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管理,走科学发展之路
——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发展纪实(上)
五月,阳光明媚,春花吐蕊,记者来到了位于黄河之滨的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这里少了都市的喧嚣,充满了学校的宁静,在绿树浓荫掩映下的一栋栋校舍里,琅琅书声从教室的窗口丝丝缕缕如微风一般释放出来,使我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学生时代。
走进校园,感受到的是它的勃勃生机,从荡漾在每个莘莘学子脸上的笑容可以看出,他们将在这里开启人生求知、成才的旅程,并迎着明天的太阳走向更加壮丽的未来。
准确定位,确立科学发展思路
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是由兰州理工大学与深圳市华育昌国际科教开发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2002年经甘肃省教育厅批准成立,2004年2月被国家教育部首批确认为“独立学院”,面向全国招生。
学院依托兰州理工大学雄厚的办学实力和优越的教育资源,以及深圳市华育昌国际科教开发有限公司在科教资源开发和研究方面的综合优势,实现了一系列的科学发展。
学院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学科专业,在独立学院队伍中,办学起点较高,办学机制科学,办学质量保证,办学特色鲜明,办学实力雄厚。
学院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校学生达到6600余人,开设54个专业,形成了以机械、电气、土木、材料、化工等工学学科专业为主,兼备理学、文学、管理学专业,具有特色鲜明的专业结构体系。建成了物理、化学、电工电子、网络、计算机、工程测量、语音、工业自动化、ATM等多个实验室,新建了现代化教学大楼、高标准多媒体教室、高档次开架阅览室等教学设施。
学院通过不断探索,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积累了很多的宝贵经验,形成了“求是、砺志、笃行”的校训。学院领导班子从实际出发,不断求索,确立了以“多学科、教学型、应用性、开放式、高水平、有特色”的工程师的摇篮的办学定位。
学院能在几年内实现又好有快的发展,和学院坚持科学发展观并制定科学发展思路紧密相关。技术工程学院王瑞祥院长向我们介绍了校训、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建设发展思路。
多学科——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借助兰州理工大学学科优势,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学科专业。
教学型——学院的主要目标、教师的主要精力、经费的主要投入都放在本科教学上,全力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应用性——设置应用性专业,加强应用性课程建设,努力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开放式——与大中型企业或行业协会,与美国、俄罗斯、马来西亚、台湾地区和国内知名高等学校、教育机构合作开展人才培养。
高水平——用“一高”即学费标准比公立大学稍高,换“三高”即教育教学质量高、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高。
有特色——“出于蓝、基于蓝、别于蓝”,传承兰州理工大学的优良学风,发挥学院教师团队和管理团队的智力资源,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建设有特色的教学型大学。
学院牢牢把握发展机遇,认真总结办学经验,明晰办学理念,理清办学思路,进一步明确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以学术为主导”的办学理念。
学院面向全国招生,招生纳入国家普通高校统招计划。学院的招生工作实现了四个逐年提高:一是第一志愿上线率逐年提高;二是招生最低控制线逐年提高;三是新生超过二本线的学生比例逐年提高;四是新生报到率逐年提高。
学院每年数次专题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经甘肃省人事厅统计公布的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均超过90%,位居甘肃省独立学院就业率榜首。学院也被省人事厅授予“甘肃省非师范普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学院设有优厚的奖学金:按照国家政策,学生可享受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人·年)、国家助学金(2000元/人·年);同时,学院设有学院奖学金(最高奖励5000元/人·年)和多项企业专项奖学金(最高奖励3000元/人·年)。学院对达到或超过一本、二本分数线的新生给予学院特别奖学金。
学院注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自有教师数量和学历层次逐年提高,学院鼓励教师在完成授课任务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教学研究,设有教学研究专项基金。学院还聘请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资历深、学识高、授课效果好的教师授课,逐渐形成了求真务实、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优良教风。
学院经过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以“培养两强两高”的优秀应用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两强”即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两高”即文化素质高,社会价值高。
学院以新机制、新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积极探索和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已形成了出国留学培养、企业订单培养、重点大学委托培养、分级教学培养、专项技能培养等多种培养模式。
学院在充分利用兰州理工大学资源的同时,自有教学仪器设备逐年递增。学院建有高标准的图书馆、多媒体教室、体育运动场、文化活动广场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和高标准的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等生活服务设施,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求。
学院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学院在首届和第二届甘肃省大学生“创新杯”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上连续获团体三等奖,是获此殊荣的唯一一所独立学院。连续两年在“金城大专辩论赛”上获优胜奖和优秀组织奖;2008年,学院在甘肃省首届大学生运动会上被授予“优秀组织奖”。
学院在丰富完善办学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实施“规范管理,营造人文氛围,建设精明团队,确保培养质量,创建一流学院”的建设发展思路。
与时俱进,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高校办学目标、办学思路的实现,办学效益、办学能力的提高,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于高校管理水平的提高;而高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又依赖于高校管理体制的不断创新。”王瑞祥院长认为,学院近年来的发展进步,主要原因之一是得益于学校内部管理体系的科学建设和不断完善。
管理体制的创新是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是一所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高等教育的大力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也向高校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促使高校管理工作朝着更深的层次创新发展。
该学院是如何依托并发挥地方优势在短时间内似峰竞秀跃上葱茏的呢?
学院为了实施规范管理,提出并致力于以建立现代大学内部管理体系为目标,遵循科学原则,在学院顶层设计,办学理念和思路,组织与管理机构,管理机制和手段,管理制度与流程,管理技术和方法上锐意创新,建立了科学、规范、高效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充分激发了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了院内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最优化利用,实现了学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全面协调发展,为创建区域一流和行业一流学院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并提供有力的支撑。
学院先后出台了《职能部门工作报告制度》、《班主任工作条例》、《外聘顾问工作条例及酬金管理办法》、《教学研究基金管理办法》、《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管理办法》、《员工年度考核办法》等管理文件。
为了进一步向社会各界展示学院良好的形象,提高学院的知名度,学院委托专业人士开发设计了学院CI标识系统,发挥标识系统对外宣传和对内规范的作用,有效促进了学院管理水平的提升。
学院建有现代化的教学管理系统,实现了教学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达到了培养方案实施、教学进程计划落实、教学质量监控、教学效果评估等教务管理要素的统筹协调,为人才培养质量保证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学院开发建设了办公自动化系统,设置了人事管理、文档管理、用品管理、收发文管理、车辆管理和在线交流等功能,使信息传递更加畅通,沟通更加及时,管理更加规范,也为教职员工提供了更加有效的信息平台。
求是创新,努力实现规范管理
学院努力克服在发展进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和整合,追求实现效率、效益、效果的最优化,节约和高效是学院创新管理的重要特色。
为了使学院学术管理、行政管理和人才培养机制运行更加科学、规范、顺畅,学院进行了一系列的机构调整、改革和建设。学院实施教学部制,建立五个教学部:“工学一部”、“工学二部”、“工学三部”、“理学部”和“人文体育部”。教学部制更有利于学科的交叉融合,有利于教师队伍的成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
学院成立了“工程训练中心”,教务处设立了“实践教学科”和“教学研究科”,总务处设立了“物业管理服务中心”和“餐饮管理服务中心”。机构设置、改革和建设更加突出了部门的职能职责,明确了管理关系,使管理更加细化,分工更加明确,运行更加严密。学院还在各职能部门实施工作报告制度。工作报告分为月报告、季度报告、学期报告、学年报告和专项报告,旨在加强各部门的规范管理,推动学院管理水平和工作落实情况迈上新台阶。
在行政管理方面,全面运行新的管理体系,并结合学院实际情况逐步修订、完善管理体系中的各项制度、流程,不断适应学院发展的需要。学院将所有政策、制度、流程都要录入学院OA办公系统,面向全院师生员工,服务全院师生员工。
砺志笃行,打造工程师的摇篮
谈起技术工程学院未来的发展蓝图,王瑞祥院长充满了激情,在他的描绘中,记者已经感受到了一个清晰的轮廓,那就是这个学院将被打造成为一个“多学科、教学型、应用性、开放式、高水平、有特色”的工程师的摇篮!
技术工程学院的母体兰州理工大学是一所成熟的、具有良好社会声誉的公立大学,她的诸多经验、优势已被技术工程学院吸收到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里,这也成为这个独立学院打造“工程师的摇篮”所独有的凛赋和资源。
看重实践能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技术工程学院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写进了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中,着力建设自己的实验、实习、实训基地。目的是让学生能在生产一线学习实践,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目前学院已建成有甘肃省测绘工程研究院、中国第一拖拉机厂、白银动力公司、兰州电机有限责任公司等院外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在充分利用好已有的院外实验、实习、实训基地的基础上,以学院为中心,兰州为一环,以天水、西宁、银川、白银为二环,以淄博、洛阳、绵阳、德阳为三环,努力为学生建立一个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平台,努力将学院打造成培养工程师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