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康乐,阴雨连绵,雨雾中一片葱茏,满眼翠色。高耸的太子山、莲花山上,覆盖着层层叠叠墨绿色的松树林,山高处落满了白雪;通往莲花山、太子山的定新路、康和路两旁,延伸着一行行整齐的风景树,垂柳依依、塔柏挺拔、国槐盎然;娘子沟、豹子山一带百草丰茂、灌木丛生、溪水潺潺;雨中飘来花的清香与草叶的气息,吸一口空气,酣畅清爽。
土生土长在康乐县的马庆元告诉记者:“我们康乐本是高寒阴湿地区,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夏天像南方的梅雨季节,雨水丰沛。上世纪80年代联产承包制后,人为砍林毁林的现象十分严重,使全县曾经连续三年大旱,一些地方常被洪水冲毁。近几年大搞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使生态环境又恢复起来。”
记者在民乐乡民关村丰沟看到,这里沙棘林成片,杨树林成荫,据当地村民介绍,这里曾经有一片树木参天的林区,后来村民大肆开垦农田、砍柴烧薪,2003年5月的一场大雨,洪水从山上冲下来,淹死十多头牲畜,泥沙流入地里毁坏了庄稼,一些土坯房也被冲塌了。村民们深深认识到,破坏了植被才遭受大自然的报复,他们积极申请退耕还林,2004年退耕还林1000多亩,如今恢复起来的林草涵养水分,再未发生过洪水。
八松乡牛家新庄村的娘子沟曾经是一片灌木林,上世纪90年代末,村社干部认为这片林地没有经济价值,以修建学校为名砍了800多株树,毁了这片自然林,使娘子沟成了荒沟,水干涸了,草干枯了,当地群众吃水、放牧都成了问题。2003年,县上在当地群众强烈要求下,调运2万株苗子在此封山育林,第一年草长起来了,第二年树长高了,沟里又有了溪水。村里人给老护林员祁大爷每年1000元钱、250公斤粮,修建了管护房,让他在此看护树林。祁大爷告诉记者:“这山是个宝山,如今桦树、李子树、松树都长高了,野鸡满山飞,蘑菇遍地长,夏天有时见到圈成五六米大的蘑菇圈,我光采蘑菇收入好几百元哩!”
康乐县境内古寺古刹众多,寺管会与所在乡村群众也加入植树造林行列,使一片片荒芜的林地重焕生机。县上在虎关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时,亥母寺寺管会承包林地,义务植树近2000亩,使这里春天成了花的海洋,秋天层林尽染,珍贵稀有的三杨柳比比皆是。鸣鹿乡蛙滩村的一片林地在蜂窝寺周围,由于林地权属不清,双方互相推诿责任,导致老杨树天牛病严重。2002年,县农林局在此划清林地管护权,由蜂窝寺寺管会管护林木,村上的老支书张双泰积极动员,群众每年植树2万多株,发展林地2500多亩,这片干秃的荒山如今绿树成荫、清爽宜人,成了城里人青睐的旅游地,带动村里人以“农家乐”增收致富,生态效益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在康乐县城四周的龙头、象山、凤凰山、豹子山上,青绿一片,百鸟百虫,鸣声不绝,此起彼伏。登上象山,不时有野兔从眼前沟壑里蹿出,圆胖的呱呱鸡笨拙地奔跑,瘦长的野鸡轻盈地蹿飞。县农林局局长牛志东告诉记者:“退耕还林的确让生态环境变好了,鸟雀多了,但兔子、老鼠也成灾了,尤其在2003年至2004年,兔害、鼠害很严重,经常啃毁林木,我们用化学方法治理鼠害、兔害。从去年开始,生物链逐渐恢复起来,吃兔子、老鼠的猫头鹰、黄鼠狼也多起来。”据悉,县城四周绿化造林5000多亩,如今成为休闲晨练之地。
俗话说,“一分栽、九分管。”康乐县加强对林地的管护,在全县境内建立78所护林房,专门派人员驻守,成立护林大队巡回检查,及时治理乱砍乱伐现象,禁止群众放牧。在通往莲花山、太子山的100公里公路两侧,建成“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绿色长廊”,栽植各种观赏树种14万株、种植花草680亩,逐段与县直各单位及路段所在乡村签订管护责任书,加强公共林地的管护,使“绿色公路”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该县注重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开发,建成13万亩的沙棘林,引进甘肃大业公司在县上创办了沙棘林果产业,去年收购200多吨沙棘果,为群众增收40多万元。同时建成花椒、啤特果等经济林基地1.5万亩,来增加群众的收入。目前,全县退耕还林26.8万亩,封山育林2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2.6%,全县生态环境明显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