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秋的天水,到处绿意融融,瓜果飘香。走进位于麦积区渭南镇阡陌纵横的三阳川六万亩鲜食葡萄出口基地,记者被眼前一望无际、规模化生产程度如此之高的场景深深吸引,而在田里正在忙碌着给葡萄拉架的一组组农民,构成了一幅纯美、和谐的田园风景——这里,就是天水最大的土地流转所在地。

近年来,麦积区以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先后建成了以城郊南山万亩优质花牛苹果基地、三新阳片区“两个最大”和三阳川六万亩鲜食葡萄出口基地为龙头的一大批农业产业化生产示范点,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生产水平,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

让土地资源效益最大化
麦积区是一个有着农业人口45.3万、占全区总人口75%的农业大区,人多地少是基本区情。如何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更大的效益?该区的做法是:走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之路。而要实现农业产业化,土地流转则是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前提,麦积区在不断探索中创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路子。
近年来,该区按照“政策鼓励、协会搭桥、规模增效、典型示范”的思路,在农户自愿的前提下,以龙头企业、主导产业、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等带动为主,采取出租、转包、转让、互换和入股等形式,完成土地流转面积达6.26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近10%,为农业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花牛镇果农武正权等人在二十里铺村流转集中连片土地,成立了新民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果园实行统一标准化管理,建成样板园千余亩,示范并带动了雪源公司等一大批企业大户;甘江沟万亩花牛苹果示范基地是该区继南山苹果基地后新建的又一示范点,参与建设的百佳信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会学告诉记者:“党的土地流转政策好,让我们增加了收入,也得到了更高层次的发展。”

土地流转富了农民群众
麦积区三阳川十二万亩有机水果出口基地及配套加工项目,是该区2007年引进的天水乃至甘肃农业产业化方面的重点龙头项目,涉及渭南、中滩、石佛3乡镇,目前已完成土地流转2.2万亩。如此大规模的土地流转,失地农民的生计现状如何呢?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该区对涉及区域不同年龄段的农民,在充分尊重本人意愿的前提下,或优先保证在基地从事务工,或介绍到山东等地外出务工,并对65岁以上农民每年发放500元生活补贴。目前,当地群众参与基地务工17.5万人(次),累计务工收入达400多万元。石佛乡三阳村郭昌银一家6口人,流转了3亩多土地后,不用起早贪黑地在田里劳作,每年就能领到近3000元的土地出租金,两位老人每年还各有500元补助。
“这是我们家的一笔固定‘存款’。”郭昌银高兴地说,“我在葡萄基地打工,每年还有近1万元的收入。”他还告诉记者,他现在是农民“工人”,和城里人一样,按时上下班,工资有保障,心里很踏实。
土地出租金、生活补贴费、外出劳务收入和农民“工人”月工资,已然成为当地农民群众的固定收入。特别是通过土地流转,让从土地中解脱出来的富余劳动力从事外出务工,使石佛乡成了远近闻名的劳务经济乡镇。

土地流转:“转”出了发展生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石佛乡川区土地总共不到8000亩,目前已完成流转土地7480多亩,占川区总耕地面积的80%以上,涉及川区8个行政村、4000多户的1.8万人。
“我家有2亩多地,全部进入了土地流转当中,年租金能拿到2000多元。原来每年地里种些小麦、黄豆等农作物,年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如果算个账,连农药、化肥钱都是要倒贴的。”石佛乡咀王村村民王彦军说,“土地进入流转之后,我们村很多不擅长农业作务的年轻人跟我一样,抽出时间干自己想干的事,很多外出务工的人也安心,新政策在保证了土地原有收益的同时,为我们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王彦军告诉记者,现在村里有很多人和他老父亲一样,空闲时到地里浇浇水、除除草,每天还能挣到25元钱,农户们又多了一条增收的渠道。
据了解,标准化、大规模的土地流转,使麦积区的农业实现了由农户家庭经营向产业化经营转变、由粗放经营向标准化经营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性转变,同时,也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转”出了发展生机。
如今,“居住新农村、流转承包地、创业家门口、务工农业园”已经成为麦积农村新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