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策划如何先声夺人
兰州晚报社 魏莉
在新闻大战与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单凭动态新闻的捕捉和报道,媒体之间很难拉开距离。在此前提下,各大媒体都把新闻策划当做自己的独门功夫,力求在这一方面胜过对方。
策划报道打的是主动仗,是报人智慧、才华的集中体现,往往代表了报社的整体水平。从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新闻策划报道在各媒体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一些策划报道取得了良好的反响,但也有一些策划报道却如投进深湖中的一颗石子,溅起些许水花之后就马上归于平静。
造成这种反差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关键在于策划活动是否按照新闻规律办事,是否通过有效手段实现了新闻资源的最佳组合和配置,并更好地发挥记者、编辑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
以2006年春节前兰州晚报所策划的《年关真情》报道活动为例,我想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
一、策划要抓住热点,别出心裁新闻报道策划,是指在承认新闻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这一前提下的策划,但又不是新闻事实简单、随意的堆砌。在题材的选择上,一个好的创意具有吹沙见金甚至是点石成金的作用。有了一个好的创意,策划就成功了一大半。
那么好的创意又从何而来呢?我认为好的创意来自对市情民意的充分了解,来自于集体的智慧,也来自于同行的挑战,来自于创造性思维的充分调动。
每年春节前,各个单位,各级组织和民间团体都要对贫弱者进行慰问,此时会有大批雷同的相关报道涌到报社。兰州晚报在策划中决定从那些同样需要帮助却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得到民政部门慰问或其他组织关心的人入手,把他们的甘苦反映出来,同时也为他们提供物质或者精神上的相关帮助。
春节前夕是一个特殊的时间点,在这个时间点上,我们选择了被人们所遗忘却又最需要得到关注而无法得到关注的人群作为报道的重点对象。并确定了每期刊发的主打新闻稿件一不能雷同,二要有新闻性,三要能感动人,四要有特点的原则,以此为主题进行组稿和采访,最终呈现给读者的稿件的可读性自然大大提高。
这组报道用“真情”引线,注重不同社会人群生活状态之间的信息交流,一下子抓住了各个阶层读者的心,同时又折射了社会保障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因而自始至终得到了读者的热捧。
二、报道要抓细节,真实感人如今的报纸越来越走向“读者选择”
的买方市场。在可读性上若不追求一种报纸与读者之间的亲和力,一个好的创意可能就会因此而大打折扣。
每一篇稿件,记者都注重抓住不同的特征和具体的细节进行描述,力求生动可信,富有感染力。关于黄甲泰的稿子,在行文当中,抓住黄甲泰祖父母为供孙儿上学,夜间哭着商量卖牛还是卖猪的细节加以描写,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心。再比如,《两米宽的小屋困住一家三口》。“两米宽的屋子”和“地处市中心”相比较,令人惊讶之余不免生出同情心来。同时注重现场的细节描写,通过房子窄得摆不下一张双人床,母女掉头挤在一张单人床等细节的捕捉,把一家人的窘迫状况真切、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如果只是机械地将什么人得了什么病怎么怎么困难罗列出来,就像一幅平板画,怎么能打动读者的心?
三、策划报道没有回应,不算成功一个新闻策划报道怎样才能算得上成功?不是刊发了多少篇稿件,占了多大篇幅,也不仅是上级领导的表扬。好的策划报道应该从新闻事实和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开始,到记者的梳理、应用这些素材写出稿件,再到媒体经过传播,受众接受,然后是受众的反映及相关信息反馈到媒体并通过媒体的促进,作用于起初的新闻客体,使之发生所期待的那种变化。
我们再来看看《年关真情》策划报道的效果。我们报道黄甲泰的稿件刊发的当天,就有很多人为他捐款,为他提供工作岗位。现在,他已经有了稳定的工作并积极参加了自学考试。
《两米宽的小屋困住一家三口》中的母女均得到了热心读者提供的工作机会,民政部门也将他们列入了救助范畴。可以说,几乎所有“年关真情”活动主打稿件中的主人公都得到了读者的关心和帮助。一组稿件能引起强烈反响,并最终彻底改变了数个家庭的命运,不论从社会意义上讲还是从报道效果上讲,都应该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