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甘肃新闻>>兰州>>正文

大手笔绘就新蓝图——兰州市城市建设科学发展纪实
(2006-11-7 7:32:32) 有位读者读过此文 来源:甘肃日报 > 一版  打印本页

大手笔绘就新蓝图

  一条条通衢大道、一座座天桥全新亮相,美观大方;新城区拉开框架,美丽轮廓初现;黄河风情线流光溢彩,赏心悦目;南河道疏浚治理一期工程告捷,实现全线通水;城市规划、城市经营管理走向规范化……兰州,正在一天天变得更加美丽,展露新姿。

  在科学发展观理念的引领下,兰州市城市建设佳作叠出,亮点频现,呈现出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高起点定位,城市建设挥写“大手笔”兰州,黄河润泽的城市。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建设,已成为西部重要的工业城市和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

  “今后要把兰州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城市,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是什么?”新一届兰州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立足于科学发展的制高点,下决心要破解城市建设科学发展的课题。

  2005年8月下旬,就在兰州市编制和论证“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前夕,由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陈宝生和省长助理、兰州市市长张津梁带领一行30余人的兰州市党政代表团风尘仆仆,不辞辛劳地奔走于省会城市银川、西安和西宁。

  他们此番是在为兰州城市建设和发展“取经”。用张津梁的话来说,“整个活动无异于一堂生动、实际的观摩课”。

  兰州市委、市政府组织如此高规格、大规模的学习考察活动,所催生的是对城市科学发展的深入思考和全新思路。

  正视差距,毋庸回避。资金投入和城市规划是首要差距和瓶颈。“十五”前4年,西安城建投资超过200亿元,银川130亿元,西宁120亿元,而兰州仅为49.3亿元,2005年西安城建投资更是高达100亿元。因规划滞后和实施、监督不得力而造成的教训深刻,雁滩地区规划不到位、控制不严已经造成深深遗憾,城关旧城区见缝插针式的乱搭乱建,严重破坏了城市形象。 

  就在活动结束一周后,一次对兰州城市建设和发展具有前瞻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会议———兰州市城市发展工作会议召开,考察活动的成果在此结晶、定格。

  一个“跳出老区建新区,建设新区带老区,新区抓框架,老区抓美化,局部抓优化,整体抓规划,全面促提高”的城市建设新思路出台。兰州市高起点定位,确立了“城市科学发展”的新理念,首次明确提出把兰州建设成为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标。

  为这一蓝图做支撑的是科学的操作方法———发展战略:东扩西展,南伸北拓;主要任务:拉开框架,扩展规模,提升功能,完善形象;城建工作基本原则:突出重点,量力而行,综合配套,适度超前;工作方法: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山、水、路、桥、楼“五位并抓”,绿化、美化、靓化、净化、硬化“五化并进”,产业、物业、商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五业并举”,做好“山、水、天、地、人”的文章。

  兰州市以大手笔、大动作描绘城市建设的新蓝图,确定未来5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少于300亿元,年度投资额不少于60亿元。

  2005年成为“十五”以来兰州市城建投资最多的一年,总投资达32亿多元,实施项目90项。今年,兰州市城市建设再掀高潮,投资计划攀升至67.8亿元,重点实施102个项目,投资总量和项目实施规模都创造了兰州城市建设的历史之最。

  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灵魂和基本依据。张津梁多次严肃强调“规划面前人人平等”、“规划如法,执法如山”。坚持规划先行,突出城市规划的龙头地位,成为兰州城市科学发展中不可撼动的首要原则。

  6月上旬,在东方红广场,兰州市新城区的三套规划设计方案“走出”设计单位和政府机关,被制作成30多个展板公示展出,让广大市民评头论足,予以完善。这既让市民感受到了主人翁意识,更看到了政府强烈的规划意识。

  去年和今年,堪称兰州市的“规划年”。一个个规划相继出台:完成城市东扩区总体规划、和平新区、榆中科教城中心地区和雁滩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颁布了榆中和平地区发展建设规划、东方红广场规划、新城区规划;以启动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为龙头,编制城市重点地段设计、城市色彩研究、城中村改造规划、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等。现在,大到城区构架,小到户外广告布局,均严格规划,用规划塑造起兰州新形象。

  毫无疑问,兰州市城市建设驶入了科学发展的“快车道”。

  科学发展,精心绘就“特色”、“亮点”城建工程

  在兰州市安宁区,一个新城区日渐呈现出美丽轮廓:北滨河西路银沙段、世纪大道、520号路“揭开面纱”,世纪广场破土动工……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兰州“浦东”正在崛起。

  面对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大、承载压力重的突出矛盾,兰州市跳出老区,建设安宁新城区,同时果断决定市级行政中心西迁,与目前中心区形成“一带两珠”的城市格局。

  新城区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委托同济大学等规划设计出3套高质量方案,论证圈定最佳方案。兰州市确定,从今年起,每年城市建设一半以上的资金用于新城区建设,今年新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22亿元,10多条道路同时开工,搭起骨架路网。

  在新城区开发的铿锵步点中,榆中和平地区东扩、西固新型石化城建设也如火如荼。

  以这三大区域的“隆起”为标志,兰州市调整城市功能,东扩西展,拉开了城市新的框架。

  让城市美起来,靓起来。省城繁华商业街张掖路步行街呼之欲出,即将竣工的步行街将面貌一新,造型典雅、时尚,景观设计精致,缀串六大广场,集购物、旅游、文化、休闲等于一体,迈向“西北第一,全国一流”,成为兰州全新的“城市名片”。与此同时,秀丽宽展的七里河区建兰路步行街、西固区步行街已建成开放,兰州城市品位跨入新的层次。

  一处建设形成一道风景,一项工程成为一个亮点。今年,对市区东、南、北三大出入口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改善“第一印象”;整治市区交通咽喉梗阻的西关什字综合治理工程,美化、靓化城市中心区域的邓家花园综合整治工程、东方红广场改造工程全面启动;在庆阳路、酒泉路、天水路等3条标志性大道进行路灯改造工程,荷花灯、中华灯将使省城的夜晚更加迷人;“破墙透绿”工程让机关大院和公园封闭的水泥围墙被美观的铁栅栏取代,院内绿树和鲜花尽收眼底,形成绿化共享的新景观……

  一个个亮点工程铸就兰州的“城市名片”,体现出浓郁的城市个性,“丝路重镇、黄河明珠、山水城市、水车之都”的城市特色彰显。

  在城市建设的高蹈宏阔中,兰州市有一条“温暖的”原则:以人为本,从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紧迫的问题入手,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倾斜,打造“民心工程”。

  在市区雁滩,有一条全长8.24公里的南河道。以前,这里河道淤积、遍地垃圾、污水直排,被称作兰州“龙须沟”;现在,南河道得以疏浚,水路畅通;未来,它将成为兰州市新的生态景观。

  由于人为因素及自然原因,南河道逐渐成为臭水沟。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顺应兰州发展所需,情系广大群众所盼,实施南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改善人居环境。他们坚持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计划用3到5年时间,预计投资12亿元,把南河道建成环境优美、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生态型河道。

  去年10月,一场众心所盼的南河道疏浚整治会战打响。其中下游2.8公里段实施“军民共建”,由兰州军区500多名参建官兵完成。施工作业区内道路狭窄、淤泥深厚,军民携手,顽强奋战,艰苦施工,当年即圆满完成河道全线疏通和全断面征地拆迁,沿线群众交口称赞。今年,兰州市又将南河道整治作为“打硬仗”项目,投资4亿元,将完成防洪工程、污水截流管网工程、道路桥梁工程等。

  国务院专项治理检查组在视察南河道时评价道:“南河道治理思路非常好,是很好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它将对改善兰州市民的人居环境起到积极作用。”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01页  [01]  [02]  [03]  


最 新 图 片
甘肃首趟“淀粉专列”发车 将销往 专家:甘肃应改“敦煌省” 不知国 兰州市长张津梁拍板 四大工程年内 【附图】甘肃备下“奥运盛鼎”贺 甘肃靖远矿难抢救见闻:“白衣天 甘肃靖远煤业瓦斯爆炸29人遇难 3

相 关 新 闻 相 关 专 题
·天水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 城乡面貌大为改
·天水城建借外力崛起 争创西北最佳宜居城市
·秦州城市建设驶入快车道
·图文:市四大组织领导督查城市建设重点项目
·麦积区渭滨北路拓建工程开工
·图文:麦积区渭滨北路拓建工程正式开工
·市领导赵春、张广智等对我市城市重点项目建设情况
·甘谷县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4月21日,麦积区召开城市建设管理工作会议
新 闻 评 论
请注意: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天水在线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天水在线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天水在线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

最新新闻
·大手笔绘就新蓝图——兰州市城市建设科学发展纪实
·兰州市一只疑似狂犬病犬被“安乐死”
·甘肃首趟“淀粉专列”发车 将销往天津[图]
·专家:甘肃应改“敦煌省” 不知国家采纳否
·甘肃煤矿库存降到历史最低 省内煤炭不得出省
·省委书记陆浩10月31日至11月3日在甘南调研
·武都出土一尊观世音坐像
·兰州出现疑似狂犬病
·定西市安定区区委书记李旺泽荣膺“中国新农村建设十大风云人物”
·华亭莲花台旅游专线建成通车
·白银:转型催开花千树
·甘肃省三天发生三矿难 看似偶然实必然
·成县矿难三名矿工罹难【附图】
·07年国家公务员甘肃考区现场报名确认首日爆棚
·兰州市长张津梁拍板 四大工程年内交帐
·甘肃第五届敦煌文艺奖评奖负责同志答记者问
·庆阳:外贸又写新华章
·访中共民勤县委书记谢治国
·国家电网公司拟在甘肃省捐建5所希望小学
·甘肃靖远矿难4名重伤矿工被下达病重通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