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11月18日,因电煤库存量远低于警戒线,为保证燃煤设施正常运转,省城兰州最大的连片供热单位———国电兰州热电公司不得已降低了热负荷,启动了应急预案,实施降温供暖。与此同时,承担着中石油兰州石化分公司等大型企业生产用汽及西固区400万平方米居民供暖用热的西固热电公司也遭遇了同样的难题。
经省政府紧急协调,兰州的燃“煤”之急得以缓解,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2004年以来,兰州市乃至整个甘肃的冬季电煤供应连年紧缺,而且愈演愈烈!
连续4年,兰州冬季闹“煤荒”
11月18日早上,兰州市城关区团结新村10号楼601室的张荣起床后,感觉屋内的气温很低。打开暖气罩,摸了摸暖气片,发现暖气片的温度很低。
“我的暖气费一分没少交,这供暖咋能打折扣?”早饭后,老张找到物业公司准备问个究竟。“周围几栋楼的暖气都不热,这是整个供热管网的事,兴许下午就热了。”物业公司负责人一脸无奈。18日下午,老张家暖气还是没热,19日、20日还是这样。
“这几天气温都降到零摄氏度以下了,暖气温度上不去,这冬可咋过?”老张犯了愁。老张所在的团结新村地处兰州最大的连片供热区,他并不知道,连日来,兰州市东部部分区域的市民也遭遇着同样的困惑。11月18日,该区域供热单位———国电兰州热电公司因电煤库存量远低于警戒线,不得不启动紧急预案,连续3天低温供暖。
兰州热电公司在上报省经委和兰州市政府的紧急报告中称,此前,该公司已与靖远煤业集团公司签订了50万吨的供煤合同。合同约定,11月1日至18日,靖远煤业每天须给兰州热电保证32个车皮的运煤量,但靖远煤业每天仅发12个车皮的煤,至18日,还有13万吨的煤没有到位,导致兰州热电公司电煤库存量降至7500吨,远远低于4万吨的警戒线。
11月21日,经有关部门协调,兰州热电公司恢复正常供暖。当日下午,甘肃省省长助理夏红民主持召开了省经委、兰州市政府、兰州铁路局、国电兰州热电公司、靖远煤业集团公司等有关单位参加的紧急协调会议。会议研究决定,靖远煤业集团公司应该按照已签合同于12月31日前完成剩余的13万吨的合同供煤任务,即每天保证50个车皮的电煤供应。同时,要求供需双方企业尽快研究签订2008年供煤合同,以保证下一年度电煤的正常供应。省经委和兰州铁路局要积极做好车皮协调工作,保证电煤运输正常,同时协助发电企业积极与省外煤炭企业联系,寻求更多的电煤供应源,各方要克服困难,保证电煤供应,保证兰州市居民取暖不受影响。
遭遇“煤荒”的并非兰州热电一家,进入11月以来,承担着中石油兰州石化分公司等大型企业生产用汽及西固区400万平方米居民供暖用热的西固热电公司也遭遇了同样的难题。截至11月15日,该公司日均来煤5809吨,日缺口达5846吨,库存72581吨,已经接近7万吨的警戒线。
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这是自2004年以来,兰州第四次出现冬季电煤紧缺,导致我省目前仅有的2座热电联产企业面临“断炊”危机。
飞涨的煤价,慢涨的电价
来自省经委的有关数据显示,靖远煤业公司、华亭煤业集团公司、窑街煤电公司3个省管煤业公司是目前我省煤炭的主要生产力量,虽然今年1至10月份,全省煤炭产量达到3300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100万吨,但仍赶不上同期的煤炭耗量。据预测,今年甘肃全年煤炭产量将达3950万吨,而煤炭消耗量更高达4200万吨。
“相对于周边的宁夏、陕西、新疆等省区,我省属于煤炭缺乏省份,每年需要从周边省份调入大量煤炭,全省今年将从外省调煤1600多万吨。”具体负责煤炭协调的甘肃省经委运行办副主任刘保平这样说。
据了解,自1993年以来,我国一直实施“计划煤”和“市场煤”的煤炭价格双轨制。2005年前的50多年里,我国的煤炭产运需衔接配置,主要靠每年定期召开的“全国煤炭订货会”。煤企和电企在这个订货会上商定电煤价格并签订来年供应合同,但电煤价格以政府指导价为主,这就是所谓“计划煤”。2005年煤炭订货会正式改名为“全国重点煤炭产运需衔接会议”。2005年起,国家正式实施“煤电联动”政策,即以6个月为一个周期,当煤炭价格涨幅达到5%时,电价相应上调。
“由于经济不发达、社会承受电价上涨的能力有限等特殊原因,煤电联动政策在我省并没有实施。而煤炭相对丰富的宁夏、陕西等省区却对电煤实行了严格的政府定价,电厂的日子就好过多了。”省上有关部门人士介绍说。
“煤电不联动也许能保持原来供需平衡的状态,但2005年之后,受国内煤炭价格上涨大气候的影响,作为上游产品的甘肃煤价也是一路飙升,而下游产品电价至今仅涨了几分钱。”国电兰州热电公司燃料管理科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00年,我省的电煤平均出矿价格为97元/吨,2006年达到152元/吨,而到了2007年,电煤每吨的出矿价格涨至187元,几年间整整翻了一番。而在2008年供煤合同签订之前,供煤方已放出风,出矿价就要达到230元/吨。相对而言,省内各个热电企业的电价、热价由于受政府调控,一直调整不大。
“‘煤荒’的关键说白了就是电煤价格之争,无论是过去的‘煤炭订货会’,还是如今的‘煤炭衔接会’,主题都是价格协调。”一位曾参与多次煤炭订货会的国电兰州热电公司人士称,每年的订货会上,煤企与电企之间最大的争论就是有关电煤的价格。
该人士称,2004年底,煤企与电企在签订2005年电煤供应合同的时候,煤炭企业就提出了电煤涨价。由于热电企业极力反对,甘肃的煤企与电企之间出现首次价格对峙,导致了2004年冬兰州第一次出现大范围的“煤荒”,近两年更是日趋严重。
“‘煤荒’带来的负面效应令各级政府及相关方面猝不及防。”该人士称,为确保省内电煤、省内重点工业企业用煤和居民生活用煤,2004年12月4日,甘肃省经委向兰州铁路局和青藏铁路公司发出电报,要求暂停所有东运出省的煤炭装车。这份后来被称为国内首个“禁运令”的电报,力挽狂澜,很快化解了当年的“煤荒”。但此后几年,煤炭企业继续高喊涨价,热电企业极力反对,即使在政府的协调之下,煤企与电企签订了供需合同,但煤企拖延甚至不按合同供煤的现象屡屡发生,“煤荒”接踵而来。而为了保障供暖这个大目标,政府部门只得一次次充当“灭火队员”的角色。
“新增的大量热电企业以及小煤窑的关闭也是导致甘肃‘煤荒’的一个重要原因。”有关人士分析称,近年来,我省的火电项目频频上马,而煤炭生产能力却变化不大,资源紧缺导致煤价上涨,“煤荒”自然加剧。
“煤荒”背后谁更无奈?
“从企业利益的角度出发,煤炭企业都不愿意给热电企业供煤。”原省煤炭工业局(现已改制)一位人士称,从省内近几年电煤的价格来看,政府的指导价要比省内市场价每吨的价格低数十元不等,跟省外市场相比,每吨要低100多元。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角度出发,煤炭企业更愿意将电煤推向省外市场。
“电煤的价格再涨一倍也不算高!”在不久前举行的一次煤炭会议上,省内一家煤炭企业的负责人语出惊人。该负责人称,煤炭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大肆开采已经给地方生态环境、煤炭企业及相关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历史欠账,而“这一本生态账、环境账,电力企业根本感受不到”。其次,煤炭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导致成本加大。
对于煤炭企业连年的涨价呼声,热电企业叫苦不迭。
“上游煤炭资源的价格一直在涨,而下游电价、热价受政府管制调控,作为热电联产企业来说,这些负担根本无法消化。”国电兰州热电公司有关人士称,由于这种原因,该公司连年亏损,企业经营难以维系。记者从该公司了解到,目前,该公司仅供热已累计亏损1.1亿多元,仅2007年煤价上涨,燃料成本比前一年增加2500万元,直接造成企业亏损2370万元,其中热力亏损218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