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与现实文学的寄望
——访中国作协党组副书记王巨才
本报记者 丁永斌
作家简介:
王巨才,汉族,1942年生,笔名延继烈,陕西子长人。中共党员。曾任创作员、报社记者、编辑,后长期从事文化宣传和党政领导工作,曾任中共延安地委副书记,延安行政公署专员,中共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1995年以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主席团委员。60年代初开始发表作品。199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霜降,让秋变得很急促。它之后,冬天的来到,容易的就像揭开门帘,院子里就能看到白雪。但是,10月23日的下午,对天水文坛来说,又似春分。因为这一天,中国作家世纪论坛在天水拉开了帷幕,100多位作家代表在天水讨论文学并采风。记者有幸与会,并在天水迎宾馆采访了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作协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王巨才先生。
饮水思源说天水
记者:您是这次文学盛会的组织者之一,中国作家论坛会已经开了七届,这次为什么要选在天水举行?请您谈一下自己对天水的初步认识与感受!
王巨才:说真的,要在天水召开中国作家世纪论坛会,还是有些争过来的味道。这个争不是某个人争的,是天水自己争取的这个论坛会。其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天水的文化积淀丰富。天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一方人文非常丰厚的热土,自古就是一个人文荟萃,美才辈出的地方,从伏羲开天到早秦文化、大地湾文化、三国文化和麦积山为代表的石窟文化还有当今的现代化事业,从古丝绸之路的重镇到欧亚大陆桥上的名城,都彰显着其文化活力。能有机会到这个地方采风和考察,应该说在我的文学经历中是一件很值得珍惜和庆幸的事情。这个原因,也是组委会好多成员的共识。二是天水的发展很快。天水是一个新型的、崛起的西部城市。天水的干部与群众团结一心,锐意进取,在建设西北旅游、商贸、工业化进程中,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使天水成为西部地区迅猛崛起的现代化城市。就是这些辉煌的业绩和天水人民的奋发精神,促成了我们这次的西北之行。我相信,100多位作家的天水之行也是很有意义的,他们将会把天水的风土人情与文化、发展写在自己的作品里。
对天水的感受。首先我要说,自己来天水是很值得庆幸的事。“饮水思源”用在我对天水的感受上是最恰当不过的词语。饮天水的水,想起华夏文化的发源。从人文始祖伏羲看天水,是一个古老、悠久、很有创造性的人文之地,伏羲是三皇之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大。伏羲文化到先秦文化,这些中华民族的早期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构建与影响,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说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当然,这是站在原有的、文化层面上看的天水。我是第一次来天水。来之前,想象中的天水应该是黄沙丘,和西北大多数城市一样。但来到天水后,发现天水是一个文化的绿洲。而且也是环境的绿洲(笑),山秀水清,没有一点荒芜的感觉,倒是江南一般。听说天水要建陇上最佳人居环境,我看这个提法与构想很适合天水。
我是陕西人,与天水有秦文化的同脉感,我也对天水秦文化很感兴趣,特别是早秦文化。
早秦文化兴趣很浓
记者:天水的早秦文化应该是天水有证可依的文化遗存,您要是想要有物可依的领略天水文化、底蕴之丰富,就得到秦始皇先祖生活过的地方礼县看看。再到大地湾走一趟,看一下带有史前文明的华夏大地,我们的祖先的生活。
王巨才:我在书上看过,也了解过一些大地湾遗存与早秦遗存的挖掘,就觉得很神奇。从报道上看到现在正在开挖的早秦遗存,让我很激动,如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去看一下,了解一下。秦在统一中国之前,对文化的推崇在文学上是积极的、开拓性的。但是,秦在统一中国后,对文人学士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使文人学士离开秦王朝,在乡野生活,做起了隐者。这个现象或许从秦的发展上寻出路,在早秦的研究上找答案更合理些。再者,天水也有好多从事研究秦文化的人,这是一个很有天时、地利的研究。天水的秦文化研究者应该好好利用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让秦文化从本土走出,研究成果会好些。
现实文学的回归正在步入正轨
记者:我们的文学从建国以来的创作而言,其创作方向与思想都成了今天争议的话题,文学为政治服务或者为政治创作成了当时的一个潮流。从西方的文学史看,我们的文学还没有经历构建自己的新的文化过程就要接受商业、市场文明的到来。您认为,我们当前的文学创作是学习西方的,还是在创作自己的文学作品?
王巨才:从80年代初,我们的文学创作确实受到西方各流派的影响,什么朦胧派、意识流、超现实主义等,我们的文学创作几乎西方化了。好多作家写的作品,让读者看不懂,特别是诗歌、散文上尤其突出。出现这种情况,是西方经济化、商品化进入中国的步子太快,我们的文学创作没有经济化、商品化的构建过程,就要接受突如其来的文化。再者,读者也受到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影响很深,对当时新的创作难以接受,让文革后的知青文学与伤痕文学成了主流。梁晓声的《雪城》还有叶辛的《孽债》等,当时这些作品很受读者欢迎。但是,进入90年代,知青文学有种失宠的感觉,读者也有失落感,很少有好的与时俱进的作品可读了。在东西方文学思想进行了近10年的混合,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文学创作出现了极端,私人化写作、隐私写作、时尚化写作与为生存写作等的现象,文学创作思想呈多样化,也很分歧。究其原因,是西方进行了100多年的商品化与市场经济在自己探索、发展很成熟的情况下,在中国大地上展开。文学创作当时应该说走了弯路,偏离了主题。90年代后,文学创作经过反思,专家与学者、作家们又提出文学回归,回归到现实创作之路。在进入新世纪前,我们经过了10年的西方化后,在学习的基础上,完成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构建了我们自己的商品化与市场经济中的文学创作体系与思想。西方用了近100年,我们用了10年。也出现了像张平的《生死决择》与《国家干部》等优秀作品。这就是自己的、经历了西方文学思潮影响后,创作的自己的作品。应该说,我们的文学创作已经经历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后,又回到了现实创作与理想创作的路子上来,步入了正轨。这是很值得文学界庆幸的事。
文学与新闻对社会责任的分工
记者:时下,对文学也是就作家承担的使命,大致有两种说法,一是文学创作应当承担社会责任,作家的作品要对社会负责;另一种是文学创作不应当承担社会责任。特别是后者又认为,若将现实主义作品看作是媒介的话,新闻报道应当走在前面。您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王巨才:我前面说过了,我们的文学创作经历了10年的反思后,出现了多元化的创作局面,对丰富文学的创作,对作家开拓视野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至于文学要不要承担社会责任问题,我个人的看法,还是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要不然,就起不到用好的作品鼓舞人的作用。世界上的好作品都会影响一代人或几代人,就象当年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影响了整整一代人。从这个侧面讲,文学的社会功能是存在的。至于提出新闻媒介代替文学对社会的责任,我认为,用新闻报道监督社会,反映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比文学更加直接。我们也看到一个现象,报告文学的创作没有以前热了。什么原因,新闻报道介入的方式方法更快,对解决问题比报告文学更有力,象长篇通讯对反映现实生活更加快捷。长篇通讯比报告文学更加直观,更加有利于解决问题。而且,报告文学与长篇通讯相比,还有一个让报告文学无法得到的优势:长篇通讯大多是记者采写的,这对它的发表在时间上,要比报告文学方便,快得多。所以,我个人认为,文学从艺术的角度承担社会责任,而新闻从事件的角度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应有各自的作用与意义。
记者:感谢王老师接受采访,最后,您想对天水的作者与新闻工作者说什么话?
王巨才:天水的一方水土,应该能培育出好的作家与写出好的作品。主要是看作家的立足点在那里,如果选好本土的材料,就能加工出立世之作。至于新闻工作,就说新闻的三个贴近吧,在媒介商品化的今天,新闻从事者更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要过分炒作新闻,实事求是的报道更好些。还是三个贴近的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认认真真搞新闻,踏踏实实去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