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世行贷款甘肃文化自然遗产保护开发项目建设为契机
发挥特色资源优势 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中共天水市麦积区委 天水市麦积区人民政府

(3月25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景辉(右二),市委常委、副市长柴金祥(左三),市委常委、秘书长、麦积区委书记蒋晓强(右一),副市长彭鸿嘉(左四)在麦积区委副书记、区长张克强(左一),区委副书记杨保珍(右三)的陪同下调研麦积区工作。)
近年来,麦积区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旅游富市”战略,突出旅游发展重要地位,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着力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旅游业得到较快发展。2008年,全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98.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6.5亿元,占到了全区GDP的9.6%,旅游从业人员达到1.6万人。

(3月24日,世界银行贷款甘肃文化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项目在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正式启动。)
麦积区自古以来就是陇东南的交通枢纽和商埠“旱码头”,优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越的区位条件,使得麦积区发展旅游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当前,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天(水)宝(鸡)高速公路和天(水)平(凉)铁路的建设,天水机场的正式通航,麦积区陇东南交通枢纽的地位将进一步强化,为旅游业大发展创造了更加便捷的交通条件;随着天水城市发展重心的东移和区内社棠工业园区、甘泉现代物流园区、天水华能电厂等重大项目的实施,麦积区作为天水工业重镇和商贸中心的位置将更加显现,旅游客源市场前景将会更加广阔;随着天水市“旅游富市”战略的深入推进和天水百里生态风情旅游线规划的启动实施,麦积区旅游重点区的位置将进一步突出,丰富的自然、历史、人文旅游资源将进一步得到开发利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可以说,麦积区迎来了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我们必须积极应对,抢抓机遇,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创新的精神和更加得力的措施,坚定不移地实施“旅游富市”战略,努力实现旅游业发展的新突破,确保旅游综合收入增幅高于全区GDP增幅,力争“十一五”末旅游综合收入在2007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为实现“两个提前一年”奋斗目标(即到2009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到2010年实现本届政府任期确定的主要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卦台山祭祀伏羲)
一是大力营造旅游发展环境。坚持把旅游产业发展摆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加快制定出台扶持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建立旅游业发展专项基金,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和投入机制,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强对旅游产业的开发和引导,坚持“只求所在、不争所有,只求发展、不争归属”的原则,加强统筹协调,提供高效服务,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形成上下一心,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切实加大旅游业发展宣传力度,扎实开展创建中国最佳历史文化旅游城市活动,牢固树立“人人是形象、处处是风景”的意识,努力营造人人关心、支持、理解旅游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是精心打造特色旅游品牌。依托资源优势,以历史文化为特色,着力打造四大旅游品牌,以此带动全区及全市旅游业发展。即:打造伏羲文化旅游品牌,突出伏羲文化特色,加快卦台山景点开发建设,吸引全球华人追宗探源、寻根祭祖,使伏羲文化旅游品牌成为天水旅游业的龙头。打造麦积山石窟文化艺术旅游品牌,深入挖掘石窟艺术文化,加快改善以麦积山石窟为中心,包括仙人崖、净土寺、小陇山植物园等在内的主要景区基础设施条件,加大街子温泉、曲溪、黄家峡等附属景点的开发建设力度,大力发展石窟艺术名山奇峰欣赏游,使麦积山石窟文化艺术旅游品牌成为全国石窟艺术文化旅游的精品。打造生态休闲游品牌,深入挖掘和利用天宝高速公路沿线自然景观,全力实施天水百里生态风情旅游线建设项目,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培育壮大以麦积后川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农家乐项目,建设全市、全省新型乡村生态休闲旅游热线。打造高新农业观光游品牌,依托天水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大力发展以城郊南山万亩花牛苹果基地、社棠中山万亩葡萄基地及三新阳地区6万亩鲜食葡萄出口基地为主的生态农业观光游,力争“十一五”末建成全省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新亮点。通过打造四大旅游品牌,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使各景区、景点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促进麦积及天水旅游业的大发展。
三是强化宣传推介促销。着眼于发展大旅游、建设大市场、培育大产业,以旅游整体形象宣传为核心,注重科学策划与优化组合,突出旅游资源特色,精心包装旅游品牌,加大投入,扩大对外宣传推介。在宣传形式上,坚持直观宣传和间接宣传并举,在做好媒体宣传的同时,深入挖掘伏羲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及秦文化等深层文化内涵,通过制作好的剧本、专题片和争取一些主流媒体在区内举办有较大影响的各类艺术交流活动,全方位宣传麦积,推介天水。在宣传内容上,把旅游宣传贯穿于全区各行各业,多层次、多角度推介麦积的旅游特色、自然风貌、风土人情、旅游商品等,提高旅游宣传促销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视野,加强横向联合,注重加强与兄弟县区及西安、宝鸡、九寨沟、银川、兰州等周边地区联姻结亲,实现麦积旅游产业与全省及周边地区旅游产业的有效对接,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总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四是加快改善基础条件。坚持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抢抓西部大开发、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宝天高速公路即将开通三大机遇,以渭滨新城马跑泉片区开发建设为突破口,积极实施“东扩、南伸、西进”的城市发展战略,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扩展城市规模,加快配套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以城市化推动旅游业的大发展。同时,从“食、住、行、游、购、娱”等各个消费环节出发,着力加强景区景点的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停车场、环保公厕、旅游标识、安全救护、购物市场等设施,不断改善景区景点的基础条件,使景区景点能够连点成线、连线成片、连片成群,形成整体景观,发挥整体效益。
五是创新发展体制机制。管理体制上,在遵循“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下,按照旅游业的特点和旅游市场发展的要求,打破行政区划和职能部门的界限,加快推进景区景点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支持旅游企业跨区域兼并重组,建设旅游企业集团,加强区域旅游政策协调,建立无障碍对等互惠和旅游人才流动机制,通过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区域合作,发挥好旅游的集散功能,共同推进旅游业又快又好发展。投融资机制上,坚持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拓宽融资渠道,多措并举突破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对小景区、景点项目采取转让、租赁、资源折股等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金,整合资源,盘活存量,做大增量;对重点景区、景点,鼓励民营企业以及个体私营企业通过各种形式参与旅游产业的开发和建设,对大的旅游投资项目采取参股控股,经营权拍卖等方式,广泛吸引资金;对开发价值较大、相对独立的部分景区、景点,通过拍卖开发权、经营权、管理权,广泛开展招商引资,由有投资实力的企业或个人开发建设,全力盘活资源,提高旅游效益。
旅游业是发展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也是一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综合性经济产业。加快旅游业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带动交通运输、宾馆餐饮、商品贸易和文化娱乐的市场繁荣,进而促进金融、保险、信息、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对于改善人居环境,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相信,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深入实施,随着宝天高速公路和宝兰客运专线的开通,通过世行贷款甘肃文化自然遗产保护开发等项目在麦积山风景名胜区实施,麦积和天水的旅游业必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必将有力地促进麦积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加快“打造经济强区,构建和谐麦积”进程。

麦积区旅游概况
麦积区地处陕、甘、川之要冲,是甘肃省和天水市的“东大门”。现辖11个镇、6个乡、3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60万。全境总面积3480平方公里,东西长123公里,南北最宽处50公里,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境内森林覆盖率68%,四季分明,景色秀美,是名副其实的陇上“小江南”。
麦积区境内现有国家、省、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88处,其中国家级2处,省级5处,自然景观20多处,已开放的景区(点)14处,可开发的旅游资源多达上百处,“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麦积山石窟、人文始祖伏羲画卦圣地卦台山、天水“第一洞天福地”仙人崖、“小黄山”石门以及九曲清幽的曲溪、荟萃珍奇物种的小陇山植物园、净土寺及东柯草堂、双玉兰堂等名胜古迹不胜枚举、闻名遐迩,既是中外游客观光旅游的理想境地,也是西北地区最佳旅游避暑胜地。
区内现有旅游星级饭店6家,其中4星级1家,3星级2家;非星级饭店20家,标准客房2000余间,床位4000多张;农家乐经营户100多户,国际、国内旅行社6家,专业导游和景区(点)讲解人员120多人,专线旅游客运车辆50余辆,旅游从业人员达1.6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