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为天水的儿科事业奉献一生
——访北京天坛医院天水搬迁小组组长、 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退休专家杨汉法

日前,当记者来到市妇幼保健院采访杨汉法医生时看到,他不足20平米的门诊室内挤满了前来看病的病人,我们被“堵”在了门外,此时已74岁高龄的杨汉法正在给一个一岁左右的婴儿看病,“把嘴张开让爷爷看看好不好?”他边说着边把桌上的玩具拿给孩子玩儿,让原本一看到穿白大褂拿听诊器的大夫就哇哇大哭的孩子,笑了起来……间隙,杨汉法医生走出来对记者说:“请等一等”。……终于,当病人们全都离开的时候,记者才有机会采访到了他。
1963年毕业于南京医学院儿科系的杨汉法,同年被分配到了北京市天坛医院儿科工作。1970年1月,落实毛主席“6·26”指示,北京天坛医院整体搬迁至甘肃,杨汉法作为天水点搬迁小组组长,率领143名医护、后勤人员带着医疗设备来到了天水。当时,在人力、设备、财力等十分紧缺的情况下,他们组建起了天水市地区人民医院,开放床位200张。于同年4月,开诊收治病人。为了扩大医院规模,使更多的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杨汉法积极争取各级领导对医院的重视和支持,经过他的不懈努力,1980年,地区医院已开放床位480张,建成了医疗设备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医院,医疗水平在陇东南处于领先地位,诊疗水平及就医条件与省级医院相当。

原北京天坛医院搬迁后,由北京玄武医院为基础重组了北京天坛医院。1980年下半年,原北京天坛医院人员落实政策后,陆续回城,到83年春节,除4名后勤人员外都回了京。北京天坛医院也要求杨汉法回去工作。同时,北京航空医院等多家医院也邀请杨汉法去工作。而他却放弃了优厚的待遇,毅然决然地留在了天水,一直到1998年退休。“毛主席‘6·26’指示,将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放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杨汉法对记者说:“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什么地方需要,就奉献在哪里,没有什么可讨价还价的。”现在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已是集医、教、研为一体的综合医院,也是陇东南地区唯一一所三级甲等医院,开放床位800张,职工近700人。

杨汉法在担任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主要行政领导期间,仍坚持参加儿科危重病人的抢救,各科室危重疑难病人的诊疗,院外会诊和下乡巡诊。在医疗工作中,他严格执行医疗规范,坚持守护危重病人直至生命体征平稳,经他会诊的病人他也总会一直关注到恢复或转归。在同事们眼中杨汉法是位为人平和、谦虚、学识多的好医生。“杨院长经常跟我们说,对病人要像对家人一样,对孩子要有爱心和同情心,还要有足够的技术能力,有爱心,没有好的医术,救不了病人,有好的医术,没有爱心,可能还会害了病人,在医生的成长过程中,要不断提高爱心和医术这两方面的素质。”杨汉法的学生王大夫对记者说。

1998年退休后,杨汉法受聘于市内其他医疗单位,目前上午在市妇幼保健院坐诊,下午到和平医院坐诊,继续为天水的医疗卫生事业奉献着余热。接受记者采访时,南方口音依然很重的杨汉法说得最多的是两个词“应该的,没什么。”杨汉法对记者说:“在天水工作的42年,我只是做了自己应作的工作,这些远比不上上学期间党和人民对我的培养和付出,我只有努力工作,才能回报党和人民对我的养育之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