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甘肃新闻>>临夏>>正文

来自临夏一线的报道:走上富民之路的劳务产业
(2006-11-30 7:29:16) 有位读者读过此文 来源:甘肃日报 > 三版   打印本页

  近期,州委、州政府分成六个调研小组对全州劳务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大型专题调研和深入的分析研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准确定位劳务产业在全州劳务经济发展中的位置。在最近召开的中共临夏州九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上,对劳务工作所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对今后劳务工作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劳务产业,加快产业化进程。”

  (二)强化技能培训,提高输转质量。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针对全州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劳动技能单一,劳动力廉价的现状,把务工人员培训作为抢占劳务市场,化解就业风险的关键环节来抓。创新培训机制,确定培训基地,先后设立培训基地88个,决定从2004年起每年拿出100万元专门用于劳务培训。州上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筹资210多万元购置了1100台电动缝纫机,分配给州直培训中心和各县(市)使用,这不仅在临夏州,而且在全省是前所未有的,为临夏州劳务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采取“立足民情搞培训,政府补贴促培训,定单培训保输出”的形式和“培训、考核、鉴定、输出”一体化的方式,以“订单、定向、委托”为主要模式,以“专业技能、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结合农村劳动力从业的不同特点和作业分布,相继开展了工业与民用建筑、牛肉拉面、家政服务、缝纫裁剪等不同形式、各具特色的培训活动。

  2005年,全州投入培训经费550万元,培训劳动力11.33万人次。今年前10个月培训7.97万人次,占年任务的99%。其中技能培训2.89万人次。培训促使劳务输转由“苦力型”向“技能型”、“智力型”转变,由西部向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乃至国外拓展。在实施培训工程的同时,临夏州把经过培训的劳动力作为组织输转的主力军,按“巩固西部、稳定中部和拓展东南沿海”目标,采取政府组织输转、能人带动、发布用工信息等办法,不断把具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输送到收入高、风险小的岗位。2005年,组织输转人数达11.6万人次。今年组织输转331批3.4万多人,其中输送摘棉工2.5万多人。马富贵在北京创办的大型餐饮企业“老马拉面”拥有140多家连锁店,先后吸纳临夏务工人员3000多人;常州清香源清真餐饮有限公司及

  在常州周边城市的8个分店,吸纳临夏务工人员3000多人。目前通过政府、致富能人、民间团体开展的组织输转已成为劳务输转的主要方式。

  (三)广辟劳务基地,扩大输出规模。把开辟稳定的劳务基地作为输出务工人员,培养人才的根据地和向外拓展的前哨阵地,走“一体化培训、订单化输出、基地化管理”的劳务输转路子。先后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建立了保安和家政服务基地,在新疆建立了摘棉基地,在兰州等地建立了建筑基地,在青海等地建立了筑路用工基地。累计建立各类劳务基地达395个。其中百人以上规模的劳务基地达146个,省外190个。在广州、杭州等大中城市设立了24个劳务工作联络站,积极为务工人员牵线搭桥,收集传递用工信息,帮助更多的临夏人“走出临夏富临夏”。劳务基地建设呈现出长年性“东南飞”与季节性“走西口”的喜人局面。

  (四)做好信息宣传和维权服务,维护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开通了“农民工维权服务热线”和“劳动保障投诉电话”。在各驻外机构设立“临夏州务工人员维权服务中心”,依托劳务基地,依靠当地劳动、公证、法律援助机构,及时处理劳务纠纷。制作了有州上驻外劳务工作机构、办事处、联络站负责人名单、联系电话等内容的劳务信息卡41万份,向全州广大城乡劳动者免费发放。广大务工人员通过劳务信息卡和服务热线,及时掌握准确可靠的劳务信息,及时获得维权和服务。在《甘肃日报》、《民族日报》、临夏电视台开展专题宣传报道,编印“劳务工作简报”,介绍经验,宣传典型。清理和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取消《务工就业登记卡》、《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工本费及所有涉及农民工的各项费用,及时为外出务工人员办理“春风卡”、“务工证”。督促用工单位与农民工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开展“321”帮扶活动,解决务工人员春耕、夏收,子女上学等方面的困难。组织筛选一批通过劳务脱贫致富的典型到乡(镇)巡回演讲,引导群众打工挣钱,回乡创业。

  未来篇:走上富民之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临夏州尽管在发展劳务经济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培训工作基础薄弱,技能培训力度不大。基层劳务工作基础比较薄弱,部分机构职能发挥不够。劳务经费不足,制约着劳务输转工作向高层次发展。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跟踪服务和管理工作没有完全到位。部分群众观念落后,存在“小农”

  意识,这些困难和问题影响了劳动力培训和转移。

  实践证明,劳务输转是一种成本小、见效快、适合不同类型劳动力广泛就业的有效途径,也是缓解人地矛盾、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主渠道。目前在临夏,劳务已成为各级政府发展经济的重要举措。按照劳务工作“十一五”规划,中共临夏州九届五次、六次全委(扩大)会议确定的劳务工作思路,今后5年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为总体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大技能培训力度,积极拓展劳务基地和劳务市场,注重劳务品牌建设,大力开展有组织、成建制的劳务输转,实现全州劳务经济超常规发展。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每年输转劳动力46万人次以上,年创收7.5亿元以上,培训城乡劳动力8万人次,每年培育出1-2个

  有特色、有市场前景和竞争优势的劳务品牌。

  (一)广泛宣传动员,引导农民走出家门。增强广大农民外出意识,树立不等不靠、不卑不亢、不挑不拣的全新就业观念。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广大群众的思想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通过摆事实、算细账,鼓励其树立出门闯一番事业的信心。广泛宣传外出务工致富的典型,引导和教育广大群众树立外出务工光荣、外出务工致富的观念,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打破“穷家难舍,故土难离”的旧观念和“小富即安”的思想意识,形成“走出去,天地宽”和“要致富,靠培训,搞劳务”的共识。转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就业观、择业观,教育务工人员认清劳务输出不仅是输出劳动力挣回钞票,更重要的是在劳务输出的过程中,到外面的世界开阔眼界,转变观念,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之道。

  (二)开拓劳务市场,扩大劳务输转基地。按照“政府推动,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办法,以驻外劳务管理机构为依托,主动出击,与输入地政府、职能部门、工作实体之间,加强信息沟通、政策协调和工作配合,联手为劳务输转工作提供指导和管理,形成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劳务协作格局。利用各种招商引资活动,把劳务输转作为项目进行推介。稳定西部市场,开拓东部发展空间。拓宽东南沿海的就业渠道,重点放在技能性务工人员和大中专毕业而未就业的城乡青年的身上,提高务工人员素质,不断输往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务工人员输入重点地区开辟新的劳务基地。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每年输往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的占输转总数的35%以上。结合务工人员从业特点,建立和培育特色劳务基地。在西藏、青海、内蒙古建立牛羊贩运输转基地;在北京建立保安基地;山东、浙江建立机械加工制造基地;在西藏、兰州、北京等地建立餐饮、长途物流基地;在拉萨建立金属焊接、加工基地;在江苏南通建立纺织基地;在兰州、北京、上海建立保安、保姆及古建筑用工基地。

  (三)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培训力度。培训提高务工人员素质已成为劳务输转的当务之急。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鼓励多方办学,充分发挥职校、技校、中专学校的作用,开展职业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按照用人单位要求,大力开展“订单”培训,提高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02页  [01]  [02]  [03]  


最 新 图 片
秦始皇老家的惊人发现 探访:三年考古改写先秦历史 【图 证实:秦人发祥之地就在礼县【附 “8分钟约会”悄现兰州 特稿:“博士之乡”——会宁(图) 供电设施“穿”进明代古墓群

相 关 新 闻 相 关 专 题
·临夏州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成果明显
·临夏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执法动态:临夏公安实施“图表工程”
·加大投资力度 中燃海天为临夏建站送气
·组图:临夏回族自治州喜迎50周年大庆
·临夏回族自治州喜庆五十华诞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欢庆成立50周年
·临夏回族自治州成立50周年贺词
·临夏回族自治州成立50周年贺电
新 闻 评 论
请注意: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天水在线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天水在线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天水在线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

最新新闻
·来自临夏一线的报道:走上富民之路的劳务产业
·漳县惊现苏门羚
·惠老师凤凰卫视当嘉宾
·秦始皇老家的惊人发现
·甘肃科技馆:一等六年何时“修”
·甘肃天祝一煤矿发生瓦斯爆炸 已知有11人遇难
·“感动甘肃·2006十大陇人骄子”评选活动侧记
·玉门市五大产业助农增收
·甘肃省引进高层次人才洽谈会召开
·华仔演三国名将要来敦煌拍戏
·3亿美元 亚行助修武罐高速
·牛肉面要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兰州拆迁户租房11年搬家10次 市长过问解决
·徐守盛: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
·甘肃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召开
·平凉市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纪实
·敦煌启动月牙泉水位下降治理应急工程
·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生态保存良好[组图]
·专家点评甘肃“国保”发现 让文物大省名副其实
·兰州18类国有土地使用权可协议出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