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煌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区出现的“三泉相依”奇观(4月25日摄)。新华社照片
本报敦煌讯(记者谢志娟)文物保护与旅游开放似乎是个难以两全的难题,但敦煌研究院通过近30年的不断摸索,数招并举成功化解两者之间的矛盾,莫高窟的文物保护水平与游客接待水平均无愧于其世界文化遗产地的身份。据统计,自1979年莫高窟正式对游客开放以来,已成功接待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0万游客。
近30年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来到莫高窟进行考察。日本前首相竹下登,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等多国政要以及各国外交使节也纷纷来到莫高窟一睹敦煌艺术风采。李政道、杨振宁、平山郁夫、贝聿铭、季羡林、邵逸夫等国内外知名人士也从千里万里之遥来到敦煌。“敦煌热”也从学术界迅速蔓延到普通百姓。普通身份的游客目前已经成为来莫高窟旅游的主要客源。据统计,对外开放以来,莫高窟接待量屡创新高,1979年游客只有1万多人次,1984年突破10万人次,1998年突破20万人次,2001年突破30万人次。2007年,游客接待量达到55万人次。
游客接待量节节攀高,对莫高窟文物保护提出了巨大挑战。“最多时,莫高窟一天拥进7000名游客,洞窟内温度迅速蹿升,二氧化碳激剧增加,对洞窟壁画构成严重威胁。”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既要让每一位游客满意,又要把开放过程中有可能带来的损害降到最低程度,这是我们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敦煌研究院采用了多项措施:实行淡旺季门票制,解决游客量季节性不均衡的难题;实行游览预约制,解决游客量时段性不均衡的难题。
30年来,敦煌研究院的接待水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讲解队伍从30年前的5位讲解员,发展到拥有110多名讲解员,讲解语言从最初的汉语讲解发展到能够为游客提供中、日、英、法、德、韩6种语言的讲解。30年来,敦煌研究院不仅完成了近600万游客的接待任务,还在国内外举办了近40次敦煌艺术展览,所到之处无不掀起一股股“敦煌热”。今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盛世和光———敦煌艺术大展”,一个月时间内,吸引了66万观众前来参观,创下中国美术馆建馆以来日参观量、月参观量、个展参观量的最高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