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支书眼里的新北顺
甘肃日报记者 陈泳 实习生 盛捷
隆冬时节的龙川河停止了喧闹,本该是农闲时节,但龙川河畔的北顺人却没闲着,种大棚、跑运输、搞销售……双联行动给小村庄带来的浓浓暖意使人不觉寒冷。一条条宽敞整洁的巷道,一座座时尚美观的小洋楼,一行行整齐划一的蔬菜大棚,如今的北顺村人已经置身于一个真正的新农村之中。
老支书包玉来临街的二层小洋楼坐北朝南,光线明亮,一楼还经营着各种日用百货和书法作品。见到记者进来,包玉来高兴地拉着我们在炕沿上坐下,拉起了家常。
包玉来从2003年起当过4年的村支书,提起村里的新变化,他句句离不开双联行动。“你看我这个小店不错吧,这里以前是我家年久失修的危房,是双联行动的危房改造工程让我搬进了新房。”包玉来介绍说,“建房那会儿县里正准备扩建漳武公路,房屋临街的村民都自觉按规划将新房往后退了3米,主动把路让出来。如今群众的思想意识都有很大改变,眼光也长远了。”
回忆起自己任村支书之初的村容村貌,包玉来仍然记忆犹新,他说:“当时村民人均年收入还不到800元,村里的主干道也都是土路,各家为了方便往地里送农家肥,把厕所直接建在路边,到了夏天更是臭气熏天。生火的柴草随意堆放在马路边、巷道里,脏乱不说,还很容易着火。”当时,各地都开始进行新农村建设,包玉来也和村干部们开始整治村容村貌。经过长时间的治理,村里有了些变化,但远远没有达到包玉来的预期,“那时候,村里的经济发展拖了后腿,每项工作的进度都很慢,范围也小,效果还是不明显。”包玉来说。
“我们村能有现在的面貌,可全都是因为双联的好政策啊!”老支书笑眯眯地喝了一口罐罐茶,咂咂嘴说到:“这两年,我们村可以说是大踏步前进,镇政府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为群众设计新房,建房点通水电、通电视、通电话,并改厕改灶。村上还建成了群众文化广场和仿古文化墙。我觉得,没有双联行动,过上这样的日子至少还得十几年。”
包玉来和村民苦干了几年没能出现的村庄新貌,双联行动开展后一年多就实现了。无法抑制喜悦之情的包玉来在一个不眠之夜编写了一篇赞美双联的快板书,其中有几句是,“洋车遍地跑,楼房满目新,自来水香甜,夜间照路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