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山县把创新投入机制和建设办法作为加快梯田建设的突破口,在用活政策和机制创新上大做文章,采取“政府统一领导,水保统筹规划、部门协调配合”的建设管理机制,有效整合项目,集中使用资金,不仅解决了在梯田建设中资金难筹措、劳力难组织的难题,而且改变了一乡一村小打小闹修梯田的局面。2007年至2009年的三年间,投入梯田建设的资金达2000多万元,三年兴修梯田5万多亩,是前十年兴修梯田的总和。

武山县是一个十年九旱的农业大县。全县总面积2011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占170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4.6%。总耕地面积62.5万亩,87%以上分布在山沟梁峁,年流失表土800万吨。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全县农业产量低而不稳。如何让这些跑土、跑肥、跑水的“三跑田”变成“三保田”,唯一的出路就是新修水平梯田抵御自然灾害。

历届县上领导都把兴修梯田,作为治理水土流失,改变当地生产生活条件的有效途径长抓不懈。从七十年代的人海汇战到九十年代的打破乡、村、户地界连片新修,使该县梯田建设得到长足发展。
2007年转变思想观念,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修梯田,以县上补一点、乡上拿一点、群众自筹一点、企业、商户捐一点的办法,先后在城关、洛门、马力、榆盘、山丹等十五个乡镇铺开千亩点3个,百亩点7个,当年兴修优质梯田10000多亩。
2008年整合项目办大点,整流域开发治理。在桦林沟流启动了治理面积23.04平方公里,涉及桦林、高楼、鸳鸯三乡镇、16个行政村,其中设计新修优质梯田10000余亩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示范区。该项工程自2008年3月份动工到当年9月底竣工,先后投入各类机械66台,完成优质梯田10466亩,修建柳谷坊76道,石谷坊2道,新修干线农路4条51公里,田间道路51条48公里,种草200亩,植树24000株,修建涝池5座,通过大规模连片综合治理,项目区人均新增2亩“保险田”,初步呈现出层层梯田满山坡,田路配套成网络,节节拦蓄工程多的景象。

2009以项目为支撑,整合国土、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发改、扶贫、交通等11个部门的项目资金,咀头乡西山梁、高楼乡屏凤山两个梯田建设万亩点的13个片区兴修31800多亩梯田。三年兴修了5万多亩,是前十年兴修梯田的总和。
其具体做法是三靠:一是靠上级水利水保部门的大力支持,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乡镇、部门的协调配合;二是靠超前规划、提前施工,调整作物布局,预留地快,向农户发放预留地快通知书;三是靠创新机制,整合项目资金,部门协调配合,水保技术员与乡村干部组成1比1捆绑式工作组,同吃、同住、同行,地块协调由乡村干部解决,规划由水保技术员指导监督。还制定了机修梯田4条标准、八不验收、四签字、四认可的梯田验收制度。各项制度的落实,有效保证了工程质量,加快了梯田建设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