄帝由氐出,炎帝由姜来,非一母所生亲兄弟。据《国语·晋语四》里说:“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姬水是今渭水,姜水在长江之域。因天水恰处秦岭、陇山两系,又在长江、嘉陵,黄河、渭水分割带上,且古羌道在今舟曲一带,综合看,齐寿山与炎帝生居关系应大一些。
关于古传中的三皇,应为天皇望获、地皇岳铿、人皇恺胡洮三人。而有史料中的三皇五帝共有七种说法,如按《帝王世纪》说为伏羲、神农、黄帝。古籍里说“皇帝始于刑马提地之国”,今伯阳渭水南北有两山名刑马山,其中南刑马山之水,从石门后山远汇今东柯河。尽管古今人对渭水出城南岸,至永川河间地名对照有争论,有人提出对永川河失记,但对于《水经注》在叙述完北岸的桥亭水(今牛头河)之后,回南岸首述的今东柯河是古泾谷水却是一致的。郦道元在注文中说:“渭水又东南合泾谷水……又西北轩辕谷水注之,水出南山轩辕溪,南安姚瞻以为黄帝生于天水,在上卦城东七十里轩辕谷。”这是众多史籍中说黄帝生地的一条孤注。省外的河南新郑、山东曲阜都有是黄帝生地之说。但渭水南岸天水段泾谷水系有轩辕谷,实是有证可据的黄帝生地。清人巩建丰据此,在甘肃会馆门前砖雕上书联“羲轩故里,河岳根源”。省上不少文史专家指出,黄帝生地应在天水街子。依照多说综论,轩辕溪水应是街子南河,神农山下黄家峡那条水。而有人将永川系的谢家河水因远通齐寿乡,硬说成是轩辕溪,明显不能服人。
八十年代的街子南北两沟里,依然水声哗淌,古木荫浓,河里大鲵随见,小潭中数寸长的河鱼翻跃,一派古朴、纯真的悠远民风。既然很早的炎黄是西北高原相距不远的部族,神农常来这里行走或会盟于黄帝,是完全可能的!不然,为何这里的山命名为神农山呢?古传中的炎黄在这里足迹,这是一笔值得珍视的文化遗产,如何利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去年为始,有乡秀乡老及数村村民倾尽心力,建议开发神农山下旅游景点,这是功在今朝,利远后代的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