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早上,春风集团“两优一先”14名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带着满满的温暖和对革命圣地的向往,踏上了去往延安的3日之行,延河水的波光映着宝塔山的轮廓,心中早已涌起难以言表的激动。七月骄阳似火,人流如织,无数鲜红的党旗在风中猎猎招展,与这片孕育了红色中国的黄土地交相辉映。历史书页上的文字刹那间奔涌为眼前鲜活的风景,那窑洞、那礼堂、那山峦,都浸染了红色的肃穆与炽热。眼前的一切,既熟悉又陌生——熟悉于它早已在历史教科书里、在父辈的讲述里无数次出现,陌生则在于它真实地铺展在我们脚下,竟带着黄土高原那特有的凝重与沉厚。历史,在脚下这块土地不再只是纸页上墨色的字迹,它有了温度,有了呼吸,有了沉甸甸的质感。
南泥湾的稻田绿意依旧,站在这里唱起那首《南泥湾》的旋律仿佛还在空气中回旋。面对敌人封锁的困境,359旅的战士们硬是挥动锄头,在荒芜中开辟出“陕北的好江南”。这不单是物质的丰产,更是一种精神的宣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再没有比这更有力的回答了!这宣言穿越时光,在我心里激起回响——在今日的喧嚣中,我自问是否还具备这种在困境中激流勇进的勇气与韧劲?

当我走进杨家岭那些朴拙的窑洞,一股强烈的冲击便迎面袭来。窑洞内光线暗淡,简陋得令人心颤。领袖们曾伏案工作的小方桌,仿佛还印着他们沉思时的指痕;一张铺着粗布被褥的土炕,无声诉说着“小米加步枪”背后那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窑洞的墙壁粗糙而厚重,我忍不住伸手抚摸那凹凸不平的土壁——指尖触到的,分明是历史的脉搏,是粗粝却无比真实的奋斗岁月。

在中央大礼堂的旧址里,我长久凝视着那些略显陈旧的木椅。就是在这里,党的七大曾发出宏亮声音,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那些木椅无言,却似在讲述着当年群策群力、民主议事的场景。它们像历史的证人,向我们传达着一种朴素而伟大的精神:当千万人的心意汇聚于一个共同的目标,其力量便如延河的春水,终能冲破一切险阻,奔涌向前,这种精神正是我们当下所需要的集体智慧与创新动力。
踏入枣园,领袖们曾居住过的窑洞在夏日树影下更显幽深清凉。指尖轻抚窑洞粗糙的土壁,如同触碰到时光粗粝的肌理。当年那张简陋的办公桌、那铺着粗布被褥的土炕,无声诉说着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岁月里,一种精神是如何被淬炼得坚如磐石。窑洞深处,仿佛仍有彻夜不熄的灯火摇曳,映照着当年伏案疾书的身影——那灯火,分明是穿透沉沉暗夜、照亮民族前路的信仰之光。

延安之行,宛若一场灵魂的洗礼。那土黄的窑洞、朴素的桌椅、绿意盎然的南泥湾,无声地向我昭示着一种力量:这力量源自对理想的坚定信仰,源自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更源自那在艰难中依然挺立的脊梁。我们今日的“新长征”之路,同样布满挑战。面对纷繁复杂的时代,重温延安精神,正是为了汲取那永不熄灭的灯火,以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
步出延安时,我频频回望。那片黄土高原的褶皱里,确乎矗立着一座精神的丰碑。它无言地宣告:物质可以简陋,精神却必须丰饶;路途可以崎岖,方向却永远朝向人民所期盼的地方。它提醒着我们——只有将根深深扎在人民这片沃土之中,才能在时代的疾风中站定脚跟,开出属于自己的坚韧之花。
延安的窑洞、礼堂、稻田,已在我心中刻下印记。春风集团七一前夕这个特殊的日子,让“两优一先”党员代表走访延安,恰是为了汲取这精神源头的活水,让那如炬的灯火,继续照亮我们劈波斩浪为企业谋利益、为职工谋幸福的航程。
这印记是跟着春风集团坚定前行的坐标,亦是灵魂深处的回响,它无声地命令我们:感恩公司,脚踏实地,扎实工作,砥砺前行!
(新闻来源:春风纺织集团 转载:马文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