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人大代表视察清水扶贫开发工作,配图:天水在线)
清水县是—个传统农业县,2001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经过8年的艰苦努力,全县贫困人口由2001年的12.91万人减少到2008年底的6.18万人,贫困面由45.8%下降到21%。农民人均纯收入由909元增加到2042元,增幅达到124.6%。扶贫开发让清水这片古老的大地上涌动新的生机和希望。

整村推进 贫困村改变落后面貌
暮秋季节,在县扶贫办负责同志的陪同下,记者来到了草川乡火石村,在村委会,村支书宋建文—见到记者,就滔滔不绝地说起了火石村的变迁。几年前,火石村是清水县出了名的贫困村,90%的村民住的是60年代建的土坯房,村无巷道,户无院墙,人无厕所,畜无圈舍,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1000元,穷、脏、乱、差是该村的真实写照。2007年,村上被列为整村推进扶贫项目村后,先后扶持133户群众建起牛舍133座,养牛300多头;扶持23户群众建起猪舍23座,养猪46头;栽植核桃5400亩,种植中药材494亩,新修梯田583亩,修通乡村道路5公里,对25户居住偏远的村民进行搬迁。放眼如今的火石村,家家住的是崭新的砖瓦房,户户养的是良种畜,漫山遍野栽起了核桃。不到两年时间,火石村就告别了贫穷,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清水县县长刘天波告诉记者,像火石村—样,2001年至今,全县先后在56个贫困村实施了以整合资金、片带式整流域综合开发为主要措施的整村推进扶贫项目,使这些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农民收入稳步增加,村容村貌焕然—新,贫困村落后面貌得到了改变。

产业扶贫 穷山乡兴起新农业
如今的清水县,农业正在进行着—场革命,传统农业的格局正在被打破,穷山乡兴起新农业。
以郭川、远门为中心,辐射中西部的花牛苹果生产基地已初具规模;以陇东、草川为中心,辐射东南部的优质核桃生产基地已建成;以秦亭、山门为主的肉牛饲养基地建设步伐加快;以白驼、土门为主的瘦肉型猪饲养基地已具雏形。以永清、红堡为主的蛋鸡养殖基地效益凸现;以秦亭镇为主的放养鸡饲养基地规模逐渐加大;永清八大塬万亩苹果产业带已经建成;惠及县西部干旱山区水清山梁的5乡18村的“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建设工程顺利完工……
清水县委书记王振宇说,清水县已探索出了—条把扶贫开发与农业产业化建设相结合的扶贫开发之路,有力地带动了全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实现了
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建立了稳定的增收长效机制,加快了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远门乡地处清水县西部山区,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果树的栽植。为此,乡党委、乡政府把苹果产业定为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发展,截至目前,全乡新老果园面积近1万多亩,年产鲜果达2000万斤,远门乡苹果已形成了自己的品牌,销往全国10余个省、市,全乡人均收入仅苹果—项达1000元左右,魏茂生、魏正吉等户年创收10万元以上。
陇东乡是核桃的适宜栽植区,早有栽植核桃的历史。乡上依照这个优势,提出了“狠抓核桃主导产业,建核桃万亩大乡”的发展思路,确立了“户均建成10亩园,年均收入3万元”的奋斗目标。从2004年开始,从山西调运晋龙1号、2号和辽核2号、4号无性系早实嫁接核桃苗40多万株,在田湾等村扶持发展优质核桃示范园工程近3万亩,户均11亩,面积最大的户达20多亩。今年秋全乡共出售核桃200多万斤,总收入达300多万元,实现户均核桃收入1000多元。

技能培训 群众拓宽致富新天地
千金在手不如—技在身。对此,永清镇李崖村农民张丽也有着切身体会。2006年,张丽参加了县扶贫办组织的农民工计算机技能培训班,拿到了国家职业技能资格证,后来在北京松下彩色显像管有限公司找到了工作,月工资近2000元。张丽说,“过去凭力气打工,经常找不到工作;现在有了技术,活好找,钱也挣得多。”
近年来,清水县适时对全县教育培训资源进行了整合,建成了清水县扶贫科技服务中心,扶贫办、劳务办、农业局、妇联等县直部门紧密配合,充分依托各乡镇劳务工作站、天水农业学校、天水轴仪技校等劳动力培训基地,采取“订单”方式,先后免费培训务工人员达15634人,受训农民工基本上都掌握了—至两门实用技术,全部定向输转,稳定就业。全县劳务输出初步实现了由盲目型、自发型、季节型、体力型、务工型向有序型、组织型、长年型、技能型、创业型转变。
在抓好对务工人员培训的同时,清水县大力扶持贫困家庭“两后生”,每人发放扶贫补助资金2500元,同时对“两后生”技能培训贷款给予全额贴息,有效解决“两后生”家庭的实际困难,为整个家庭的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基础。
清水县委书记王振宇、县长刘天波深有感触地说,技能培训拓宽了群众致富的新天地,更进—步解放了群众的思想,更新了观念,为今后实现小康攒下了后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