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谱新篇爱心帮扶铸辉煌
——成县同谷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发展纪实
他,从一位初中生成长到今天屈指可数的经济师,这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也是他,从贷款4000元起家的个体户发展为今天拥有固定资产2200多万元、员工300多名、公司年产值达5500多万元的知名企业家,这中间付出了他多少心血,又将演绎出怎样的一个传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就是成县同谷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徐心浩。截至2008年6月,同谷实业公司已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12亿元,上缴税、利、费8322万元,并向教育、扶贫等社会公益事业捐助988.59万元。他不仅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为自己和他的企业谱写了辉煌,而且也为成县乃至陇南市、甘肃省的经济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写下了辉煌的一页,并勾勒出成县经济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成县同谷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设在素有“陇右小江南”之称的成县,地处甘、川、陕“金三角”地带。成县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风光秀丽,景色宜人,物产丰富,全县已探明铅锌储量居全国第一,被甘肃省政府授予经济开发试验小区。成县人杰地灵,才人辈出,县域经济发展迅猛,其所处的徽成盆地成为甘肃最为富庶之地,而这一切均离不开如成县同谷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等骨干企业的强势拉动,更离不开这些企业家们呕心沥血的付出和满腔热血的奉献之情,正是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迎来了成县辉煌灿烂的明天。
8月5日,本报记者专程采访了成县同谷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徐心浩,从中了解到该企业科学决策、发展壮大的艰辛历程,以及企业发展壮大后回报社会的鲜为人知的先进事迹。
以人为本夯实基础求发展
甘肃同谷实业开发总公司组建于1995年,2005年在成县率先改制成立为成县同谷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徐心浩任党支部书记、董事长。
成县同谷总公司的前身是成县林产品经销公司,组建于1984年,由4名职工组成。当时,企业一无经营门店,二无办公场所,仅有一枚公章。面对重重困难,时年37岁的徐心浩知难而上。他租了两间房子,向银行贷款4000元,购置了1张桌子,4把椅子,开始了艰辛的创业历程。在创业初期,他和广大职工风餐露宿,一干就是整整十年。他带领工程队在悬崖上架设的运矿六级索道,仅此一项工程就为国家节约资金500多万元。企业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四自主”经营过程中,从经营林产品开始,到办机砖厂、开采铅锌矿,从无到有,由小到大,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十年时间里,便跃居成县企业l0强行列,年上缴税、利、费200多万元。1995年,公司组建成立了甘肃同谷实业开发总公司,把一个集体企业创办成了县上的重点国有企业,随后又相继建成同谷锌冶炼化工厂、同谷选矿厂、同谷磷肥厂和同谷铅锌采矿厂多家子公司。
作为一家新兴企业,往往面临创业难守业更难的困境,发展壮大就更加难。
创业初期,公司是一个没有任何固定资产的小企业,企业要壮大,就必须要有长远的规划和战略眼光,就必须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为此,徐心浩在找矿开矿的基础上,加大科技投入,对已建成的项目进行多次技术改造,使产量不断提升,质量不断提高,成本不断降低,使企业的产品质量在全县名列前矛,铅精粉品位达78.1%,锌精粉品位可达58%,市场供不应求。作为企业带头人,徐心浩边干边学,由外行变内行,公司所有上的项目都是由他和总经理徐心荣亲自带领技术队伍来实施,为此,企业内部还设立了科技奖,成立了科技攻关小组,只要认定需技改的项目就一定要攻关改造,工人先锋号就是主力军,每次技改由董事长亲自担任总负责。企业改制两年后的2007年,公司年产值由以前的2000万元一跃达到5500多万元,年上缴国家税、利、费由原来的300万至500万元跃升为1700多万元,比两年前翻了三番。截至2007年底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12亿元,上缴税、利、费8322万元,并为教育、扶贫等社会公益事业捐助988.59万元。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公司党支部书记,徐心浩在坚持以身作则的同时始终把公司党建工作摆在首位。二十多年来,从发展壮大党员队伍入手,不断吸收新鲜血液,公司初期只有一个党员,现在全公司有24名党员,其中经董事长徐新浩发展培养接收的新党员就有19名,目前均成为公司一线的业务骨干。
作为一名老党员,一名企业领导人,企业带头人必须做到以身作则,公正清廉,其次是公私分明,按制度办事。2005年,在成县23户企业改制时,该公司是第一家净资产达900多万元、无任何负债的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后,徐心浩从不把企业当成是自己的个人财产,在他看来任何企业都是社会的,企业在盈利的情况下需不断地回报社会,只有不断地为社会创造财富,那才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才是对人生价值的最好诠释。
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职工队伍的壮大和发展,没有好的职工队伍,就没有好的企业。陇南市市委书记王义多次告诫陇南市各企业要善待员工。成县同谷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按照陇南市委这一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时时处处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把职工的冷暖放在心头,不断提高职工待遇,提升职工文化素质,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多年来,职工工资收入连年增长,目前职工平均月工资由2005年改制前的800元提高到1210元,两年内增长了51.3%。年终还给职工发放福利费、取暖费、医疗费、奖金等。2002年、2007年分两次组织职工到九寨沟、成都、都江堰、汉中、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地学习观光旅游,使职工开阔了视野,增强了爱国热情。为激励职工教育好子女,为国家培养人才,公司设立了职工子女升学奖励助学金,职工子女考上中专、大学,可得到公司奖励的助学金2000-4000元,至目前已先后资助14名职工子女完成了学业。
2006年企业改制后,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同时,首先对企业内部进行了有效的整合,迅速建立起新的现代企业运营机制,使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活力得到激发,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加强。为了贯彻陇南市、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他们抢抓市场机遇,集中投入资金、技术力量,加快公司厂矿的技改扩建。公司选矿厂因设备陈旧,选矿能力小,生产成本高,资源浪费大,为了节能减排,提高效益,经过多次的考察论证,他们决定技改扩建选厂二车间。为了最大程度地节约资金,节约用地,徐心浩数次在山沟里的废石堆上奔波,将厂址选在废石沟上,距尾矿库200多米,距矿硐50多米。开工建设时,他在工棚一住就是半个多月,经过2006年一年的苦干,当年建成一个设计科学、节能环保、节资保质、高效低耗的现代化浮选车间,并一次性试车成功,当月达产达标,并对公司其它厂矿进行了必要的技术改造和完善建设,为公司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十多年如一日,亲临一线已经成了他的习惯,无论干什么事,只要没干好之前,他晚上就很难入睡,什么时候完成了,才能睡个安稳觉。
采访中徐心浩告诉记者:“人一生总要干点事业,一是体现人生价值,二是为社会多做好事,三是让职工能过好日子,企业壮大了,职工过好了,这一辈子才算没有白活!人无事业心干不了大事,事业心是什么?就是看你对社会的贡献。”也正是因为这种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党给了他和他所领导的企业很高的荣誉,公司先后48次被省、市、县评为“明星企业、十强企业、先进企业、扶贫先进企业、捐资助学先进企业、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守合同重信用企业、AA级信用企业”,各种公益事业先进单位。连续23年被省、地、县评为先进企业。
个人先后荣获“甘肃省明星企业家”、“甘肃省优秀(厂长)经理”、省委表彰的“捐资助学先进个人”。多年来被授予“市、县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企业家、先进工作者”的表彰和奖励40多次,徐心浩现任成县政协常委、陇南市人大代表、陇南市第一届劳动模范。他的事迹陆续被本报及《甘肃企业家明星谱》、《时代骄子》、《甘肃青年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林业报》、《甘肃青年》、《陇南报》、甘肃电视台、陇南电视台等l0多家新闻媒体宣传报道。
情系万家赤胆忠骨铸仆心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富而思源,始终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发展宗旨,公司的发展历程也是他回报社会的历程。他热心支持教育事业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帮助农村贫困的人们,不断地支持着社会各项公益事业。历年来为农村扶贫捐助84.5万元,1997年至1998年先后为公司扶贫的大坪乡长沟村修路、通电,地膜种植共捐助23.5万元;1995年为县推广农膜科学种田捐助50万元;为王磨乡熊河社修建了两座便民吊桥12万元,解决了当地群众过河难的问题。公司选矿厂山沟内有一户老实农民,一家三口,自耕自给,免强维持生计,无电缺水,2005年家里惟一的一头耕牛被盗,一家人雪上加霜,耕地荒芜,徐心浩知道后当即决定扶贫,为其送去救困金1000元,用了三个集日亲自选购了一头青壮母牛,用2000元买回,派车送到他们家,解决了农户的困难,这头牛现已为该户产了两头小牛。他还为当地村民供了电,帮交两金一费十多年,承担了五保户生活费12年。总计扶贫捐助资金达173万元。
1990年和2003年为亚运会和陇南市六运会捐助13万元;2003年以来为农村党员活动室建设捐助8万元,为抗洪救灾等捐助10万元;历年来为县乡公路建设捐助35万元;为成县节会捐助30万元。
1996年、2005年、2006年先后三次为全国重点文物风景区西狭建设捐助310万元。2007年10月为西狭节捐助40万元,为其它社会公益事业捐助218.85万元。
为农村扶贫、交通、水电建设捐助190多万元;为市县节会捐助60多万元;为抗非典在全区率先捐助20万元;为抗洪救灾捐助10万元;为成县西狭建设捐助共达340多万元。
一组组简单的数字,凝聚着多少艰辛和希望,展现着一名共产党员的优秀本色和人格风彩,也是他几十年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奉献爱心,回报家乡,回报陇南的缩影。
在公司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徐心浩深知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为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他始终把回报家乡、回报人民当作自己的重任。1989年为成县幼儿园建园捐助2万元;1990年以来为成县一中建校捐助30万元;1998年至2004年先后为成县王磨镇、黄渚镇建校捐助21.53万元;给县城、抛沙镇、大坪乡等学校捐助23万元;给外界农村贫困学生上大学捐助5000元;给本单位职工子女13人发放上大学奖学金75500元;为大坪乡长沟村建校捐助1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