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村官新作为
——华亭公选万元年薪“村官”工作掠影
今年初,华亭县以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全面发展为目标,打破城乡、地域、行业、身份界限,在20个相对贫困的村试行“万元年薪”公开选拔村党支部书记,经过笔试、面试、考察、竞标答辩等环节激烈角逐,151名报名人员中有15人脱颖而出,成为公选村新的“当家人”。如今,这些备受关注的“村官”上任已近半年,他们工作、生活的近况如何?
走下讲台当“村官”
毕业于长春师范学院的李飞自参加工作后,9年来一直在该县南川初中带政治课,农村出身的他始终忘不了家乡父老的养育之恩。县上公选“村官”活动,给了他重新选择的机会,李飞一路过关斩将,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当上了西华镇上亭村的党支部书记。
上亭村位于城乡接合部,虽然地理位置优越,但群众日子并不宽裕。李飞走马上任后,面对村口公路沿线房屋摆布杂乱、污染严重等问题,一趟趟走访农户,讲道理、摆利害、明是非,终于做通大部分群众的思想工作,之后,他又协调乡亲们拆除、改造村落院落,并联系有关部门衔接水、电、暖以及排污排洪、通讯等配套设施。此外,他还组建了一支民调小组,深入农户家中排查纠纷,讲解政策,先后化解土地及家庭邻里纠纷11起。
看到村里有少数群众坐吃征地款,每日无所事事,李飞又引导他们发展商贸,走可持续增收的路子,眼下,全村已经有34户群众按村里统一规划,在公路沿线修建起商贸房。与此同时,李飞还积极走访村里致富能人,征询致富良方,并倡导他们带动村民一起致富。目前,村里又新增了专业养殖户6家,还有56户群众购置了车辆跑运输,20人开上了出租车。
强村富民“三把火”
回族职工禹生礼在山寨回族乡广播员的岗位上已经工作了20多年。在长期观察中,他发现包村干部由于放不开手脚,往往很难为村里出谋划策。在通过竞选当上神峪乡吉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后,他决心亲自一展抱负。
吉家河村80%耕地是山坡地,粮食产量低,群众收入单一,生活比较困难。为尽快改变全村贫穷面貌,上任伊始,他便烧起了强村富民的“三把火”。
在深入村社进行广泛调研后,禹生礼认为当地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特别适合种植设施蔬菜。于是,他大胆与陕西省陇县种菜专业户签订了温棚蔬菜建设协议,由这些专业户承包蔬菜种植并进行技术指导,村里农民则出地、出力、学技术。短短半个月,全村便建起100座拱棚的无公害蔬菜基地。随后,他又多次组织群众赴陇县学习蔬菜栽培技术,邀请当地种菜专业户讲解温棚蔬菜栽植经验。目前,村里无公害蔬菜已上市销售,行情十分看好。
第一把“火”之后,禹生礼又烧了第二把“火”———多方筹资50万元,新建吉家河养殖小区。在完成项目规划设计后,他破天荒地在村里举办了一场项目建设招标会,并与8户养殖户签订了项目建设责任书,使全村草畜产业走上了规模化、集约化和效益化路子。
第三把“火”是解决全村群众最为关心的吃水难、行路难问题。半年时间里,禹生礼通过多方筹措资金并发动群众义务投工投劳,先后完成自来水入户120户,硬化新村道路3公里,整修村社道路1600米,极大地改善了村里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融入村民谋发展33岁的李治军原是县市政工程公司职工,2005年下岗后一直在家闲居。通过公选村支书找到了新的人生坐标———成为上关乡王家沟村党支部书记。
“我不仅要融入村民当中,还要考虑发展产业的问题,争取尽快让全村人过上好日子。”这是李治军当初竞选时的承诺,上任后,他更是用这一承诺时时鞭策自己,全心为村民谋发展。
坐落在关山余脉里的王家沟村地广人稀,信息闭塞,交通不便。上任之初,李治军把被褥往村部一铺,就开始挨户串门子,了解村情民意,体会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村里实施双垄沟播全膜玉米种植,他抓紧学习掌握技术,然后手把手给群众进行示范,在他的带领下,全村率先种植地膜玉米1400亩,走在了全乡前面。他和村民们打地铺、啃干粮、喝凉水,硬是开出了2公里山道,改善了基础设施。在旧村改造中,他采取各个击破、以点带面的办法,督促56户村民进行了房屋改造。为方便群众购买商品,他多方筹资,依托村部开发商品房11间,并修建了小广场、篮球场,维修了村部院落,使村子面貌有了很大改观。
谈起自己的新岗位,李治军由衷地说“我不怕吃苦,就怕辜负了群众期望,我要把自己完全融入到村民当中,努力为王家沟村带来一个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