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成就激奋人心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农业稳市、商贸活市、旅游富市、科教兴市”五大战略,努力克服金融危机和重大自然灾害影响,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预计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298亿元,是“十五”末的2倍,剔除物价因素,“十一五”年均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亿元,年均增长9.4%;第二产业增加值115.8亿元,年均增长11.6%;第三产业增加值126.2亿元,年均增长11.1%。其它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了两位数增长。
“工业强市”迈出新步伐。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4.1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1.2%;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由10.8亿元增加到19.9亿元,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由12户发展到24户。
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粮食产量稳步提高,果品、蔬菜、畜牧三大主导产业和中药材、花卉等特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花牛苹果、秦安蜜桃、下曲葡萄、秦州大樱桃、清水核桃等果品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果品、蔬菜种植面积和畜禽饲养量较“十五”末分别增长86.6%、82.5%和95.8%。
城乡消费市场繁荣活跃,201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亿元,是“十五”末的2.6倍,年均增长20.9%。旅游产业体系更加完善,旅游接待人次年均增长20%,综合收入年均增长35.8%,相当于生产总值比重由“十五”末的5%上升到13.5%。
财政收支大幅度增长,2010年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47亿元,是“十五”末的2.9倍,年均增长23.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4.4亿元,年均增长23.49%;五县财政收入全部突破亿元大关;全市财政总支出120.6亿元,是“十五”末的4倍,年均增长32.11%。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发展抓项目不动摇,抢抓西部大开发、扩大内需、灾后恢复重建等机遇,全力以赴争项目、引资金,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全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之大、开工项目之多,超过了历史任何时期。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46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7倍,年均增长31.7%,共争取国家扩大内需项目397个,总投资51.91亿元,已全部开工建设,竣工率81.5%;1287个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完成投资66.32亿元。
组织实施交通建设项目2049个,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超过1万公里,实现了市县和县区之间三级以上公路连接,所有乡镇都通四级以上公路,所有行政村都通公路。
第三版《城市总体规划》批准实施,城市控制性规划覆盖率达到95%以上,组织实施市政基础设施重点项目72个,完成投资27亿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显著增强。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建成户用沼气近10万户,解决了农村78.98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全面实施,我市被列入经济区次核心城市,为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五年累计签约招商引资项目953项,到位资金167.2亿元。对外贸易在困境中突破,进出口总值由“十五”末的4198万美元增加到2.2亿美元。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和大力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及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普九”目标全面实现,“十一五”累计教育总投入98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72倍。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连续五次荣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科技创新工作连续6年名列全省第一,授权专利量突破千件大关,科技进步贡献率由“十五”末的42.8%提高到50.2%。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2万人、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316.5万人次,创劳务收入163.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22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65元,年均分别增长10%和12.3%,实现了由基本解决温饱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的历史性跨越。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和谐社会建设,努力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强化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社会大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积极推进依法行政,五年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938件、政协委员提案1369件,办结率均达到100%。
“十二五”规划催人奋进
发展目标:通过“十二五”期间的不懈努力,力争经济总量在全省保持较前位次,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全省中等水平,三次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综合经济实力、基础设施条件、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外开放程度、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十一五”期间平均增速和全省平均增速,财政收入增幅高于生产总值增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全省平均水平之内,努力把天水打造成中国西部装备制造业聚集城市、区域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甘肃省优质绿色农产品加工城市、西北最佳宜居环境城市、国家重点旅游城市。到“十二五”末,全市生产总值达到570亿元,年均增长14%;大口径财政收入95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9亿元,年均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35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6亿元,年均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0亿元,年均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677元,年均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60元,年均增长1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7‰,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年均下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