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下午,北京。
在中央党校综合教学楼的第二大教室,泾川县委书记刘旭宾走上了讲台,为来自全国各地的144位县委书记讲课,介绍泾川县建设新农村的经验。
在中国的版图上,泾川,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县,论经济实力抵不过沿海发达地区的一个小镇,论人口,只有34万人。但是,泾川县委、县政府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出发,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紧迫、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立足拓宽农民基本增收渠道、改善农村基本生产条件、提高农民基本生活水平、完善村镇基本建设功能、提高农民基本素质、保障农民基本权益,扎扎实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把全县的行政村分类排队,按照“实力型”、“成长型”、“待哺型”三个层次,分类推进。对自然条件相对优越、经济基础较好的“实力型”村,确定高层次的建设目标,通过扶持引导,使其走自主发展的路子;对已经稳定脱贫、具备加快发展基础的“成长型”村,确定较高层次的建设目标,走政府主导、农民参与建设的路子,通过项目扶持、产业增收,向“实力”型迈进;对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基础薄弱、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和尚未脱贫的“待哺型”村,走投资启动、扶贫开发的路子,通过政府投资,群众参与,向“成长型”和“实力型”转变。泾川县的经验引起了中央和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今年7月中央党校专门在泾川县召开了研讨会,总结泾川县经验,成为中央党校的教材。
一个半小时的讲课时间到了,刘旭宾用图文并茂的讲课方式,让学员们听得有滋有味。许多学员都感到没有听过瘾,纷纷向刘旭宾索要资料。广西上林县委书记陈文儒告诉记者,刘旭宾的课讲得太好了,对我们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新农村有启发,有借鉴作用,我回去后要组织基层的干部到泾川县现场学习。四川、陕西等地的县委书记也围着刘旭宾留下了地址,表示要到泾川县去学习,把泾川县的经验借鉴到当地新农村建设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