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

(秦州区委宣传部 石苍林)2009年1月5日的秦州区委礼堂花团锦簇,焕然一新,秦州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拉开帷幕!213名人大代表、199名列席代表济济一堂,共商全区发展大计。

张健、杨虎林、周伟、霍秀清、马佩授、王小林、宋丕林、牟建林、何忠兰、李鹏凡、赵耀雄、王万珍、胡波、黄有源、谢正团、马有魁、陈蓉华、刘怀顺、裴浩仁、胡秀玉、方晨、王毅、刘小平、闫尚岚、李志杰、左鸿义、秦毅敏、杨波涛、宋江明、李世和、张千红等主席团成员在主席台就座。在主席台就座的还有:区三届人大常委会主任魏致中;区政府副区长成少平、何宝平、蒋小丽;区政协副主席王向梅、李广鸣、吴兆祖、杨建新、徐生明;区武装部政委常亮;区法院院长赵世和、区检察院检察长王全社、区公安分局局长史居平等同志。
会议由秦州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杨虎林主持。
秦州区人民政府区长周伟作政府工作报告。

周伟说,2008年,秦州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一手抓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区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经济和社会事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区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预计全年生产总值达71.02亿元,增长13%;大口径财政收入达6.03亿元,增长29.49%,占年初任务的113.64%;完成财政支出12.35亿元,增长69.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130 元,增长9.0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430元,增长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37.6亿元,增长31.7%。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取得显著成效。农业和农村工作扎实推进,粮食总产量达17.71万吨,增长17.6%。城市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5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6.4亿元,增长17%。加快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20万人次,增长16.5%,旅游综合收入达7.7亿元,增长25%,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0.33亿元,增长13.2%。消费品市场持续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9.1亿元,增长19.56%。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实现新突破。共实施各类招商引资项目72项,总投资26亿元,合同引资24.5亿元,到位资金8.67亿元,完成投资9.37亿元。城市建设与管理水平明显提升。社会各项事业有了新发展。下大力气解决了一些民生问题。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进步。

周伟指出,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和国内经济增长减速的影响,全区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将会明显增加,可能是近年来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因此,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统一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统一到中央、省、市“保增长、扩内需、强基础、调结构、促和谐”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化危机为机遇,变挑战为动力,迎难而上,扎实工作,努力把我区来之不易的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继续保持下去。
2009年秦州区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地按照“围绕一条主线、突出两个重点、走好五条发展路子、加快五个建设进程”的既定工作思路,坚持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坚持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不断提升工业经济整体实力;坚持发展抓项目不动摇,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后劲;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各方力量,努力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平稳较快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区生产总值增长12.5%,达到79.9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增长12%,达到6.7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5%,达到18.4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达到48.1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达到33.47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0%,达到1004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达到2795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

周伟强调,要实现上述目标,重点要抓好以下十一方面工作。
一要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全力促进农民增收。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坚定不移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努力确保粮食安全,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
二要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的扶持服务,大力发展优势骨干企业,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努力促进全区工业经济发展的平台。
三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扩大现代服务业覆盖面,提高现代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
四要坚持实施项目拉动战略,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着力抓好项目前期工作,切实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大资金争取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大力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招商环境,积极为投资商提供全方位服务,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不断扩大投资规模,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
五要以三城联创为契机,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切实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六要加强财政税收工作,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快速增长。进一步加强财源建设,稳定基础财源,壮大骨干财源,培育后续财源,积极争取国家、省、市资金扶持,努力形成相对稳定、持续增长、后劲有力的多层次财源体系。
七要持以人为本,推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先发展教育事业,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和体育竞技活动,不断满足城乡群众文化健身需求。
八要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切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切实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快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加大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力度,年内完成10.8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全面落实城市住房困难居民的廉租房租赁补贴,扩大廉租住房保障覆盖面。
九要坚持统筹推进,全力抓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坚持以城乡倒塌房屋、中小学受灾校舍、城市受损基础设施恢复重建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投入,调动各方力量,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解决好城市受灾群众住房问题。
十要高度重视热难点问题解决,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十一要坚持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全面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