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种菜的大学生
甘肃日报记者陈泳实习生盛捷

北顺村蔬菜产业扩面增收,蔬菜大棚改造升级。 本报通讯员 李伯祥
2013年的最后一天,见到杨天平时,这个2010年从西南大学毕业的大学生正坐在自家的炕头用手机联系蔬菜客商。眼前的杨天平操着一口地道的普通话,厚厚的镜片后面一双眼睛流露出轻松愉快的笑意,而在两年前的这个时候,他正处于人生的“低谷”,用他的话说就是“欲哭无泪”。
2011年7月,毕业后在外闯荡了一年的杨天平看到家乡蔬菜产业的前景,决定在家乡创业从事蔬菜营销。杨天平说:“那时我们村的蔬菜产业还不成气候,我想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拼搏一番,为改变家乡的面貌出一分力。”他还记得刚回到家几天,便和两个朋友四处考察市场,随后又借了20万元的“本钱”,在村里收菜,装上车便直奔省外的市场。半年下来,杨天平的生意做得有声有色,新疆乌鲁木齐的北园春市场,陕西西安的双桥市场等西北地区的一级农产品批发市场都留下了他奔波的身影。
可惜好景不长,就在年底分红前,一个合伙人卷了所有的钱“消失”了。一夜之间,杨天平变得一无所有,每天都有人上门讨债。忠厚诚实的杨天平只好通过民间借贷还清了欠款,自己承担了全部损失。以后的日子可咋过?杨天平自己也不知道答案,在那段日子里,他变得沉默、失落。
就在这时,双联行动像一场春雨,浸润了北顺村沟沟壑壑。双联干部亲切的形象给杨天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他感觉到双联行动并不是一场随意刮来的“虚风”,他阴沉的心情一下子亮堂了起来,觉得像是找到了主心骨,他想,“有双联行动的支持,咱还怕什么?”
杨天平又“重操旧业”了,继续和蔬菜打交道。2012年9月,他在村里的帮助下,不但如愿拿到了贷款,还流转了20亩土地建起十几座蔬菜大棚,种上了辣椒、西红柿。到2013年前半年,他的大棚就实现收入20余万,彻底还清了欠款。
现在的杨天平一直处于“亢奋”状态,白天在自家的大棚里干农活,晚上又联系客商到深夜。杨天平开心地说:“我们这的蔬菜产业一直发展不起来,就是因为市场开拓不足,信息不灵活。现在有双联行动帮我们,我可得抓住这个机遇,让我们北顺蔬菜的销路越来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