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一个正值槐花飘香的时节。6月2日,受耿飚大将夫人赵兰香女士及甘肃省妇联相邀,电影、评剧《刘巧儿》的生活原型———今年已是83岁高龄的封芝琴老人前往庆城县与赵兰香女士相见。
已过了中午开饭时间,工作人员劝赵兰香女士提前用餐,但她坚持要等封芝琴老人的到来。12时15分刚过,当封芝琴老人在凤城宾馆的餐厅一出现,赵兰香女士在女儿的搀扶下,便疾步上前,两位老人紧紧地握住了双手,因为相互仰慕已久,所以不停地相互打量着对方……
赵兰香女士是上世纪30年代陇东飞出的三只“金凤凰”之一,也是第一个敢于走出家门参加革命工作的女性。1942年,她大胆冲破封建包办婚姻,与时任八路军129师385旅副旅长的耿飚结为伉俪。她跟随耿飚大将戎马倥偬,历经多半个世纪的风雨,如今赵兰香女士已是耄耋老人,而她与耿飚大将的经典爱情已成为今天人们心目中的传奇故事。此次,她携子孙回乡一是探亲,二是继承耿飚大将高风亮节的遗志,将他们二人收藏的书画拍卖所得,全部捐赠给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用于资助家乡贫困女童及失学儿童。6月3日,要在庆城举行一个捐赠仪式。
封芝琴也是上世纪40年代陇东涌现出的另一位反对包办婚姻的典范人物。根据她的故事改编的评剧《刘巧儿》被搬上银幕后,使“刘巧儿”反抗封建婚姻、争取自身解放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尤其是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那段欢快婉转的吟唱:“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以及随后的电影《刘巧儿》。使“巧儿”以争取婚姻自由先锋的形象深嵌在中国人的记忆里,几乎感化和教育了几代人。此次相见,圆了两位老人几十年的夙愿。两位曾经同样为了追求幸福和婚姻自由的典范人物,如今都已是霜染白发的世纪老人了,今齐聚庆城,相依相偎,俨然一对亲姊妹。两位老人促膝相谈,回忆着往事,倾诉着心声。封芝琴老人抚着赵兰香女士额前的白发感慨地说,1943年,她步行去庆阳找马专员时,还见赵大姐梳着个短帽盖,正在教娃娃唱歌着哩。1991年赵兰香回庆阳时,她就想见见赵大姐,可也没见着,没想到今天,真是见着了。赵兰香老人风趣地说,早就听说过“巧儿”的大名,还知道她的乳名叫“捧儿”,可就是没机会见她。今得以相见,算是了却了我多年的愿望了。
时间在不觉间慢慢地流走,相聚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封芝琴老人要走了,她拿出自己亲手做的绣花拖鞋和鞋垫、肚兜送给赵兰香女士,祝愿她健康长寿。赵兰香女士也诚恳邀请封芝琴老人有生之年能到她北京的家里去做客。情也悠悠,别也依依,离别时刻,两位银发世纪老人又紧紧地拥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