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天水>>正文 |
悠悠渭水情——访我市作家陈永恒 |
(2005-12-1 10:29:25) 有位读者读过此文 来源:天水日报 吴凯飞 打印本页 |
|
|
细细读完陈永恒著的《渭水悠悠》第三部(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后,我还久久地沉浸在小说构筑的辛酸又颇为悲壮的故事氛围中。《渭水悠悠》第三部紧接上两部,以文革后期和改革开放为大背景,故事发生的地点放在临近渭水的一个小山村——高庙村,以主人公隋志刚坎坷又多灾多难但又坚强不屈的一生为主线,记述了他的成长、世界观的形成、思想变化以及家庭变迁。文中涉及到了中国发生的主要政治事件。反映了巨大的历史性变革,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具有丰富的思想性和深刻的哲理性。语言精美,情节曲折,结构严谨,人物个性鲜明。 陈永恒是武山洛门二中的高级教师,县政协委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与共和国同龄的他,怀着对一个时代厚重的责任感,倾全力写出了长达80多万字的《渭水悠悠》(一、二、三部),其中《渭水悠悠》(第一部)2005年被我国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所征集,已载入“国家数字文化网”名家名作栏目。《渭水悠悠》(第二部)获2004年甘肃省第一届“黄河文学”优秀奖。 说起自己的经历,陈永恒说,我转了一个圈,又回到了原地。陈永恒生在武山洛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三代人都搞教育,但他本来不想当老师,只想专心搞创作,但也许是命运使然,他还是走上了教师的岗位。他60年代随母亲迁到陕西,恢复高考后考上了陕西教育学院。1985年到新疆当老师,1992年回到原籍继续从教。他说,作者对生活的体验,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为体验生活而体验,一种是本来就生活在这个环境里,而我则属于后者,这部小说中有自己生活的影子,但绝不是自传。关于书名,陈永恒说,他是从渭河边长大的,后来在陕西生活、工作的地方也离渭河不远。受《静静的顿河》的影响,书名便定为《渭水悠悠》 “写作实在是个苦差事,”陈永恒说,对一个已写出了80多万字小说的作者来说,这一句话也许饱含了太多的沉甸甸的成分。陈永恒学生时代便开始在大脑中构筑故事的框架,时值“文革”,在狂热的时代里,他却将自己置于时代的主流中,思索着中国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政治事件,思索着中国将向何方。1990年,小说正式动笔,开始了他创作的艰难跋涉,也许《渭水悠悠》其悲苦的成分也注定了作者写作的艰辛,写作刚一动笔,陈永恒便病倒了,而且一病就是四个多月,无奈只得停了手头的教学工作和写作。病稍有起色,他便争分夺秒地开始写作,并为自己制订了一个近乎苛刻的写作计划,每个星期一到星期三备好下周的课程,星期四到星期六,从七点到九点开始写,星期天则更长,每星期要完成一章。这对一个已近知天命年龄,身体常常生病,同时又要带好每一节课的陈永恒来说,真是付出了所有的心血。“有时候真的是不想往下写了,但总有一种信念在支撑着自己。”在写作的过程中,他也一直在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人,到这个世界上来,到底是为了什么?怎样才能保持人格尊严?在社会的大变迁中,怎样才能有自己的独立性?这也是他小说中处处流露出来的思想。 《渭水悠悠》前两部都用的是第三人称写作,而到了第三部,陈永恒则大胆采用了第一人称写作方式,对此,他说,读书跟吃饭一样,一道菜吃得久了,就会觉得腻味,出于这种考虑,作者愿意退去,让主人公自己来完成这部作品的最后部分。 《渭水悠悠》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陈永恒说,用十五年的时间写一部小说,有点太长了,但这是他一生的心血和总结,值得! |
|
|
|
|
|
|
|
|
|
|
|
|
|
|
|
|
相 关 新 闻 |
|
相 关 专 题 |
|
|
|
新 闻 评 论 |
请注意: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天水在线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天水在线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天水在线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