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洁新村入画来
——聚焦天水新农村系列报道之村容整洁篇
清晨,巷道里传来一片洒扫的声音。秦安县郭嘉镇暖泉村村民已经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自从村里硬化了道路,建起了休闲广场,他们就自发形成了不成文的规定:各家自扫门庭,众人维护村容。村庄面貌的改善,又激发了村民对家园的热爱。
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外在体现。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民群众对改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和基础设施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对此,天水市从搞好农村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下工夫,满足农民群众对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
规划是改善村容村貌的基础。在改善村容村貌的过程中,天水市十分重视作好农村规划,并在规划中体现时代特征,突出地方风格,做到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较好结合,形成完整的建设规划体系,使规划真正成为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蓝图。根据这一总体要求,天水市许多村庄,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建造出美观大方的农村住宅,完善了比较实用的配套设施,村庄整体面貌大为改观。
最近,冒着飞雪,记者随同天水市委常委、副市长张国华实地查看了天水市新农村建设情况。当天,我们先后来到秦州区暖和湾村、下寨子村、麦积区花牛村、曹石村。所到之处,无不亲身感受到规划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这每个村都有近、中、长期的规划,村庄道路、住宅、市场的建设,严格按规划进行。张国华告诉记者,天水市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洁”要实现的目标,就是新村庄规划到位,建设有序,街道整齐,村容村貌及卫生环境改善,农户一户一宅、人畜分离。

麦积区曹石村(配图:天水在线)
要实现村容整洁,除了规划,基础设施建设首当其冲。在天水采访,不少农村干部群众对记者说,农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的改善,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离不开环境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目前,天水不少乡村在硬化、绿化、美化、亮化上着手,不断改善村庄的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环境。很自然地,随着村容整洁的改善,农民的生活习惯产生了变化,生活品质大大提升。这些变化甚至深入到农民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促使农民更自觉、更自愿、更主动地参与改善村庄面貌。
天水农村干部群众这些深刻的体会,从天水市深入持久的沼气建设中得到了印证。2003年至今,天水市把沼气建设当作一件节能环保、改变村容村貌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的民心工程来抓,在五县两区累计投资7670万元,建成沼气池3.42万口。天水市能源站站长李来祥给记者算了一笔“能源账”:天水市3万多口沼气池,一年节约能源近4.7万吨标煤;以沼气池保守寿命15年计,全市共节约能源近70万吨标煤,用一节可装60吨煤火车来运,需要1万多节火车皮。沼气的“生态账”同样惊人。李来祥介绍说,天水这么多沼气池,年可保护薪炭林14万亩,15年可保护森林植被210万亩,相当于小陇山林场的六分之一。与此同时,通过“一池三改”,天水市将农户沼气池、卫生厕所、畜禽暖圈、标准厨房结合起来,对于农民的健康安全大有裨益。
天水市委书记赵春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建设农村沼气,他走到哪讲到哪,强调到哪,并深有体会地说:“农村沼气建设已不再是简单的照明或做饭工程,它是影响和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一场重大变革,也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突破口。”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短短几年,天水市不仅积极争取到了国家生态家园富民计划项目,还拥有两项全省唯一:天水市被农业部列为我省唯一的全国农村沼气建设整市推进示范市,天水市农业局也被农业部评为我省唯一的全国农村能源建设先进单位。
天水市沼气建设走在全省前列,通过沼气而改变面貌的村庄、改变生活农民不计其数。走进天水市农村,一说起沼气,农民朋友就乐开了怀。秦安县叶堡乡李坪村村民李海民一边打节拍,一边唱出顺口溜:“过去做饭满屋烟,现在做饭拧开关,干净卫生又方便,经济实惠又省钱!”麦积区社棠镇东山村妇女柳海情话语朴实:“有了沼气,猪圈干净了,院子整洁了,澡也洗得勤了。”一些村干部还介绍说,家里有个沼气池,找媳妇都容易了许多,许多出嫁的姑娘甚至不要彩礼要沼气池。确实,沼气给天水农村带来了历史性的变化。
在天水,给村容村貌带来变化的,除了沼气建设,还有很多实实在在的举措,如农村道路、人畜饮水等等。毫无例外,新年伊始,天水所辖两区五县政府都把饮水安全作为关注民生的重要大事来办。如武山县提出,建成城关、洛门7村涉及1万名群众的饮水安全工程,启动实施投资1600万元覆盖3.74万人的饮水安全项目。秦安县承诺,实施兴国、西川、郭嘉、陇城、王尹、五营等6乡镇46村7万人的集中供水工程。可以想见,在天水市委、市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扎实脚步下,更多村庄的人居环境将得到改善,更多农民群众的生活必将会有更大的变化。

2006年6月23日,全省农村户用沼气后续服务管理现场会在麦积区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