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天水>>正文
天水市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2016/12/2 20:27:07)  来源:天政办发〔2016〕147号  打印本页

天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 
印发天水市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天政办发〔2016〕147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部门,市属及驻市有关单位: 

  《天水市“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天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11月29日

天水市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根据《全国气象现代化发展纲要(2015—2030年)》(气发〔2015〕59号)、《甘肃省“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甘政办发〔2016〕85号)等精神,现结合全市实际,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面临的形势

  一、“十二五”全市气象事业发展成就 
  (一)气象防灾减灾和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气象灾害防御体制机制初步建立。政府主导作用不断加强,成立了市、县区两级气象防灾减灾机构,完善了重大突发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出台了市、县区两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意见》《关于加强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发布传播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建立了气象防灾减灾绩效考核机制。部门合作及应急联动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气象灾害防御多部门联席会议、应急联动、信息共享、联合会商和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基层防灾减灾队伍不断壮大,建设乡镇气象工作站113个,发展气象协理员、信息员2755人,全市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 
  ——气象防灾减灾业务能力显著提升。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和覆盖面不断扩大,完成了市、县区两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平台建设,新建“村村响”大喇叭100套,开通了市级气象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气象预警信息覆盖面达95%。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开展了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完成了乡镇、村(社区)气象灾害防御准备认证,建成一批城市气象防灾减灾示范社区。人工影响天气业务能力不断加强,新增标准化高炮作业点72个,更新火箭作业发射架8架。 
  ——公共气象服务日臻完善。决策气象服务的针对性、敏感性、综合性和时效性显著提高,圆满完成了2011年7月下旬、8月中旬区域性暴雨,2013年4月上旬霜冻、6-7月四次暴洪灾害和群发性地质灾害,2014年4月下旬低温冻害,2015年夏季冰雹等重大灾害防御及抢险救灾的气象决策服务。公众气象服务方式不断改进,实现了中国气象频道在我市落地,新建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编播系统,实现了有主持人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制作和播出。优化了12121声讯电话系统,建立了市、县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手机短信发布平台,实现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与12379短信平台的对接。专业气象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完善了重大社会活动和特殊要求的气象保障服务机制与流程。气象为农服务内容不断丰富,在罗玉沟大樱桃基地、南山万亩花牛苹果基地、武山蔬菜科技示范园等地建成气象服务示范基地5个,积极开展关键农事季节专题服务和特色农业气象条件分析评估,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取得新成效。 
  (二)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加快推进 
  ——预报预测预警能力稳步提升。开发了西北区域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系统、天水市特色林果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应用平台等 
系统,在全省气象台站推广应用。新增了暴雨诱发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以及乡镇气象要素精细化预报业务,完成了麦积山山岳型景区旅游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系统示范建设。“十二五”末,全市24小时晴雨、气温预报准确率分别达86.7%、73.0%,较“十一五”末分别提高0.6、10.3个百分点。全市暴雨预警信号平均提前6小时发布。月气温、降水趋势预测评分分别达92.2分和71.1分。暴雨、干旱、冰雹等灾害天气监测能力不断提高。 
  ——综合气象观测能力明显增强。完成了新一代天气雷达修复升级,完成了7个国家级自动气象站双套备份、前向散射能见度仪建设和麦积国家基本气象站称重式雨量传感器、大型蒸发传感器建设。新建6要素乡镇自动气象站27个、自动雨量站155个、公路交通自动气象站1个、土壤水分自动站7个、移动实景监测系统1个。配备便携式自动土壤水分测试仪8套,购置了果业品质测定设备。 
  ——信息与技术保障能力快速提升。完成市、县区新一代数据广播系统(CMACast)建设、市局信息中心通信机房改造,完成省—市—县气象广域网改造扩容、市级局域网改造、3G双路备份和市、县区两级高清视频会商系统大屏幕建设。建成“地市级维修测试平台”和“地市级移动计量系统”,实现了实时与历史地面气象资料的一体化业务运行,初步建成了集气象观测资料与信 
息网络业务为一体的装备保障综合业务平台。 
  (三)应对气候变化和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应对气候变化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进展顺利。完成了甘肃省陇东中草药适生种植研究、林业病虫害气象预测预报技术研究、天水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及其预警系统等课题研究,自主开发了天水市农作物精细化农业综合区划系统,编制了《甘肃省天水市农业特色产业区划图集》,取得了良好效果。        
  ——生态文明建设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围绕实现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了冬小麦、玉米、果树、蔬菜等气候适宜性研究以及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农作物、林业病害等的影响研究,开展了建设工程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为天水军民合用机场迁建等重大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提供了气象服务。 
  (四)科技创新与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加强 
  ——科技创新驱动业务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完成科研项目14项,天水市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等3项成果获甘肃省气象科技奖。在国内学术期刊发表科技论文51篇。完成了科技创新驱动现代气象业务发展计划,短时临近精细化预报预警指标体系建设、天水市特色林果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应用平台获全省气象工作创新奖。牵头完成了《河东地区春玉米干旱灾害等级(DB62T 2569-2015)》课题项目。  
  ——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全市气象部门共引进本科毕业生19人,本科以上人员比例达到68%,大气及相关专业人员比例达到53%,高级职称人员比例达到11%,培养了7名省级业务科研骨干人才。 
  (五)气象事业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气象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依法开展了气象行政专项整治活动,进一步规范了行政执法工作,全市36人取得执法证、2人取得执法监督证。   
  ——党建和文化建设不断加强。市气象局党总支连续5年被市直机关工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获“学习型示范党组织”称号,2012年被中国气象局命名为“全国气象部门文明台站标兵”。 
  ——气象科普宣传不断深入。举办户外气象专题宣传活动72次,展出宣传展板280多块,发放宣传材料11000余份,邀请中小学师生2000多人到气象台站参观,接受群众现场咨询500多人次。      
  ——气象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累计完成气象基础建设投资1385万元,完成了武山县、秦安县气象局业务用房建设,全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夯实。 
  二、面临的形势 
  (一)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十二五”时期气象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全市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测预警精细化程度还不高,气象服务信息传播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扩大,气象服务“三农”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气象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气象技术人才数量与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等。 
  (二)机遇与挑战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实施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全市气象事业发展大有作为,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和压力。 
  ——气象防灾减灾面临新任务。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致灾因素日益复杂多样的背景下,我市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和发生规律呈现出复杂化、多样性及多灾种叠加的特点,暴雨灾害以及由其引发的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增多,降雨季节性分配更不均衡,阶段性干旱程度加重,气象灾害对农业、环境、交通等高敏感行业影响的深度广度越来越大,综合防灾减灾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综合防灾减灾工作中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基础设施设防标准、应急技术手段、人才队伍建设及部门间、区域间协作机制等面临新挑战,对气象防灾减灾的社会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天水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新要求。随着国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推进精准脱贫攻坚、省上全力打造三大国家级战略平台以及我市建设区域现代化大城市、全市“48113”现代农业推进计划和脱贫攻坚推进行动计划的实施,全市经济社会将迎来转型跨越发展的新时期,各行各业、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服务内容越来越具体,精准化要求越来越高,提高应对干旱、洪涝、高温、冻害等极端天气的能力,增强水资源、农业等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完善多部门参与的气象决策协调机制,建立政府、企业、公众广泛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机制等任务十分艰巨。 
  ——气象现代化建设赋予新使命。随着全市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社会各方面需求的多样性和气象部门服务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凸现,公共气象服务的覆盖面和均等化需要不断加强,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需进一步提高,综合气象观测能力、气象信息加工处理和共享供给能力等需加快推进,科技对气象业务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全面深化改革带来新挑战。随着国家、省、市各项改革举措的深入推进,特别是国务院继续推进简政放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等一系列涉及利益调整的改革举措,对气象改革发展的挑战和压力越来越大,对坚持和完善气象部门双重领导管理体制提出了新课题;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服务市场的开放,对气象部门在气象服务提供中的主体作用,以及开放气象服务市场和加强市场监管提出了新挑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部署,对深化气象服务体制改革、改进气象服务方式、提升气象服务水平提出了新要求。 

  第二章 “十三五”时期气象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全市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信息化为基础,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着力发展智慧气象,突出科技引领创新驱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气象保障。 
  二、基本原则 
  ——需求牵引,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提升气象服务民生、促进生产、支撑决策的能力和水平,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服务社会化、工作法治化迈向新阶段。 
  ——融入发展,积极推进开放合作。主动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找准气象防灾减灾的对接点、切入点、着力点和突破点,加快推进气象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和科技成果的共建共享,实现融入式发展。 
  ——转变方式,着力提升发展质量效益。从主要依靠规模、硬件建设转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队伍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科技引领,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破解制约气象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夯实气象科技和人才基础。 
  ——深化改革,加快完善体制机制。全面深化气象事业改革, 
  破解影响和制约气象现代化的体制机制难题,依法发展气象事业、管理气象事务。 
  三、发展目标 
  以建设天水智慧气象为目标,加快构建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无缝隙、精准化、智慧型的现代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体系,政府主导、部门主体、社会参与的现代公共气象服务体系,聚焦核心技术、开放高效的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以科学标准为基础、高度法治化的现代气象管理体系。到2020年,全市基本建成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气象现代化支撑服务体系。气象整体实力达到全省领先水平,部分领域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气象保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一)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强化“政府主导、资源融合、科技支撑、依法运行”的气象防灾减灾发展模式建设。健全市、县区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运行机制,建立以预警信号为先导的应急联动和响应机制,扩大贫困地区气象灾害监测网络覆盖面,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和防范因灾致贫返贫的气象保障能力。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市、县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政府绩效考核和公共财政预算,保障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长效发展。健全政府主导的自然灾害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常态化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深化防灾减灾资源整合。创新乡镇、社区气象防灾减灾与服务保障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城乡气象防灾减灾建设。 
  (二)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机构,构建覆盖城乡、规范标准的气象灾害防御组织管理体系,开展城乡气象灾害防御应急准备认证,实现乡镇气象工作站和村级气象信息员全覆盖。健全气象灾害防御专家队伍和志愿者、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等基层气象防灾减灾队伍。充分发挥社区、村组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形成“部门指导、社区(村组)组织、社会参与、公民自救”的社区气象防灾减灾机制,提高群众气象灾害防御的自我管理能力。强化和改进气象科普宣传,提高全民防御气象灾害的意识和能力。 
  (三)完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及传播体系。在充分利用已有信息传播设施的基础上,采用共建共享的方式,继续推进甘肃省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继续完善市、县区两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运行机制,建立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成部门联合、上下衔接、管理规范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健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绿色通道”和手机短信“全网”发布机制,规范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各类公共媒体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借助新媒体和社会传播资源,基本建成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和传播的立体网络,消除接收“盲区”。强化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的安全管理。 
  (四)强化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继续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建成分灾种、精细化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业务。研发集气象灾害区划、灾情收集与监测、灾害风险预估与预警、灾害风险转移以及气象防灾减灾增效服务效益评估于一体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业务系统。建立常态化的气象灾害与次生灾害多部门联合调查机制,建成全市自然灾情信息共享平台。完善暴雨诱发的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确定致灾临界雨量和气象风险预警等级指标体系,开展预报服务和效果检验评估,实现从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向气象灾害风险预警转变。开展暴雨、洪涝、干旱、霜冻等主要气象灾害风险的定量化实时评估。依法加强区域发展、城乡规划和重大建设项目等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推进气象灾害风险分担和转移机制,开展气象指数保险、天气衍生品和气象巨灾保险业务。 
  (五)提升人工影响天气能力。科学规划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布局,加快标准化高炮防雹增雨(雪)作业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作业点标准化改造,建成统筹集约、协作有力、布局合理、科学高效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提高作业装备现代化水平。完善作业指挥系统,建成集监测预警、指挥调度和综合信息管理于一体的集约化系统,实现作业的全流程监控。强化防雹作业和增雨作业,为重点农时用水、防雹减灾提供保障。完善人工影响天气安全责任体系,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技术培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强化基层队伍建设,探索作业人员待遇保障机制。 
  (六)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保障生态安全气象服务能力。开展气候变化对全市粮食、果品、蔬菜、文化旅游、水资源、生态安全、森林碳汇、城市生命线、人体健康等重点领域和特色产业的影响评估,开展气候变化背景下城乡规划与监管、八大新城开发建设、风能太阳能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天水机场迁建等重大工程的气候承载力评估论证。针对我市地处黄河、长江上游,开展生态环境气象监测与评估服务。加强生态气象综合监测评估预警能力建设,构建生态气象业务服务平台,开展生态气象监测预警、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评估论证等工作。 
  二、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       
  (一)推进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业务布局,建立适应不同气象服务类型、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特点和气象服务市场开放要求的气象服务业务体制,健全新型公共气象服务运行与科技创新机制。建立和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气象服务制度,建成适应需求、快速响应、集约高效的新型公共气象服务业务体系,推进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气象产品、业务、渠道、主体的改革创新,培育气象服务市场主体,激发气象行业协会、社会组织以及公众参与公共气象服务的活力,探索建设气象服务应用众创平台。推进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全覆盖和均等化,将气象服务融入“智慧城市”建设,纳入城乡“网格化”管理平台。培育和发展气象服务市场中介机构,开展气象服务知识产权代理等社会化服务。建成气象服务市场信用体系,完善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 
  (二)强化决策气象服务。充实气象队伍,优化气象机构设置,建立决策气象服务高效运行机制。完善决策气象服务业务管理办法,优化决策服务流程,强化决策气象服务质量考核和效益评估机制,进一步提高决策服务产品的针对性、敏感性、综合性和时效性。增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决策建议的能力。 
  (三)加强公众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创新服务手段,广泛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在满足公众普适性气象服务需求基础上,推进个性化、交互式、智慧型、基于位置的智能气象服务。做好气象实况监测、常规气象要素预报预测、各类灾害性天气和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建设市、县区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社会科普活动。 
  (四)提升专业专项气象保障能力。面向交通、环境、城市、能源、航空、旅游、节庆、赛事、物流等重点行业和领域,推进专业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业务,集约发展一体化、定量化专业气象业务,加强专业气象服务系统建设,强化服务的专业性和针对性,提升保障能力。加强交通气象服务与交通管理、调度的联动,提高道路交通气象服务能力。积极防御城市内涝、暴雨(雪)、强对流、大风等气象灾害,发展完善气象景观天气预报、旅游气象指数预报和景区气候评价等旅游气象服务,强化公祭伏羲大典等节庆赛事、天水机场迁建等重大项目的专项气象服务。 
  (五)提升气象为农服务水平。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创新气象为农服务机制,将气象为农服务主动融入新型城镇化、全市“48113”现代农业推进计划、“一十百千”现代农业建设工程和精准扶贫推进行动计划,融入农业、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完成覆盖全市的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建立基于风险管理,覆盖果品、蔬菜、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全过程、多时效、多目标、精细化、定量化的现代农业气象一体化服务系统,提升农业气象的综合服务能力。围绕全市果品、蔬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与影响评估。强化气象灾害频发和贫困地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气象保障能力。进一步强化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气象服务。强化农业气象实地调查能力,强化天水农业气象试验站在适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作用。推进特色不同果品、蔬菜品种的气候品质认证和产地标识认证。  
  三、提高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 
  (一)健全无缝隙集约化业务体系。强化市、县区一体化气象实时监测和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业务,以延伸期(11-30天)时段内强降水、强降温、高温等重要天气过程的转折期预测为重点,建立精细到县区的延伸期重要天气过程预测业务。开展灾害性天气对城建、农业、交通、旅游等行业的影响评估研究,实现天气预报向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业务延伸。开展精细化气象格点预报业务试验,建成较为完善的精细化气象格点预报技术体系,发布预报时效达10天的气象要素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产品,为点对点预报推送、自动适配的精细化气象服务提供支撑。 
  (二)优化市、县区预报业务布局。优化业务流程,实现天气预报由定时制作向逐时滚动、定时上传向实时同步、预报不一致向协同一致三个转变。推进精细化格点预报、短临预报、中短期预报、延伸期预报和气候监测预测集约化,强化市-县区灾害性天气和气象灾害实时监测及临近预警上下协同的一体化业务,加快建设业务一体化、功能集约化、岗位多责化的市、县区级综合气象业务。依托省级基于云架构和统一的CIMISS数据环境,整合现有业务系统,建立市、县区一体化预报业务工作平台,实现所有预报预警产品同步共享。 
  四、提升气象信息化基础业务能力 
  (一)优化和完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继续推进云、能见度、天气现象、固态降水、日照和电线积冰等要素自动观测系统建设,全面实现地面观测自动化。调整完善区域自动气象站网布局,实现乡镇全覆盖,完成区域气象观测站骨干网的遴选和升级改造,提高稳定运行水平。发挥天水新一代天气雷达作用,实现对暴雨、局地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的全覆盖。 
  统筹专业气象观测网建设,加强与水务、国土资源、林业等部门合作,完善生态气象观测网布局,实现监测资料的共享。与环保部门合作,在城区人口密集地区建设以雾、霾、沙尘等重污染天气监测为重点的环境气象观测站,实现环境气象监测数据共享。以“三农”气象服务为重点,在果品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农业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开展小气候自动观测,调整完善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系统。按照全省统一部署,统筹规划建设国家高速公路、重要国道省道、机场和铁路等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完善交通气象观测业务系统。围绕旅游需求,以5A、4A级景区为重点,建立旅游景区气象要素监测体系。 
加强气象装备保障能力建设,建立集运行监控、气象计量、维护巡检、诊断维修和供应储备为一体的装备保障综合业务系统,进一步完善自主保障和社会化保障相结合的维护维修业务,建立省级保障分中心。加快建设市、县区装备保障业务。 
  (二)提升气象数据及产品质量。制定和完善各类气象探测数据质量判据,加强气象数据质量控制,统一观测设备数据格式标准,全面提高观测数据和产品的质量。整合数据资源,提高数据收集、传输、存储、处理、共享与服务能力。优化气象资料业务流程,提升资料处理和分析业务能力。 
  (三)强化气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市、县区两级基础设施资源集中管理与共享,利用省级基础资源池,实现资源优化、动态调配、按需供给和可视化监控。改造全市气象业务信息网络,完成市、县区高清会商系统建设。通过CIMISS获取标准化数据,拓展数据分析、业务应用服务。建立物理隔离的气象部门电子政务内网基础平台。 
  (四)建立集约化气象信息业务体系。建设资源集约、流程高效、标准统一的业务运行和气象管理的信息化业务体系,建立天气预报、气候预测、综合观测、公共气象服务以及行政管理等智能化、集约化、标准化的气象业务应用和管理应用系统,增强对气象业务、服务、科研、教育培训、政务和综合管理的支撑,提升气象信息化技术水平。 
  (五)推进信息新技术应用与气象信息共享。以信息化为基础,满足不同用户需求,加快构建和发展智慧气象,实现观测智能、预报精准、服务高效、管理科学的气象现代化发展模式。实施“互联网+气象服务”战略,推进传统气象服务方式的互联网化转型,发展个性化服务设置,探索“生产+服务”新模式。建立气象与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社会间数据互助共享协作机制。 
  (六)提高气象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构建适应新业务格局的气象运行维护体系,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建立气象部门信息安全责任制和气象应用安全准入制度,完善信息系统安全防护体系,保障各类气象信息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五、加强气象支撑保障能力 
  (一)强化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大力实施气象科技创新工程,依托各类项目,促进科研与业务结合,开展气候变化影响、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人工影响天气、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环境气象监测预报技术成果引进,加强灾害性天气预报模型建立和应用,完善预报预测业务流程和平台,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二)实施气象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推进重要岗位干部定期交流、轮岗,激发干部队伍活力,全力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和使用,培养、选拔一批有竞争力的气象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到2020年,培养具有不同专业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团队1-2个,培养一批业务骨干人才。加大对青年人才的使用力度,定期开展重要业务岗位职业技能竞赛、岗位练兵和技术创新评比活动,促进业务一线人才成长。 
  (三)提高气象依法行政能力。依法履行气象行业管理职能,强化气象灾害防御、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气象信息发布、人工影响天气、防雷减灾等行政管理,建立完善市、县区级权责清单。强化气象法制宣传教育,创新宣传模式、拓宽宣传渠道,提升宣传实效。 
  (四)完善气象基础设施。以“立足实际,着眼发展,突出特色”为原则,以提高气象台站工作条件和业务保障水平为出发点,优先建设业务用房面积达不到标准或业务用房布局不合理的县区台站,其次改造附属设施和辅助用房存在问题的县区台站。建设市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努力改善市、县区气象部门工作生活环境。 

  第四章 重点项目

  一、人工影响天气地面作业能力建设 
  ——新型高效人工增雨(雪)防雹地面作业系统建设。更新现有人工增雨(雪)防雹高炮71门、人工增雨(雪)火箭发射设备7部和作业车辆7辆。在冰雹多发区和防御薄弱区新增高炮40门、火箭发射设备7部、作业车辆7辆。总投资944万元。 
  ——人工增雨(雪)标准化作业点建设。对25个老旧高炮作业点进行标准化改建,对新建高炮作业点进行改造升级,为所有高炮作业点配备防爆弹药柜、实景监控系统。总投资1500万元。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平台建设。升级完善市、县区人影作业指挥系统,建成具有实时信息监控、数据处理分析、空域申请、作业决策指挥、作业信息反馈、作业效果评估检验、设备和人员管理等功能的市、县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平台。总投资110万元。 
  二、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 
  ——天水雷达站搬迁建设。根据天水军民合用机场迁建工程进展,迁建天水新一代天气雷达站,保证雷达正常运行。总投资2830万元。 
  ——市、县区信息网络升级改造。升级气象广域网络系统,增加网络备份线路,实现资料收集与传输达到分钟级;建设覆盖到县区的高清远程会商系统,提高信息安全保障和网络运行维护保障能力,推进资料一体化业务(MDOS)和办公自动化业务(OA)等。总投资120万元。 
  ——市、县区新型业务一体化平台建设。优化、完善市、县区业务布局、业务流程,搭建集约化数据环境,建设集约化气象业务系统平台,实现省、市、县区三级预报业务实时共享,提高灾害性天气和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水平。总投资180万元。 
  ——乡镇(村)新型自动气象站建设、改造工程。在无多要素自动气象站的13个乡镇新建6要素新型乡镇自动气象站13个;按照统一要求,将现有74个2-5要素乡镇自动气象站中的20个升级改造为6要素新型骨干自动气象站;在易灾区行政(自然)村加密新建新型自动雨量站10个。总投资406万元。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市级预警发布平台建设。成立市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立市级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传播系统和乡镇级语音广播终端,增加多部门预警信息接入设备,完善“12379”短号受众群组和运行管理机制,实现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统一发布。总投资300万元。 
  ——集约化气象影视节目制作中心建设。建设集市、县区二级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制作的气象影视节目制作中心,新建节目制作演播室3个,购置非线性编辑系统4套。总投资800万元。 
  三、气象保障能力建设 
  ——城市环境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在两区新建城市暴雨内涝自动雨量监测站8个,建设城市内涝监测预警系统,开展城市内涝预警服务;建设城市大气污染监测信息共享平台、视频会商系统,开发大气污染气象条件监测预报预警平台,开展城市大气污染气象条件等级预报和重污染天气预警服务。总投资216万元。 
  ——气象为农服务能力提升建设。建设农业气象观测系统。实施中央财政“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建设工程,建设蔬菜、果品、畜牧和粮食作物等专业气象观测系统,为提升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水平提供基础观测信息。完善气候变化对农业定量影响评估技术和服务指标体系,建立集农业气象情报业务、农业气象预报业务、农业气象服务业务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在天水农试站建设具有农业气象观测样本采集、检测、分析专用设备的农业 
气象实验室。总投资1080万元。 
  ——专业气象环境监测站网建设。将已建成的麦积山景区5要素自动气象站升级改造为6要素新型自动气象站,在主要景区(点)新建6要素新型自动气象站4个、大气负离子自动监测站3个;新建交通自动气象站3个。总投资213万元。 
  四、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轻重缓急和分步实施的原则,重点改善基层气象台站业务用房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天水国家气象观测站搬迁建设。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业务用房、辅助用房、观测场及附属设施;购置气象观测、网络、预报服务设备等。项目投资1314万元。2017年底前完成。 
  ——天水市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设。主要建设内容是:新建业务用房及配套设施。项目投资1378万元。2020年底前完成。 
  ——天水市及县区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天水市气象台供暖改造,项目投资143万元,2017年底前完成;秦安县气象局山洪业务平台配套设施建设,投资120万元,2016年底前完成。麦积国家基本气象站配套设施建设,投资82万元,2016年底前完成;武山国家气象观测站基础设施维修,投资39万元,2017年底前完成;麦积国家基本气象站业务用房建设,投资681万元,2018年底前完成;清水国家气象观测站业务用房建设,投资450万元,2019年底前完成;清水国家气象观测站搬迁建设,投资646万元,2019年底前完成;甘谷国家气象观测站业务用房建设,投资892万元,2019年底前完成;武山国家气象观测站综合改善,投资348万元,2020年底前完成。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规划落实 
  充分发挥气象部门与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以气象部门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优势,加强统筹规划和管理,做好“十三五”气象规划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发挥规划对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约束作用。按照规划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分解落实规划目标指标,制定年度实施计划。气象工程建设必须依据本规划做好工程实施的咨询论证等工作,确保有序推进。 
  二、加大投入力度,拓宽资金渠道 
  建立和完善稳定可靠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气象主渠道投资。进一步完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将气象事业纳入市、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财政预算,形成稳定的市、县区气象投入渠道。加强统筹集约,多渠道落实重点工程建设资金,强化监督管理,提高投资效益,确保气象重点工程顺利实施。 
  三、加强党的建设,弘扬气象文化 
  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要求,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着力点,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抓手,以气象文化建设为载体,以改革创新精神和求真务实作风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严肃党内组织生活,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构建全市气象部门党建工作新格局,为推动气象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实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 
  四、坚持依法行政,营造良好环境 
  加快建立健全机构健全、制度完善、管理规范的气象行政执法体系,提高气象行政执法的能力和水平。强化气象部门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职能,推进气象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加强气象信息安全、使用和天气预报预警信息传播的监督管理,不断提高气象行政执法工作水平。推动全社会树立气象法治意识,营造与气象改革发展相适应的良好社会氛围。 


相 关 新 闻

·天水市“十三五”文旅发展实施“十大提升突破行动”(图·甘肃省“十三五”开放型经济发展规划
·【展望十三五】张家川:“规划纲要”有关名词解释(图)·张家川:三大措施保障目标任务顺利落实(图)
·张家川:进一步健全民主法治凝聚发展力量(图)·张家川: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速县域经济(图)
·【展望十三五】张家川: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图)·【展望十三五】张家川: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图) 
·张家川:深化改革构建开发开放新格局(图) ·【展望十三五】张家川:推进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图)

新 闻 推 荐

天水市举行122“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活动(

·日韩两国宣布追加对朝鲜单边制裁 中方回应(图)
·中煤地质总局原书记被处分:其妻连续2次违规提拔
·张志军:绝不允许台商到大陆挣钱 回台湾支持分裂
·罗一笑事件续:小铜人公司向住院账户捐50万被拒
·习近平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图)
·习近平会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东莞市公安局通报长安男子追砸运钞车被枪击案进展
·涟源“KTV搂抱女子”当事官员被停职 纪委介入
·安徽纪检官员泄露巡察工作内容被调离(图)
·常宁原书记被立案: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图)
·韩军谴责朝鲜“夷平韩国西北岛屿和首都”言论(图)
最 新 图 片
天水市举行122“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活动( 何东副市长主持召开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推 天水市政府召开全市统计重点工作推进会(图) 温利平在麦积区开展双联“大走访回头看”活 张建杰副市长走访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图) 郝文杰副市长深入联系村、社区、企业调研(图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

 天水资讯
·天水市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天水市举行122“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活动(组图)
·天水师范学院支教检查组赴新疆慰问实习支教师生(图)
·张家川县教育系统开展2016年国家宪法日活动(图)
·张家川举行《宪法》宣讲暨“七五”普法工作会(图)
·张家川县纪委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图)
·何东副市长主持召开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推进会(图)
·麦积区纪委集中交办网民留言(图)
·甘谷县副县长马福胜检查环保重点问题整改工作(图)
·武山县洛门至蓼阳公路建成(组图)
·天水市政府召开全市统计重点工作推进会(图)
·温利平在麦积区开展双联“大走访回头看”活动(图)
·温利平会见高雄市闽商发展促进会理事长陈孝忠(图)
·张家川开展第29个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活动(图)
·薛林荣在梁山镇宣讲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图)
·清水县召开“放管服”改革工作推进会(图)
·麦积区积极开展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组图)
·秦安召开网上涉电信诈骗有害信息整治工作安排会(图)
·秦州区开展城区道路交通秩序综合整治(图)
·冯健身深入甘谷县宣讲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图)
·武山:开展“暖冬”行动 情暖贫困群众(五)
·张家川县委书记陈晰专题调研群团工作(组图)
·【改革进行时】清水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图)
·【甘肃经济日报】秦安苹果销售线下线上齐开花(图)
·张建杰副市长走访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图)
 文化历史
·原来这些参加过长征的开国元勋也当过老师(组图)
·故宫6大殿百年首次亮灯 帝后婚房奢华逼人(图)
·武则天除罪金简现身长沙 上刻5个生造字(图)
·中国书协清理18名会员 16人有官方背景 
·这幅中国油画卖了2.36亿港元!快来看看长啥样
·丙申年猴票上市后遭抢 10天内价格涨21倍(图)
·海昏侯墓主棺外棺盖揭开 内棺现站立“神鸟”
·“小雪”到来:农家腌腊肉(图)
·2300年前古墓中现古代桌游:已失传1500年
·一幅画:40年前80元 今晚1.84亿成交(图)
·李叔同作品《半裸女像》亮相 曾消失近百年(图)
·汉代“第一吻”文物走红:双手互执相亲(图)
·致远舰最后十分钟:剧烈爆炸 船员烈火中坚守
·习仲勋夫人齐心抗战往事 专著首次揭秘(图)
·周恩来侄子披露:总理否认下令击落林彪座机
 博 客
·梅江村快乐的孩子们(下)
·135窟正壁涅檠经变画
·梁元魁:舞蹈大赛(下)
·山西王家大院(图)
·中国竹王潘金阳书画展
·承载历史沉淀的最美之桥
·繁华褪尽显筋骨
·冬日暖阳下的快乐
 播 客

·《祖脉天水》第四集
·《祖脉天水》第三集
·《祖脉天水》第二集
·《祖脉天水》第一集
·天水在线航拍平安牧场视频震撼
·《天南地北天水人》郭霁红(上)
·第三届“环烟铺樱桃园”山地自
·樱桃红时,我在天水等你
 娱 乐

·维密超模齐聚巴黎 高颜值好身材性感吸睛(组图)
·张柏芝吊带背心搭丸子头亮相 这造型美回18岁(图)
·演员替身乱象:拿1亿片酬 拍2天戏后全用替身
·金马奖落幕:影后开出双黄蛋 冯小刚夺最佳导演
·冯小刚:官员为求自保而宁左勿右是最大腐败(图)
·林丹出轨门小三致歉:不能原谅自己 没有炒作
·央视春晚四大分会场曝光:杭州天津西昌桂林
·原来身材这么好!马丽晒照要胸有胸要腿有腿(图)
·春晚老人回归 姜昆30年后再讲《虎口遐想》
·辣妈好美!章子怡传媒盛典登台致辞笑颜如花(图)

 社 会
·罗一笑事件续:小铜人公司向住院账户捐50万被拒
·涟源“KTV搂抱女子”当事官员被停职 纪委介入
·白血病女童病情依然难估测 父亲:缺钱考虑卖房
·微信团队:“罗某笑事件”赞赏资金将原路退回(图)
·罗尔等人致歉:将捐款全额捐出成立专项基金
·人民日报发问罗尔事件:爱心打赏能撤回吗
·罗尔否认拥有广告公司 资料显示其为两家公司法人
·“泰坦尼克号”在四川复建:系旅游项目(图)
·卖儿童保险?起底罗一笑事件背后刘侠风和小铜人
·罗尔公号被“打赏”207万 承认“被钱砸晕了头”

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50006 Copyright 2005-2006  天水在线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938-8218028 13893879576 QQ:57530489 邮箱:tswjy@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