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来,武山县按照《天水市实施设施蔬菜大棚改造提质增效工程的意见》精神和市上“一改二提三支撑”要求,全面实施“设施改造、结构调优、科技支撑、品牌创建、质量监管、销售增收”六大工程,加快设施蔬菜大棚改造进度,推进蔬菜产业做大做强。至目前,全县累计完成设施蔬菜大棚改造850亩1721座。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在强化保障上下功夫。将钢架大棚改造工作列为县政府年终考核项目与各乡镇签订了责任书,成立了由县上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农工、发改、财政、农业、蔬菜等部门及相关乡镇负责人为成员的武山县设施蔬菜大棚改造提质增效工程领导小组和设施蔬菜大棚改造提质增效工程办公室,负责设施蔬菜大棚改造工程的规划、协调、检查、指导和考核。建立了行政领导和技术指导工作责任制,形成各司其职、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制定了实施方案,项目乡镇指定了分管领导,建立了设施蔬菜技术研发专家组,针对设施蔬菜生产中的重点、难点技术问题,开展新技术研究,形成一整套科学、适用、简捷的配套技术。通过技术人员驻村驻点及举办培训班、实地指导等方式,广泛开展技术培训,指导蔬菜种植户改造好大棚、种植好蔬菜,确保了设施蔬菜大棚改造到位、水平提升到位。

二是强化项目整合,在资金投入上求突破。以渠路配套为框架,将改造区域进行总体规划,大力实施产业路、渠建设工程。结合市级农业农村工作科学发展示范建设,以天定高速沿线、蔬菜科技示范园区周边和蔬菜核心示范区为重点,采取以线带面打造孟庄—高桥—林庄千亩示范点1个,罗屲—新龙—曲里、文寺—郭庄、宋庄—石岭、坪源—坡儿、周庄—车岸五百亩示范点5个。大力整合发改、财政、扶贫、交通、水利、农业等部门涉农项目,将项目和资金向钢架大棚改建区域倾斜,集中资源,多元投入,保障建设资金。县财政投入专项资金1200万元,每座大棚补贴4000元,购置钢材800吨,有效减轻了群众经济负担,确保钢架大棚改建工作顺利推进。

三是强化宣传引导,在分类改造上见成效。针对部分群众对钢架大棚接受程度不高,习惯于作务旧式大棚等问题,积极组织改造涉及村的群众分批到武山蔬菜产业科技示范园区、甘谷县磐安设施蔬菜基地进行实地参观。同时,县乡两级干部深入田间地头,逐户走访交流,通过宣传讲解、发放资料、集中培训等方式,积极宣传钢架大棚的优势、搭建技术和建成后的经济效益,充分调动了群众改建大棚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群众接收程度,在建设顺序上,采取基础条件好、群众积极性高、茄果类蔬菜生产区、设施较为老化“四区域优先”办法,在群众基础好的洛门镇石岭村,将土地进行整合,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在群众不愿意整合或流转土地的地方,按照“种植区域基本不变、分散地块相对集中,原有面积保持不减、农户产权保持不变、地少农户流转租种、不种农户流转出租”的原则建棚,路渠所占土地,分户均摊或进行补偿。至目前,已在设施棚改造区域新修产业路20多公里,衬砌灌渠30公里。

四是强化机制创新,在辐射带动上作示范。按照因地制宜,便于群众接受和降低成本的原则,在山丹乡周庄村由政府牵头引进钢架大棚建设企业,进行多种棚型示范,由群众自愿选择企业和棚型,并先行支付自己承担的建设费用,大棚建成后,经过政府、群众、企业三方签字验收,政府直接将补贴资金补贴至企业,避免了建棚矛盾和扯皮事件发生;洛门镇政府贷款800万元直接从钢管生产企业(天津君诚)购进材料并按照群众要求进行加工极大降低了成本,群众承担部分降至9元/平方米;城关镇政府将韩川村原来不能种菜的河滩地块进行流转,重新填埋肥土,统一进行设施棚改造,并制定优惠政策出租给本村群众进行种植,让闲置河滩地变成了“金土地”。

五是强化监督检查,在考核验收上促落实。切实加强监督检查,及时了解和掌握建设进度和质量,通报情况,总结经验,推广先进典型。同时,新闻媒体积极深入到建设区域进行跟踪报道,广泛宣传新型钢架大棚的优越性和钢架大棚建设中的先进典型,充分反映钢架大棚建设的成效,形成全社会关注和支持钢架大棚建设的良好氛围。同时,把设施蔬菜大棚改造提质增效工程建设纳入乡镇农业农村工作责任制考核范围,制定了蔬菜大棚改造验收与考核办法,对设施蔬菜大棚改造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乡镇、村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于重视不够,措施不力,技术指导不到位,未按要求完成建设任务,工作效果差的单位和责任人进行通报批评、追究责任。(通讯员 罗彦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