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松奇同志在《甘肃社会科学》发表文章
对“公祭活动质疑言论”进行评议

《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刊登了杜松奇同志《公祭活动质疑言论评议》一文。在文章中杜松奇同志列举了当今社会上最具代表性的关于公祭活动的质疑言论,然后就关于“场面宏大,浪掷大量钱财”“弘扬文化是假,追逐利益是真”“抢夺先祖,缺少敬畏之心”“不守其道,公祭太多太滥”“仪式雷同,没有文化含量”“人文始祖,不能代表中华民族”六个方面的质疑言论逐一进行了客观、理性和平心静气地分析,提出了自己新颖和独到的见解。
在文章第三部分“公祭向何处去”中谈到,“公祭活动是恢复中华民族传统习俗、传承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提高国人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形式,适应了复兴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客观要求。就公祭活动的实质而言,它所表现的是文化认同,是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对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都有积极作用。公祭活动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繁荣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都是有益的,值得肯定。以公祭活动为纽带,让海内外同根同源的中国人共念祖先,寻中华之根,思中华之源,对增强民族向心力,促进统一大业同样有积极作用”。文章指出,文化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提供和证明一套能够保障人们生活和活动并使之富有意义的社会秩序。公祭活动也有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需要从“加强管理,规范公祭”“公私结合,简朴办事”“融汇古今,修订祭礼”等几个方面入手,不断完善。只有这样,公祭活动才能取得预期的社会效益(凝聚人心、文化自豪感等)和经济效益(拉动旅游),也才能使文明、庄严、有品位、上档次的公祭活动出现在我们身边,也才能实现“社会公众参与其中,并使之成为大众文化生活的一部分”的公祭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