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日报社党员深入基层采访学习活动系列报道
逢盛世老少尽开颜
——秦州区太京镇窝驼村新农村建设见闻
■本报记者 刘晓亚

太京镇窝驼村文化广场
3月27日,一场久违的春雨浸润着秦州大地。霏霏春雨中,天水日报社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参观团一行来到秦州区太京镇窝驼村,对这个3年前就被列为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的村子进行实地采访。
车沿着天陇公路西行,十几分钟便到达目的地。一条宽畅平整的主干道自南向北横贯全村,主干道西侧是一座肃穆的清真寺,东边是一座占地1600多平方米,颇具民族特色的村级文化广场,规划有序,建设简洁大方,朴实之中匠心独俱,干净整洁的广场边翠柳吐丝,花坛里新红初绽,“新农村建设26字方针”、“村规民约”等一系列体现民主管理的宣传画沿广场东边一字张贴开来。广场上有许多精神矍铄的老人在悠闲地散步聊天,许多孩童在无忧无虑的嬉戏,唯独经过这里的青壮年大步流星行色匆匆,无暇顾及陌生的车辆和来人,因为他们要去菜棚里忙碌,要去牛圈里喂牛,要去拉货跑运输……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这样一个好雨润物的春天里,他们心中不仅充满了希望,他们也在为希望而努力。

太京镇窝驼村位于秦州区西郊,是一个典型的回汉族杂居村,村民的经济收入以奶牛养殖、蔬菜种植为主,经济发展较快,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800元。自2006年被列为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以来,窝驼村按照秦州区城郊发展规划的思路,积极发展“奶瓶子”和“菜篮子”产业,全面加强村级公共设施、基础设施、村庄绿化等项目的建设,完成了8公里的村庄道路建设,道路硬化率达100%;完成了自来水管网改造工程,自来水入户率为100%;建成了面积1650平方米的、颇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广场、篮球场;建成了集村务活动中心、计划生育服务所、农家书屋、体育活动室、农资农家放心店为一体的社会事业综合办公楼1628平方米;栽植雪松、垂柳等绿化树种3000多株,绿化、美化、净化了村内主干道,真正把新农村建设的26字方针落到了实处,村镇两级政府也真正做到了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年逾花甲的马存良老人和几个老邻居在广场边闲聊,他头戴一顶洁白的民族白帽,古铜色的脸庞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一身得体的黑色衣裤一尘不染,脚上的皮鞋除去雨滴再无他物。通过交谈,记者了解到,马存良老人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在家种植地膜拱棚蔬菜,一个儿子在外跑运输,家境不错。马耀林是位中年人,他所营务的拱棚蔬菜一分地一年就有700多元的收入,而他家租务着6亩这样的地,“好着哩,一年地里种两茬菜,人虽然辛苦一点,但收入也好。除去各项成本,一年能收入两三万元呢!”说这些的时候,马耀林脸上充满了笑意。村主任马建林谈及村里的情况更是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村里现在的经济收入主要以奶牛饲养和蔬菜种植为主,同时还有劳务输出和交通运输业,这几项加起来村民们一年的经济收入最保守也在200多万元。
在马主任的带领下,记者来到窝驼村的村务活动中心,站在三楼的会议室,他指着公路以南的村落和田地说,我们的村庄还会变样,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已经由兰大设计院进行了设计与规划,新的村民住宅区在村内主干道以东,占地80亩,新的养殖区在住宅区的东北面,占地10亩。随后他一转身指着中心院里东边的一块空地告诉记者,那里马上要建一座幼儿园,我们要让村里所有的学龄前儿童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随后,马主任还带我们参观了村里的图书室、体育活动室。在图书室的一面墙上挂着一幅村民自撰自写的书法作品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历尽艰辛人未老,恰逢盛世岁长新。”这幅对联的内容不正是窝驼村民对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真实感情的写照吗?不正是全国亿万农民对党中央逐步落实惠农政策,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讴歌与赞颂吗?
离开窝驼村时,雨还在下,望着雨中这座生机勃勃的村庄,不禁想起古人描写春雨的诗句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相信,春雨之后的窝驼村一定会比诗人笔下的锦官城更美、更富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