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10日,隆冬时节的省城寒气逼人,但兰州市国有企业改革部门的工作人员和兰州供水集团的职工们心里却热乎乎的:就在这一天,兰州供水集团有限公司部分股权合资经营项目开标,部分股权转让并实施特许经营,成为兰州市公用行业改革的第一家。
兰州市国企改革百户企业资产重组又迈出坚实的一步,一场以百户企业资产重组为主的国企改革攻坚战正在兰州市全面打响。2005年,兰州市下决心迈过国企改革“这道硬坎”,启动实施“393”国企改革攻坚战,累计支出改制成本30.2亿元,当231户企业实现产权多元化,8.3万多名职工的身份顺利置换后,又马不停蹄,在2006年实施百户企业资产重组,其中70户企业完成自我重组,同时重点筛选30户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实施大跨度、高起点重组,作为重点项目招商引资。
对此,省长助理、兰州市市长张津梁说,这既是盘活多年沉淀的国有资产,同时给兰州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投入,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等“瓶颈”。
在短短一年时间内,要完成100户企业的资产重组,难度可想而知。兰州市制定关于重组工作的六项程序、十条标准,规范、透明、有序操作。市国企办、国资委集中攻坚,对重组双方反复考察调研、谈判“对接”,在不到一年时间仅谈判就进行了上百次。就在兰州供水集团股权合资经营项目开标现场,兰州市国企办有关人员深有感慨地说:“跨过这一步,积蓄了近一年的力量。”这期间,兰州市12家委局室对方案论证完善,召开3次政府常务会、6次市长办公会和20次工作小组会议,解决一个个问题……
这正是兰州市国企改革百户企业资产重组的真实写照。
在这种合力攻坚的态势中,百户企业资产重组“成熟一户签约一户,成熟一批签约一批”:2006年7月14日,首批合作项目签约,兰州运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5户企业与战略投资者签约,引进资金2.64亿元,盘活存量资产10.5亿元;11月25日,国家开发银行8亿元贷款支持兰州市商业银行优化股权结构项目签约……
细细盘点,2006年共有67户中小企业在整合现有资源、组建新公司中实现了产权多元化,30户大中型国有企业通过股权转让、引进战略投资实现资产重组,引进省内外国有、民营资金19亿元,盘活存量资产26亿元,涉及建材、化工、交通运输、装备制造、房地产、教育、商贸及实业投资等行业,有力地促进了资源优化配置和行业整合。
资产重组,让国有企业重焕生机,走出了资金“瓶颈”,更引来了新技术、科学的管理方法,开拓出广阔的市场空间,一批批下岗职工也获得重新就业的机会。
连年亏损的甘肃和平民爆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在完成“两个转换”,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后,引来了全国民爆行业龙头企业——贵州久联发展公司的青睐。这家公司以承担债务整体受让资产的方式,对和平民爆公司实施资产重组,双方“联姻”,一个新的企业甘肃久联和平民爆有限公司诞生。重组3个月,就实现扭亏为盈,各项经济指标创下历史最高水平。2006年前10个月,公司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同比分别增长32.5%、36.6%、303.1%。
经兰州市招商引资,兰州化肥厂在整体租赁给民营企业宁波远东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经营的基础上,远东公司又对兰州化肥厂进行了资产重组,引入新的技术和机制,让企业焕发生机,公司雄心勃勃地要将化肥厂建设成为兰州市未来的煤化工基地。
兰州市市长助理牛向东告诉记者,百户企业资产重组的效益已初步显现,突出表现在社会有效资源向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和主导产业集中,向具有成长型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集中,向优秀企业家集中,特别是民营企业成为企业资产重组的主体,其灵活的经营机制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国务院国资委有关专家感慨地说,一个城市在一年内完成如此规模的国有企业资产重组,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他们称兰州市国企改革为老工业基地“无震荡”改革的“兰州模式”。
一个又一个国有企业“浴火”重生,迈向发展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