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华文明源流发展 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二届二次常务理事会在京召开

【本报北京电】3月29日,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第二届第二次常务理事会在北京北大博雅国际会议中心召开。
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省伏羲文化开发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励小捷,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景辉,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文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孙周秦出席会议。
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会长邓成城主持大会,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周宜兴作了《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2007年以来的工作报告》。

励小捷在讲话中说,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省委、省政府历来十分重视伏羲文化的研究、弘扬与建设。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省上就对伏羲文化的保护发掘工作给予了高度的关注,积极向国家有关部委及国内有关文化组织进行汇报、沟通,为伏羲文化开发建设积极创造条件。

励小捷强调,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伏羲文化的研究、开发与建设,一是要坚持正确的研究方向,在研究、继承和弘扬伏羲文化的过程中,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伏羲文化研究实践;二是要推动伏羲文化研究的深入与系统。要着力研究伏羲文化的地位和对中华文明传承的意义、伏羲文化深厚的思想价值、伏羲文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借鉴作用,把伏羲文化的研究同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和积极吸收其中蕴含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在继承中不断推动创新,不断增强伏羲文化研究的影响力和生命力,使伏羲文化不断发扬光大;三是要充分发挥伏羲文化研究的教育功能。在研究过程中要开发形成适合于未成年人的乡土教材和读物,同时要鼓励艺术家通过摄影、绘画、小说、戏剧和影视作品等多种艺术形式,宣传伏羲文化,增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怀;四是要充分发挥凝聚华人、促进统一的作用。要着力打造伏羲文化品牌,努力搭建民族认同的桥梁,进一步凝聚和增强海内外华人的向心力,使以天水为龙头的地域成为海内外华夏子孙文化精神的寄托、寻根祭祖的圣地;五是伏羲文化的研究要与开发建设相结合,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六是要搞好研究会的自身建设。天水市要把伏羲文化研究作为天水文化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尽可能地为开展研究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使天水成为海内外伏羲文化的中心。

张景辉在讲话中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他说,天水作为中华各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作为中华民族的本源文化——伏羲文化的发祥地,作为龙祖伏羲的后代——龙的传人的共同故乡,自古以来一直是华夏子孙寻根祭祖的圣地。特别是江泽民同志1992年视察天水时亲笔题词“羲皇故里”以来,海内外华人前来祭祀祖先的活动更加活跃,伏羲文化的发掘研究和开发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近20年来,为了不断增强伏羲文化的影响力,更好地传承中华伏羲传统文化,市委、市政府在伏羲文化的挖掘研究和开发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近年来,我市先后组织召开了多次全国性或国际性伏羲文化研讨会,推出了一大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景辉指出,历史文化研究工作,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同时也是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担负着极为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希望研究会全体成员继续遵照《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章程》,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伏羲文化研究,广泛收集有关伏羲文化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文物资料,定期举办伏羲文化研讨会,深入开展研究与创作,为伏羲文化的传播提供探讨与交流的平台。同时,要加强与国内外特别是台、港、澳地区有关学术团体、专家学者、文化艺术工作者的联系、合作与交流,将伏羲文化不断发扬光大,充分挖掘和展示天水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和特有的魅力,让天水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风采。
会议以常务理事举手表决的形式通过韩兢为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候选人。

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自2002年成立以来,团结和组织国内外热心伏羲文化的团体和个人,深入开展全方位、多层次伏羲文化研究,探索中国古代文明源头,开发伏羲文化资源,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为推动经济建设和构建社会和谐做出了积极贡献。目前,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已发展个人会员523人,团体会员14家,有效地整合了各地伏羲文化资源,初步建成了一个全国性、国际性、权威性、兼容性的伏羲文化研究机构。(杨璟
)

天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周秦出席会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