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问题整改”是检验教育实践活动成效的一把重要“尺子”。教育实践活动进入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环节后,秦安县以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狠抓作风建设,用实实在在的整改效果让群众看到了教育实践活动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
秦安便民代办服务群众“零距离”
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秦安县针对群众反映的“到村办事不方便,程序不清,很耽误时间”的意见,从转变工作作风,提升服务水平,解决群众办事困难出发,全面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办和项目服务全程代办制,变坐等上门为主动服务,变群众跑腿为干部跑腿,由以往的“群众向上跑”变成了“干部向下跑”,“分散办事”变为“集中办事”,“被动受理”变为“主动服务”,让群众办事不再摸不着门、找不到人、走冤枉路、花冤枉钱。
一站式服务便民,服务结果确保群众满意。将便民服务作为工作落脚点,建立“乡便民服务中心、村级便民服务代办点、党员农事代办服务户”三级“农事村办”服务网络,通过“党员帮办”、“村干代办”、“乡村联办”和“乡干代办”等方式,为基层群众提供服务,基本实现“证件村里办、小病村里医、矛盾村里调、补贴村里领、农资村里买、书报村里读、信息村里询、技术村里学”。还采取定期和不定期、公开和暗访相结合的方式,对这项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实行村干部值班监督制度,由乡驻村干部任监督员,村干部的值班和办事考勤实行“三级”审核,接受群众监督。
阳光服务惠民,服务内容体现群众需求。将便民服务室服务群众的主要手段定位在为民代办具体事务上,把农村五保户、无办事能力人员、空巢家庭、城镇三无人员、残疾人、优抚人员、低保人员等弱势群体确定为为民服务代办制的重点服务对象,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土地建房审批、农民养老保险、计划生育审批、户口迁移审批、农村低保申请、五保供养审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等24件实事列为代办事项,通过远教喇叭、公示栏、书写标语等多种形式广为民知。通过制作便民代办服务联系卡、便民服务政策咨询卡和编印《便民服务指南》,将窗口涉及的服务项目、工作流程、责任单位、责任人员及职务、联系电话、办结时限、需提供的材料等内容进行汇编成册,免费发放到各村,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知晓办事时间及程序,做到一次性把资料准备齐全、一次性把事情办好;群众可以根据《服务指南》和联系卡中的服务联系手机号码,随时向服务人员咨询各种政策法规、办事程序和农业科技知识等,从而转变了作风,提升了效能。
零障碍服务亲民,服务制度保证群众利益。建立公开、透明的告知制度,对服务项目、服务内容、申报材料、办事程序、办结时限、收费标准、联系电话、经办人、投诉电话等实行上墙公布,并设置了便民服务意见箱,有效地增强了群众的外部监督。推行便民代办服务首问负责制、登记备案制、专事专员制、限时办结制、无偿服务制、消帐评价制。通过组建“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登记困难群体资料、记录“民情日志”和“民情台账”、发放民情联系卡、开通社区民生服务热线、设置“民情信箱”、 制作办事流程,对一时解决不了的事情通过双联单及时告知,设立“民情QQ群”等方式,努力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困难互帮,让老百姓从受理到办结为群众提供全程服务、规范服务,少跑一趟路,少进一道门,少找一个人,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想要办的事办好。截至目前,全县17乡镇共有代办员451人,为群众代办各类事项364件,答复咨询560余人次,调解各类纠纷780余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