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州区以现代农业发展理念为引领,按照“合理化布局,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专业化销售,产业链延伸,市场体系配套”的发展思路,强力推进全区“1418”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工业立足“扶持培育一批老企业,支持做强一批小企业,引进壮大一批新企业,建设完善一个大园区”的目标,坚持统筹谋划,强化运行监测调度,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商贸旅游服务业打造了一批富民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极,使得非公有制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呈现出经济总量增加、经济领域拓宽、竞争能力增强、产业结构优化、社会贡献增大的特点……7月底,对秦州区一产、二产、三产领域的一次深入采访,让记者深切感受到了该区向经济强区迈进的坚实步伐。
提升生产水平 促进特色农业发展
8月1日,又是一个酷热难耐的天气。当许多人都在家里避暑之时,秦州区中梁乡座崖村上金组的果农们却顶着烈日忙乎着。他们有的在果园里锄草,有的在修剪徒长枝或者拉枝扭稍,有的则在喷施农药防治病虫害,忙了个不亦乐乎。
当记者见到该村果农金三保时,他正在自家果园里查看是否有病虫害发生等的情况。当看到有的树下出现了落叶,他便是一脸焦急,顾不得擦一把额头的汗珠;当看到累累硕果压弯了枝头,他脸上又绽开了灿烂的笑容。
“如果果树下出现的落叶多了,十有八九便是得了落叶病,必须及时喷施戊唑醇、甲基托布津等农药防治。否则,一旦树叶落得多了,势必给果树供不上营养,严重影响到苹果的正常生长。”
向记者说起果树的操务经验之时,金三保这名果树操务能手头头是道。
忙乎完手头的活儿,擦了把额头的汗水,金三保坐在树下和记者聊了起来。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看到村里一些村民靠栽植果树过上了好日子,金三保也不禁动了心,当即在自家责任田里栽植了3亩红富士树苗。1998年,他和家人付出的心血终于赢来了可观的回报。当年,这3亩果园便给他家带来了8000元的收入。掐指一算,收入是种庄稼的数十倍。这一下,让金三保培育果园的劲头倍增,遂相继栽植了7亩苹果树。如今,他家10亩果园中有7亩都挂果了,去年果园的收入便有13万多元。靠着培育果园的收入,金三保家不仅建起了砖房,还买回了农用车,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每每说起培育果园给他家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金三保言辞间便充满了由衷的喜悦。
从培育果园中尝到甜头的岂止是金三保一家。上金村91户420口人靠培育1100亩果园,98%的农户家建起了砖房乃至2层楼,家家有了农用车,有5户还买回了轿车。
该村村支书田福全告诉记者:“全村去年卖苹果的收入便有500多万元,户均5.5万元。其中,田双全、金友生、金将海3户卖苹果的收入便超过了20万元,这样的收入在种庄稼时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果没有中梁乡党委和区林果部门给咱们村提出‘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以苹果为主的特色果品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发展思路,如果没有政府补贴苗木,林业部门进行早果丰产及高光增效技术指导,大力推广果园果实套袋、喷施果形剂、增施有机肥和无公害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实用技术,咱们村农户家不会这么快就走上致富路。”
如果说座崖村上金组的果园培育是秦州区农村老果园代表的话,藉口镇精心打造的西秦山万亩果园便是秦州区新建规模化果园的代表。

西秦山万亩果品基地涉及藉口镇南山片区郑集寨、曹杜、三合、船北、刘宋、楯子滩和秦岭乡白集寨、黄集寨、竹林、中心,牡丹镇杜白等3乡镇11个行政村,计划新建果园2.5万亩。按照总体规划,藉口镇提前谋划,今春已在曹杜示范点高标准完成苹果基地建园1600亩。
在基地建设中,藉口镇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引进3家果品公司,依托三家果品公司及6家种植大户,由公司和农户签订生产协议,免费为农户提供苗木、化肥、地膜及技术支持和培训,农户自己管理果园。果品成熟后,由公司按照市场价统一收购,形成产销一条龙的经济模式。
这种生产模式的优点在于,果品公司和种植大户通过农户分散建园,有效降低了基地建设成本和市场风险,打造稳固的优质果品供应源,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通过果品基地建设实现山地综合开发,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改变当地种植结构单一的现状。特别是由果品公司提供的建园资金、物资和技术支持,可有效调动大批农户生产积极性,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真正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最终实现农业增效、农户增收。
和上金村等培育果品的村子不同的是,位于秦州区太京镇川北设施蔬菜基地的靳家崖,全村190户825口人则通过培育菜园过上了好日子。
8月1日上午,记者来到该村时,只见村民们都在自家蔬菜大棚里忙着采摘西红柿。当他们把采摘到的一篮篮西红柿卖给上门收购的客商,换回一沓沓钞票之时,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菜农郑根孝家在2亩川地里建起的5座蔬菜大棚,去年出售芹菜、西红柿、大青菜、油麦菜等蔬菜的收入便达到了6万元。靠着操务菜园的收入,他家不仅建起了新房,还买回了2辆电三轮、一台旋耕机,经营起了农资经营部,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该村农户便走出传统种植的路子,开始探索蔬菜种植。即使如此,农户们大多仅仅还停留于改善生活,经济条件并未发生太大变化。他们完全靠培育菜园走上致富路,还是得益于太京镇政府将该村和其邻村师家崖、郑家磨、川口村一道,拉入该镇川北设施蔬菜基地建设。
据该村村支书靳建军介绍:1993年,该村被太京镇政府并入了该镇川北设施蔬菜基地。这些年来,政府积极争取蔬菜产业扶持项目,对其进行了重点扶持。在建设过程中,该村采用无立柱结构建棚,达到对土地、光照利用的最大化;同时,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合理安排茬口,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在生产过程中,秦州区农业局技术人员指导基地内农户,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工艺流程进行生产,使得所生产的蔬菜符合无公害标准。在蔬菜销售方面,由菜农们成立的合作社牵头,积极与市内各超市联系,做到了农超对接,保证了城区新鲜蔬菜的供应。每亩蔬菜大棚年收入达2至3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事实上,不断扩大蔬菜基地建设规模,已成为秦州区抓好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特色产业规模化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
该区蔬菜产业在巩固提升现有蔬菜基地的基础上,又建成以天水镇嘴头村为核心,延伸至平南、牡丹等乡镇建立南部万亩设施蔬菜基地。在天水镇天水村蔬菜基地新建钢架双层塑料大棚160个,新建日光温室4座,种植了航椒、西红柿等;在平南镇王坡村蔬菜基地新建高标准双层钢架大棚40个,种植了芹菜等。

尤为一提的是由天水市天天乐菜篮子有限公司承建,在秦州区牡丹镇投资建设菜篮子蔬菜基地,项目计划占用牡丹镇转咀村至邓家门一线约1000亩农业用地。该项目总投资为9300万元,共分为核心区、设施蔬菜生产区、高原夏菜生产区三个分区。今年建设重点为核心区,占地为354亩,主要集中在转咀村、团庄村、牡丹村等三个行政村,总投资6800万元,已投入资金988.32万元,核心区土地流转已全部完成。计划新建钢架大棚225个,已建成钢架大棚150个,种植马铃薯100亩、娃娃菜150亩、蒜苗80亩、韩白玉萝卜10亩,生产基地建设进展顺利。
除了培育果树、种植蔬菜外,兴办养殖场也是秦州区许多农村走出传统农业路子、走上致富路的捷径之一。秦州区汪川镇的许多农户就是靠养殖鼓起了钱袋子。
8月1日下午,给圈舍里的30头母猪、110头仔猪、60多头育肥猪喂完饲料之余,看到一头头膘肥体壮的猪,汪川镇柏阳村独庄组养殖户柏社教脸上不禁露出了会心的微笑。而像柏社教一样尝到甜头的规模养殖户,在该镇就有168户。他们通过养殖,不仅使自己发了家,还带动更多的农户走上了致富路。
汪川镇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宜于发展生态养殖。而且该镇农户有着非常好的养殖传统,区域内还拥有一批养殖能手、贩运户和运销大户,是邻近乡镇中颇有名气的养殖区。
看好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农户日益高涨的养殖热情,汪川镇党委、政府把进行生态养殖、发展农牧业,定位为该镇农户走上致富路的基本方略。为扶持全镇养殖户的发展,从2006年以来,该镇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筹建了汪川镇养殖专业协会,使信息相对闭塞的养殖户有了信息、技术、产销、融资方面互相交流的平台;同时,加强了技术培训,送科技进村入户,为养殖户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西路家禽养殖区、南路沟生猪养殖区、中路肉牛养殖区、苏成林下养殖区,尤以存栏西门塔尔、夏洛莱、红安格斯等优良品种300头、年销售收入千余万元的兴旺顺达养牛场发展最为显著。目前,该镇畜禽存栏总量102184头(只)。其中,规模养殖户168户,存栏量82271头(只),约占全镇养殖存栏量的80.5%。

而位于秦州区天水镇双闫村的天水三兴牧业红安格斯肉牛种群繁育基地,占地3100亩,总投资1331.4万元,其中繁殖场占地25亩,目前,项目已完成投资800万元,建成标准化母牛舍2栋2592平方米,办公用房120平方米,已购进红安格斯纯种一级母牛100头,其它基础设施和辅助工程正在紧张有序的建设中。
2014年上半年,秦州区按照“积极推进奶产业,巩固提升猪鸡产业,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大鲵产业”的总体要求,以畜牧业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为重点,不断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区畜牧业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
统计数字表明,上半年,全区畜禽饲养量达到216.94万头(只),肉类总产量达到16790吨,禽蛋产量达到3120吨,奶类产量达到1261吨,完成畜牧业总产值3.68亿元,实现人均牧业收入908元。
这些都无不体现了秦州区今年“一产抓特色”的经济发展思路,即按照“扩规模、提品质、创品牌”的思路,大力发展林果、畜牧、蔬菜、中药材四大主导产业,积极推进农业片带开发,突出抓好“一线一带十园六十个示范点”建设,重点实施好藉河北岸中梁山等果品基地提质增效工程,着力打造城郊优质苹果示范带。抓好秀金山、古集梁、藉河流域放牛片区、西坡梁循环农业等1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玉泉杨何等60个标准化市区农业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不断扩大特色优势产业规模,确保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培育骨干企业 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秦州区今年加快经济发展的思路之二便是“二产扩总量”,记者在采访中就深刻体会到了这个思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8月1日下午,记者走进了天水华天电子科技园园区,看到了工人师傅们为“二产扩总量”所做出的努力。
偌大的园区,聚集着天水华天电子集团制造二部、三部、测试部近3000名工人。园区每天生产出来的近2700万只集成电路产品,就是由这些工人师傅们完成的。走进占地面积24204平方米的车间,只见工人师傅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忙碌着。不管是晶圆检验、减薄、划片、上芯,抑或是压焊、塑封、锡化,还是打印、成型分离、测试、包装,工人师傅们都小心翼翼地通过ERP系统的管理设备操作着。记者目之所及的除了工人师傅们专注操作设备的情景外,还有他们对每道流程的顺畅交接。整个车间里显得忙而不乱,井然有序。
向产品要质量,以质量促效益,是每个华天人心中不变的准则;强化科技创新和新产品研发、大力开拓市场、持续不断地实施技术改造,是华天电子集团永远的追求。
“完成工业总产值189628.3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4%;主营业收入177023.39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73%。”今年上半年累计完成的这组经济指标数字统计,便凸显出了天水华天电子集团锐意进取的成效。
“今年来,集团引进的管理团队不仅从生产现场管理、产品成本控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针对集团公司生产实际,开发了一些新工艺、新产品,丰富了公司产品种类,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华天集团华天科技(西安)有限公司、华天科技(昆山)电子有限公司通过近几年的建设运营和产业结构调整,产年能得到了释放,效益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有力地促进了集团生产销售的良性发展;当然,更离不开今年省、市、区各级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和“工业强省战略”,对天水华天电子集团带来的全方位支持。”
分析今年上半年集团发展势头良好的原因,天水华天电子科技园党总支支部书记周勇侃侃而谈。
和天水华天电子集团类似,天水西电长城合金有限公司今年上半年的发展势头也极为强劲。
该企业2013年正式搬迁至东十里工业园区,今年年产值预计达到1.25亿元,远远超过了未搬迁前的2000多万元的年产值。
“如果没有以技术创新来驱动企业产业升级,以项目建设来推动企业发展,便难以谈及今天的这个速度。完全可以说,咱们企业今年得以快速发展最主要是得益于技术创新。”
说到企业快速发展的原因,该公司负责人刘强快人快语。
据悉,从2009年10月26日注册成立至今,经过5年时间的发展,天水西电长城合金有限公司已是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电工合金分会理事会理事单位、全国电工合金标准化GB/T8320标准起草单位。企业主导产品电工触头达到并超过国家GB8320标准,达到行业一等品水平。其中,110kV—1100kV及以上触头产品是企业最具核心竞争力产品,技术和工艺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尤其是该企业去年申报的石墨铸造法生产铜钨合金工艺技术已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这项技术运用于其电工触头制成的核心工序烧结,便大大提升了产品质量。
同日下午,记者在该公司烧结车间看到,不管是进料、出料,还是控制钼丝烧结炉的温度、控制炉内的气体流量,工人师傅们对每一个环节都做得一丝不苟。
烧结班班长陈军告诉记者:“新技术的运用不仅大大节省了人力,提高了工作效率,更为重要的是确保了产品的质量。在对设备的自动控制中,咱们只要注意钼丝烧结炉的温度保持在1380度左右,炉内由氮气、氢气组成的气体流量在浮子流量计上显示为6至8格,所生产出来的电工触头便不会产生次品。”
秦州区年初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上曾提出:工业要围绕提质扩量、力促转型升级、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来加快经济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园区经济,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吸纳能力的同时,在创新机制制度上攻坚,健全完善园区管理办法,促进生产企业达产达标、落后产能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把园区打造成促进工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这次在天水华天电子科技园和东十里工业园区采访时的所见所闻,让记者感受到了这次会议精神确实得到了贯彻落实。
事实上,今年以来,按照秦州区委、区政府制定的“工业强区”战略和区域工业一体化发展的工作思路,该区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工业总量显著增加,主导作用日益突出,企业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不断提高,拉动效应进一步增强,工业成为全区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支撑。区域内骨干企业产销链接紧密,速度效益大幅提升。今年上半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62.12亿元,同比增长5.4%,实现增加值16.2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4.2%;累计实现销售产值60.11亿元,同比增长6.5%。产销率达到96.8%。

活跃商贸流通 带动经济社会发展
在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大环境下,非公有制经济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为发展经济提供了强劲动力,已逐步成为宏观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记者在对秦州区第三产业代表企业的采访中,便切实领会到了这一点。
8月4日上午,记者来到了秦州区最大的天水信合物流有限公司。只见入驻物流园的兰州全程德邦物流有限公司天水分公司、上海佳吉物流集团公司、甘肃安达货运有限公司天水分部等48家分公司,及126家入驻商户车来车往,运货的、装货的,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
兰州全程德邦物流有限公司天水分公司货场尤为繁忙。一批天水发往北京的辣椒面正在准备装车,而从武山县而来发往全国各地的一批陇上农庄食用油已经排起了队。该分公司姚辉辉经理边指挥着工作人员装货,边向货主询问登记着发货地,忙得满头大汗。
他对记者说:“这个物流园存车方便、交通便捷,确实是秦州区一个极为理想的物流园。更吸引我们的是这个物流园不仅办证等的服务一流,管理安全,咱们入园两年来从未发生过货物丢失或者车辆受损的情况。现在咱们公司货物年吞吐量可达3900吨,年吞吐量大了,意味着咱们给当地税收的贡献也就越大。”
天水信合物流有限公司的童经理也告诉记者:“从咱们公司成立以来,年货运量基本都在逐年增加,去年全年的货运量便达到了62万吨,整个物流园上缴的税金也有百余万元之多。在繁荣本地物流运输的同时,也为秦州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探索其中的原因,与秦州区委、政府及交通运输、商务等职能部门的支持密不可分。尤其是今年来,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引下,咱们企业的发展更是迈出了更为坚实的一步。今后,咱们将积极发挥物流产业开发功能,促进区域城市现代物流与物流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力争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秦州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产业支持。”
日益崛起于市场的家政公司,其发展一点也不比物流企业逊色。
8月4日下午,记者在天水益康家政服务公司看到,不时有市民前来寻求提供家政服务。有寻保姆的,有找月嫂的,还有要求提供物业服务的。该公司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着每一名客户,对每名客户的需求做着详细的解释。每每有客户相中了该公司的家政服务员之时,公司便安排他们相互沟通、熟悉,了解彼此的性格、特长等,直到双方都感到完全满意才会签订服务合同。
该公司从2007年7月成立至今,经过几年的发展摸索,不断壮大,现已经营12大类100多项业务,服务范围基本覆盖了家政需求的各个方面,公司与50多家市区企业和1000多户家庭建立了长期服务的关系,发展VIP会员500多户,为天水创建卫生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谈及今后的发展,康总经理对记者道:“8月份,咱们将安装老年人一键通设备,在天水市区7个办事处分别设立7个便民服务试点,让市民真真切切感受到服务有益康,解难有益康。”
相较于物流和家政服务企业的发展,秦州区供销联社的发展也可谓是该区三产发展的亮点之一。
今春,该联社千方百计督促农资龙头企业积极储备春播所需化肥、农药,完成了3500吨的农资储备工作;组织人员深入城乡农药、化肥经营门店和集市摊点加强监管,确保了农资商品经营质量,维护了农民利益。同时,该联社上半年还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2个,入户社员达到50户;举办培训班6期,培训农民人数2400人次,其中培训农产品经纪人300人次。
重点项目建设方面:供销大厦项目进展顺利,累计投资4000万元,已完成地上16层建设,预计今年10月底完成大厦主体建设;天水市果蔬交易市场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在天水镇、牡丹镇建立2个标准供销超市,天水镇供销超市已于今年5月1日正式投入经营,牡丹镇供销超市计划在今年10月投入经营;在藉口镇铁炉村建设占地9亩的农村综合交易市场一处,目前正在进行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截至6月份,秦州区供销系统实现商品销售12200万元,农产品收购额220万元。”
这组数据,更是极为直观地说明了供销系统对全区经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秦州区今年年初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第三产业要围绕强功能,着眼建设陇东南商贸物流大区,加快商业聚集区和大型商业综合体建设,着力打造以龙城广场、天河广场、城市西区为主的三大商业圈,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电子商务、中介服务、金融保险等新型消费业态,着力培育和发展物流市场。大力发展农贸市场、专业市场,扎实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真正形成“城内大商场、城外大市场、城乡大流通”的商贸体系,以繁荣活跃的商贸流通带动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以这次会议精神为指引,秦州区今年上半年努力做大做强现代物流业、旅游业、商贸零售业和特色专业市场等支柱产业,培育现代物流业、文化旅游产业、房地产业、现代服务业“四大产业”,加快其第三产业项目的开发和引进,积极向外地客商广泛推介丰富的三产资源优势和项目,加快传统商业向现代商业转变,切实加强市场经济秩序整顿,为经营者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了全区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1至6月份,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2亿元,同比增长11.6%;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6469.1万美元,同比增长8.7%。
今年上半年秦州区农牧业、工业、商贸旅游服务业,所呈现出的喜人的发展态势,让人不能不相信,在“一产抓特色、二产扩总量、三产强功能”的思路指引下,该区加快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必将不断壮大经济发展实力,朝着“率先跨越发展,建设幸福美好小康区”的总体目标奋进,把秦州区打造成为天水的经济强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