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踏实的脚步丈量民生民情
——武山县委办公室挂职干部工作侧记

“今年我们村的变化确实大,河堤修好了,巷道硬化了,自来水马上接到家里了,接下来还要种架豆、栽核桃树、发展养殖……”谈起村里的这些“大动作”,袁河村张老汉赞不绝口,“这都是因为县上下派到我们村的第一书记康友鸿,小康最近一直住在庄里的大队部,白天帮我们干农活,晚上挨家挨户上门,有时召集大家到一块商量,为我们脱贫致富出点子、想法子,我们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之后,为了有效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武山县进一步加强对贫困村帮扶力量的整合和管理,组建了156个驻村帮扶工作队,下派151名新提拔及后备干部到贫困村挂职锻炼,由双联干部、挂职干部、大学生村官、农技干部、乡镇驻村干部组成“五位一体”的精准扶贫工作队,实现所有贫困村、贫困户帮扶队员全覆盖。按照县委的统一安排部署,武山县委办公室率先带头、争当标杆,第一时间推荐选派7名优秀干部到村挂职锻炼。

驻村工作队“驻”进民心
沉下去——是对每一名到村挂职干部的基本要求。
刘耀青是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办公室的工作离不开他。这次,他被安排到城关镇刘湾村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接到通知当天他就立即赶赴刘湾村,深入贫困户,详细了解村情民意,与村“两委”班子一起分析致贫原因,研究脱贫对策,决心尽己所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其实,在这之前他已经在另一个村——城关镇坡儿村挂职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在任职的两年期间,他紧密结合村情实际,提出了“川区发展蔬菜棚、山区建设苹果园、剩余劳力进城务工”的产业发展思路,并加强与双联单位省公安厅和县直有关部门联系,着力在设施蔬菜棚改造、优质果园建设、新技术新品种引进、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群众政策宣传教育、美丽乡村建设、村党组织建设等方面下功夫。通过不断努力,坡儿村富民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农民收入水平逐年提高,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坡儿村已由他挂职之初的后进村变为现在的先进村。村民们常说:“刘主任没有一点架子,对我们很关心,经常能看到他在村头巷尾和田间地头,和群众拉家常,问我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和我们商量村里的发展思路和办法,群众都把他当成我们村的一员了”。
是的,你的脚上沾有多少泥土,群众对你的感情就有多深。

扶贫:从“扶智”开始
俗话说,穷则思变。
“扶智”,就是要扶精神,扶志气,让群众转变发展观念、树立脱贫的信心,看到致富的希望。扶贫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帮助贫困群众树立改变贫困生活的信念,引导群众抛弃“等、靠、要”思想,帮助其自力更生、因地制宜找到发展的路子。
下街村是县委确定的党建示范村,虽不是贫困村,但还有贫困人口26户127人。薛晓斌到该村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后,与村班子一道,把加强基层党建和精准扶贫“一起抓、齐步走”。在党建示范点建设上,规范党建工作制度,加强支部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与此同时,他通过采取召开座谈会、到田间地头调查等方式,掌握群众所思所想,建立了村易通村级网站平台下街村子站,加大对党员和群众开展政策理论宣讲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引导党员和致富能手开展“先富帮后富”,进行“点对点”帮扶。他充分利用下街村处于川区、川水地较多的优势,经过与群众广泛商议,把蔬菜作为该村的主导产业,并在新技术新品种上引进推广、种植技术培训等方面下大功夫,组织蔬菜种植大户特别是贫困户参加蔬菜产业发展专题讲座,并到洛门蔬菜批发市场、蔬菜科技示范园区观摩学习,开阔眼界,增强群众发展蔬菜产业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打通群众致富“康庄道”
要想富,先修路。
黄山村是城关镇贫困村,该村所辖的黄坪、鸭崖、杨场、梁山、赵湾等5个自然村都在山区,交通不便成为制约这些自然村脱贫的瓶颈。县机关服务中心副主任夏子文今年4月起挂职该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上任伊始,夏子文带领村“两委”班子走村入户摸底子、明情况、问需求。经过多日的走访调研,他发现“路”是该村群众反映最多的问题,夏子文是个急性子,他立即与县交通部门沟通衔接,将连接黄山新村和黄坪、鸭崖、杨场、梁山4个自然村的通村水泥路列入计划,并在6月底启动实施。
在鸭崖自然村路基拓宽过程中,需要占用该村王军胜家不到10个平方米的玉米地,村干部做了多次思想工作,王军胜留守在家的老父亲就是不答应。得知情况后,夏子文带着驻村干部和项目负责人,再次深入他家,主动和老王喝起了罐罐茶,聊群众对路的期盼,聊一条路对群众脱贫的意义,聊路怎么能早一天修好……“夏书记,你不用说了,我都懂了,既然你们县上的干部都这么操心,我们天天走这条路的人还有什么想不通的呢,我愿意了!”老王最终被夏子文的诚心所打动。
因工作需要,夏子文又被组织改任上沟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但那一条长4.5公里的水泥路,已宽阔蜿蜒在村头山间,成为黄山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康庄路”。
村级党组织成为群众坚实的依靠
“这次县上派了一名干部到我们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他带领村“两委”班子理发展思路、争建设项目、宣传扶贫政策,而且一来就住下不走了,天天与群众“泡”在一起,现在群众对村党支部越来越信任了,我们的幸福日子也有了盼头。”城关镇侯山村党支部书记侯具保眼里充满从未有过的信心。
城关镇侯山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村,全村67户279人,贫困发生率达60%。刘刚今年4月起挂职该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他发现侯山村党支部引领能力不强,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突出。一上任他就秉持“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的理念,从建强基层党组织入手,组织召开全体党员大会和党支部会议,广泛征求意见,建立健全村党支部工作制度,规范化运转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带动村上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目前,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改造工程全面完成,侯山村教学点建成,全长7公里的通村道路硬化工程已开工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完成村户管线开挖,“一事一议”巷道硬化工程即将开工建设。目前,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向心力明显加强,村党支部真正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心骨。
“群众不脱贫,我们不脱钩”
“不脱贫,不脱钩。”这是对帮扶工作队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一个帮扶队员的郑重承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多数贫困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致贫原因也是多种多样,制约因素错综复杂,这就决定了精准扶贫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走过场、图形式、务虚功,必须办实事、求实效,经历一个扎实有效的过程。对此,县委办所有到村任职的干部都有清醒的认识。
长期在机关工作的王锋同志这次也被安排到贫困村挂职锻炼,刚接到任职通知时,他还比较兴奋,但通过到村调研了解情况,他发现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
“我们到贫困村任职,就必须把工作落到实处,实实在在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不脱贫不脱钩,形成帮扶工作的常态化。”经过一段时间的走村入户调查,王锋对扶贫攻坚的不易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群众的难处就是我们的‘痛处’,群众的期盼就是我们的努力方向。”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到南峪村任职后,他拿上被褥、带上生活用品,在村里“安家”,一住就是连续10多天,和群众一起干活,真正和群众打成一片了。仅仅三个月的时间里,他的入户率就达到了90%,弄清楚了群众的所需、所盼,经过积极协调,南峪村长1.5公里的通自然村砂化、田间产业路、安全饮水工程、村级文化广场、村幼儿园建设、护村堤防、巷道硬化等工程均已开工,在全村掀起了人人搞建设、户户谋发展的热潮。
不脱贫、不脱钩,不仅在时间上要持续、在行动上要务实,更重要的是在感情上要真诚。薛红东自己就出生在贫困山区,从小对贫困就有切身体会。这次他被组织安排到城关镇黑沟村任职,他坚持“身、心”俱下,带着感情去做群众工作,从行路、饮水、就医等事关群众切实利益的问题入手,与群众一起找穷因、拔穷根,尽己所能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由于他的谦虚、热情,渐渐地,群众都愿意跟他谈想法、说思路。现在,他真正成为了发展的领路人、班子的带头人、群众的贴心人。
就是这么一群人,从机关到田间地头,从“伏案而作”到“满身泥巴”,用时代的担当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勇立潮头,在精准扶贫这场攻坚战、大决战中毫无保留、冲锋在前。是他们,用留在沟梁山峁的那一串串脚印展示着共产党员的时代新姿、诠释着一种爱民情怀;是他们,用实际行动体现着对党和人民群众的忠诚,践行着党的群众路线;是他们,让广大贫困群众在脱贫致富的路上力量更大、信心更足。(通讯员 杜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