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楹联读懂大像山
文/王琪
“一佛峙孤峰,望百里平川,犹是盛唐气象;千渠经福地,有三春秀色,迎来禹甸宏图。”这是全国著名诗词大家、甘肃省诗词学会会长袁第锐先生题大像山的一副楹联。写出了大像山精神和风骨,历史和气韵,为人称道。其实,大像山的每一处景点,每一座寺庙,都镌刻着一副副情短韵长、水墨交织的楹联,它们像一双双明亮的眼睛,守望着大像山,涵养着大像山,又像一张张名片,诠释着大像山,装点着大像山。大像山所有的历史风流、文化蕴藉,几乎都浓缩在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里。楹联集精美的语言艺术、精良的书法艺术和精湛的雕刻艺术于一体,与大像山的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构成大像山的另一道人文景观。
读懂了大像山的楹联,也就读懂了大像山。
暮春时节,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我携一身春光,跟着楹联赏阅大像山,在一副副楹联洇开的墨韵里,作一回心灵的洗礼。“千秋文物归三宝,万里车书共一天。”默诵着书法大师启功先生为大像山山门题写的这副楹联,拾级而上。首先呈现在眼前的是几位故里先贤,他们簇拥大像山麓,列坐其次。那些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圣者贤人,像一颗颗明亮的星辰,悬挂在故乡的头顶,看山河兴废,观沧海桑田。“志在中原,费尽平生胆智;神栖像山,永昭千载英灵。”说的是冀人姜伯约的生前事业,死后归宿。望着这位从家乡走出的“凉州上士”,至今依然能感受到他在那个波澜壮阔的三国舞台上,殚精竭虑九伐中原的豪迈,孤师一旅独撑三分天下的气概。他义薄云天的豪情,忠鉴日月的高华,早已沉淀为一种永恒的甘谷精神。别过伯约,邂逅“帝师”。这位从甘谷石滩村走出的硕儒,有“一代帝师”的尊荣,为雍正皇帝讲解过“明心至善”章,有“关西师表”的美誉,在彩云之南推行过移风化俗的善举。教书育人一生,奖掖后学无数。正如祠前的这副楹联所云:“笔点青云,育亿万人灵秀;示开紫极,耀千百世文明。”黎泉书法,笔墨精良,联语精工,造语宏大。一位烧香的老妇,将我的脚步移至马三爷庙前。这是一位仁爱之神、和谐之神。邑人张举鹏这样赞美:“仁爱楷模,历千劫而不老;和谐形象,共俎豆以馨香。”墨迹犹新,却意味深长。马三爷是甘谷道光咸丰年间的一个回族人,家境富裕,排行老三,年少有德,曾在县衙供职,仗义疏财,扶危济困,努力维持回汉两族和睦相处,因而深受人们爱戴,死后县民为其建庙奉祀。据说十分灵验,能循声救难,因而在甘谷颇有影响。和众乡贤联袂而坐的是山神土地,庙前的对联是:“云从龙,风从虎,一诚有感;山献宝,地献金,万姓安康。”山神土地,圣者贤人,皆为地方福神,大像山以此开局,渐入佳境。
一路行走,一路捡拾,赏阅的是今时的风景,收获的却是旧时的情怀。沿着台阶向上走去,我看到凌驾于众先贤祠庙之上的是太昊宫。当我平庸的目光,穿过袅袅香烟,与伏羲那能够洞穿人类灵魂的目光相遇时,我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这位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无疑是中国的骄傲,世界的骄傲,人类的骄傲。然而,他却诞生在甘谷县白家湾乡的古风台。他“开天明道”的丰功伟绩,他“一画开天”的不朽功德,就镌刻在眼前这两副平仄押韵的楹联里。“绍皇开泰运,厥后有石子访道,伯约怀忠,问化育根源,发蒙在炎黄颛喾而上;望古动幽情,其下则烟火成邻,桑榆布荫,幸邃初风景,复睹于金戈瓦砾之余。”清季翰林、邑人王海涵的联墨,述古写今,虚实相依,典雅雍容,精致工巧,翰林才情,于此可见。另一副为宣统时知县、关中人雷光甸所撰:“从一画开天,说什么鸟篆虫书,佛经梵字,到卦台前齐俯首;继三皇立极,看后来帝升王降,商质周文,于史册上见传心。”叙事抒情,典雅别致,对仗工稳,精巧隽永。我仿佛沉浸在旷远的历史长风和悠悠的文化墨香中,心旷神怡。
丁香花嫣然,白皮松婷婷。走过观音殿,来到文昌阁。这里是大像山又一处精神的高地、文化的圣殿。“阁临碧宇迎朝爽;门对朱山映晚霞。”山门上的这副楹联,书法高古,气象宏阔,完美地点明了文昌阁的位置和形势。跨进门槛,站立院中,一座六角形的楼阁,如一位优雅的谦谦君子,迎风而立,一袭长衫,沾满文化的墨香。正殿上清末名士王权撰写的楹联,在文曲星深邃的目光下,依然墨迹未干,清新如昨。“帝座面三峰,恰鹗骞石鼓,鸿翥缇群,檐前便是重霄路;星池涵万象,看气润珠躔,辉联壁府,榜下频占五色云。”这位被左宗堂称为“学问人品当代罕有,吏治尤为陕甘第一”的“陇右读书人”,曾在这里创立文社,相约冀城贤达,讲艺论道,吟诗作赋,竟日风流。而此而后,文昌宫,就成为本邑文士结社雅集,弘扬古冀文化的一方乐土。信步庭院,一个小巧玲珑的西阁子吸引了我的目光,它临崖而居,临风而立,凭窗眺望,渭川风物尽收眼底。邑人宋廷桢、宋梓父子分别撰、书的楹联,道尽了此地风流:“楼构数椽容膝易;窗开三面会心多。”
惜别了天上的文昌帝君,和人间的工匠鲁班作一次心灵的会晤,或许是一件更快意的事情。鲁班殿不仅是大像山所有木构建筑的精华和典范,更是文化意义上的超越和突破。在中国,观音殿、财神殿随处可见,而为一个工匠、一个艺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修庙建殿的却少之又少。从这个意义上说,鲁班殿,显示的是大像山文化的开放与包容,自信与从容。那里的楹联诉说着这一切。山门说这里:“白松朝吐翠;紫蔓夜生香。”过廊言祖师:“规矩量尺量寸量天地;绳墨度里度外度春秋。”正门高唱,“所居介帝君之间;其巧在古倕以上。”大殿长吟:“飞檐斗角,高阁凌霄,仰一代巨匠,启鸿蒙艺传万世;劲松拿云,丹崖雄峙,赖四方门生,承师训功修千古。”来至偏殿,有建圣院在焉,院落不大,楹联有三,皆古色古香,或言近旨远,或空灵蕴藉,或大气从容。一联是:“用斧裁梁,双刃勘中正;以绳定墨,只眼窥曲直。”再联是:“游到此,略带几分仙气;坐定后,多生一点善心。”三联是:“天地大观极游览;山林异致得清幽。”
走出清静的鲁班殿,来到熙攘的关圣殿。这里历来香火旺盛,人潮如流。“孤忠耿耿光三界;峻节巍巍峙一峰。”这山门上的对联虽然言简意赅,大气豪迈,而进进出出的人们,似未放慢求财心切的匆匆脚步。我看了一眼殿内廊柱上一副义正辞严的对联:“忠贯汉家三统,赤胆未寒,偶来寻伯约遗魂,欲问蜀亡旧事;节高大像孤峰,青山常在,惟懒见陇头残月,空嗟曹盛当年。”而后朝抱厦走去,那里的一副楹联,直抵人心:“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不作半点事,朝来拜,夕来拜,教我为难。”这副名扬天下的财神殿妙联,是著名甘谷才子李则广所撰。语近旨远,明白晓畅,曲尽世相,道尽人情。才子之名,绝非浪得。古人的学问是真学问,而不像现在的所谓专家,一抓尽是水。
我终于来到了大佛像前,这里是大像山的心脏之地、灵魂之所。千年大佛,不但是百姓祈福纳祥之地,亦是文人寄放情思之所。风吹过,花香满地。佛无言,佛法无边。我凭栏而倚,任由佛光洒遍我的全身,那一刻,我心灵宁静,灵魂安详。我听见木鱼敲响的梵音,我听见丁香花开的声音,我还听见那些响彻在历史深处的浩叹。有人思古:“矫绝凿鸿蒙,我为朱圉探禹迹;大千窥净土,人将法相比邠州。”有人遐思:“此是神工弄斧,劈就灵岩千寻,丁香拢翠,烟锁楼台,汤汤兮西魏胜境;传说牧竖摇鞭,闪出大佛一尊,白松吐岚,云封窟洞,巍巍乎北国名山。”有人感叹“数丈金身日日观,那个知敬;三千世界人人游,有谁皈依。”
不知不觉间,我已来到大像山最高峻、最险要的地方了。这里是三圣殿。吟诵着凌霄门上那副中规中矩的楹联:“高阁凌霄,举头苍天近;奇峰竞秀,放眼白云低。”我朝山下走去。
回去的路上,咀嚼着大像山这些平平仄仄、或长或短的楹联,口齿留香,回味无穷。大像山,这座陇右名山、佛教圣地,因为这些楹联,又增添了一种别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