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常委的“双联”脚步
甘肃经济日报 丁晓刚
(资料图片:天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彭鸿嘉为贫困户送化肥)
(图为记者与彭鸿嘉的“双联”户合影)
踏着秋日的丰草,看着红艳艳的苹果。老爹杨喜才起了个大早,他要在地里忙活一天。他告诉记者,这场秋雨后,苹果会再疯长几天,就可以采摘了,因为广东那边的客商在催货。
杨喜才这样的农民,在天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彭鸿嘉的“双联”对象中有六户,他们都是因病、因残、因无发展能力而导致生活落后于别人。两年前,彭鸿嘉———这位市级领导、农学博士来了,他带来了信息和农业生产技术,不仅让这六户农民慢慢从生活的低谷中走了出来,而且其行为辐射带动了刘坪乡的一大片农村。对此,刘坪乡党委书记张福盛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彭鸿嘉的“双联”工作,以星火燎原之势点亮了刘坪乡。在彭鸿嘉另一个“双联”点秦州区中梁乡何家庙村,何玉平更用一个农民朴实的语言告诉记者,彭常委的到来,主要是给了我们生活的信心、发展的自信、技术上的帮助。
事实的确如此。在秦安县刘坪乡大湾村,由于长年干旱,让这里的农民早早的就有了抗旱意识,那用黑色地膜覆盖的果园里,苹果长势喜人。记者就此问村党支部书记关保军,他说,这正是“双联”给我们带来的福音。过去农民们都使用白色地膜,但是效果一般,彭鸿嘉来到这里后,让农业技术部门指导我们高标准种植苹果,使我们对苹果产业的发展充满信心。就这样,这里的苹果园全部穿上了黑色的外衣,土地里仅有的一点水分全部被利用。虽然今年伏天大旱,但是苹果长势喜人,全村的苹果每公斤8元钱被客商订购。
这是一个小小的事例,但是却激发了秦安县刘坪乡农民发展果园的信心,刘坪乡最适合种植的是苹果和桃子,“双联”这两年,乡上还在何湾村建起了万亩桃园,何湾村也被农业部授予最美乡村的称号。
让长期被干旱困扰的天水农民吃上水、种上果、有路走、有事做、有想法、富起来,是天水市“双联”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
(资料图片:彭鸿嘉深入秦安县刘坪乡慰问“双联”贫困户)
彭鸿嘉在“双联“行动中紧扣这一主题,不仅做了很多实事,同时也激发了基层乡村干部群众生活、生产的热情,效果非同凡响。大湾村以种植桃子和苹果为主,果品产量达到了1200吨,产值达到了450万元。群众靠果品和劳务输出有了基本的生活来源,但是村上的公益设施需要加快改善,彭鸿嘉看到这一现象后,与相关部门协调20多万元,村上投资60多万元,建起了46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这个广场建起后,群众有了思想、文化、科普阵地。秦州区中梁乡何家庙村是一个发展较慢的村,村上一直没有支柱产业,全村人因为距城近,只知道打工挣钱,彭鸿嘉联系这个村子后,村上的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村党支部书记何碧中说,彭常委的到来,让我们村的村民感受到了党的关怀和温暖,特别是他鼓励全村种果树,新建高标准优质果园1100亩,改造老果园500亩。在旱作农业方面,彭鸿嘉指导大家实施顶凌覆盖技术,达到了1200多亩。在此基础上,村上的各项社会事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道路建设、民生工作、土地整理、科技培训让老百姓有了生活的新盼头。
何家庙村的何玉军、何玉平、何文军是三户因病、因残、因缺少劳力而困难的农民,他们把生活的希望寄托在“双联”工作上。“双联”工作中,他们再一次树起了生活的信心,让自已家中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身患残疾的何存保老人说,自从有领导来帮扶,自己的儿子何玉军好似换了个人,生活的信心很充足,经常早出晚归,家里的生活在发生着变化。
在彭鸿嘉的带动下,天水市委宣传部的干部职工们为秦安县刘坪乡赤山村、陈寨村办了大量实事,宣传部请来医生为村民进行义诊和体检,为村上的小学送来辅导书、作业本。为村上争取资金10万元,砂化道路2公里,将赤山村的200平方米的校园进行了硬化,同时还举办果树培训班2期,培训果农170人次。
就是这些小小的数字,散发着“双联”的光茫。更为重要的是,提高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在党的阳光沐浴下,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温暖。
(村级文化广场)
(大湾村综合服务中心)
(硬化的果品交易市场)
(大湾村主巷道硬化)
(大湾村主产业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