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县六峰镇紧盯全省“5155”乡村建设示范行动总体要求,结合“三抓三促”行动部署要求,创新“点面结合+质量并举+因地制宜+群策群力”乡村建设新模式,坚持在“兴产业、强支撑、塑品牌、扩优势”上下功夫,盯任务、盯责任、盯时限,督进度、督力度、督质效,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着力打造“形态美、生产美、生活美、人文美”的美丽田园乡村。
顶层设计绘蓝图。把握正确方向,建立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的乡村建设实施机制。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一是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坚持镇域规划建设一盘棋,编制完成全镇总体规划,合理划定各类空间管控边界,优化布局乡村生活空间,因地制宜界定乡村建设规划范围,严格保护农业生产空间和乡村生态空间,守牢耕地保护红线。二是有序推进村庄规划编制。明确村庄布局,细化分类标准,将全镇29个行政村分为城中村(12个)、城郊融合类(1个)、特色保护类(1个)、集聚提升类(7个)和其他类(8个)等5类,其中城郊融合、特色保护、集聚提升等3类9个发展类村庄全部编制了村庄规划,累计编制村庄规划9个,为推进乡村建设提供了科学有力指导。三是加快补齐基础短板。对标示范村建设要求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新打造在城王、巩家、牛家庄为省级示范村,重点对新庄、六峰、蒋家寺、张家庄、巩家石滩进行人居环境整治,结合群众生产生活需求,持续补齐乡村基础短板,积极争创国家乡村振兴示范镇。
产业振兴抓提升。把发展产业作为助农脱贫增收的长久之计,采取补植补栽、老旧果园改造等方式,做大做强花椒、苹果等特色优势产业。一是做强金坪梁万亩花椒产业基地。把花椒作为助农增收的支柱产业,大力推广规模化花椒种植,花椒树真正变成了“摇钱树”。一方面,采取聘请农技专家、集中办班培训、实地实训实教等方式,强化椒农技术培训,提升花椒栽培技术和椒园管理能力。一方面,对椒农提供贷款、保险、销售等全方位服务,先后发放产业贷款5023万元、产业扶持资金150万元,培养产业经纪人130多名,农业保险实现了全覆盖。二是全力推动月季产业振兴示范园建设。立足打造集新品种培育、设施栽培、水肥一体化和互联网控制等现代农业技术于一体的产业示范基地,引进甘谷县实验月季园在苍耳王村打造占地面积150亩月季产业振兴示范园,已建成智能连栋温室、日光温室、遮阳棚温室4座,育苗94万株。三是发挥合作经济组织的带动作用。一方面,鼓励支持致富能人和种植大户领办合作社或产业协会,大力推广科学规模化种植,促进花椒产业做大做强。一方面,大力推广农业科技项目。积极联系、主动沟通,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设立研究生实习点,以建成西北地区最大月季花种群基因库为目标,大力推进甘谷月季花卉培育种植。四是做响品牌做活销售。一方面,依托“全国花椒之乡”金字招牌,先后注册了金坪“粒粒娇”“麻麻香”等花椒商标,开发了花椒油、花椒芽酱、花椒调料等一系列产品。一方面,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为抓手,在各村建立花椒电子商务服务站,采取“基地+农户+市场(电商)”的运作模式,拓展花椒外销渠道,持续增强产业效益。五是在延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引进王勇木雕工艺公司、东出农业公司、驼峰果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落户;加快建设果椒集散交易中心、陇浆源农产品加工厂、木雕传习所等项目主体,真正实现“小拳头”产业“遍地开花”。
示范引领建样板。谋划提出“八点四路两带一中心”示范创建思路,从点、线、面三个方面齐发力。一是点上示范,多层次推进中心村建设。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的原则,因村施策实施巷道硬化、户厕改造、管网铺设等工程,分类打造乡村建设示范村8个,其中省级示范村4个。二是线上发力,多形式推进基础设施改善。围绕四条主干道路做文章,对东川路投资2800万元完成铺油改造并整治乱搭乱建和强弱杆线,对南滨河路实施拓宽改造及管网铺设,对六古路开展风貌治理建成陇原“最美农村路”,对东梁路栽植行道树进行全段绿化;完成镇区风貌治理,安装路灯100盏,建成便民市场1处,彻底解决了占路为市、马路摊点等老大难问题。三是面上拓展,多类型开展片区建设。精心谋划,分类打造“生态长廊·绿色休闲”区、“伯约远志·忠烈缅怀”区、“地道甘味·家乡美食”区、“姜维故里·体验打卡”区,用好“姜维故里”招牌,做大做强文旅产业。
全域推进改面貌。统筹山水林田草综合治理,持续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建成生活垃圾转运站2处,争取落地六峰污水处理厂和固废回收处理项目,生态环境基础不断夯实。一是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持续开展“清三堆、拆三房、治三线”专项整治活动,累计清理“三堆”1933处,拆除老旧危空房252处,整理强弱线路60公里。二是全面落实河长制。集中清理村庄排水沟渠和渭河河道,治理黑臭水体25公里,龙峪沟、觉皇寺沟等重要排洪沟得到有效治理。三是深入推进“厕所革命”。近年来累计改造农村户厕4993座,实现了卫生厕所“全覆盖”。四是常态化开展“垃圾革命”。建立完善人居环境管护机制和垃圾收运体系,实行镇、村、组、户网格管理,保证“有人干”;推行“一事一议”资金筹集机制,确保“有钱办”;户配“两桶一筐”、组有收集箱、村有清运车、镇有压缩站,实现“有事干”。
乡村善治提水平。下好基层党组织建设这一先手棋,深入推进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和“四抓两整治”工作。一是扎实推进“村阵地”建设。先后建成觉皇寺、牛家庄、巩家石滩等7村党群服务中心,完成黑窑村、牛家庄村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转化,基层组织基础不断稳固。二是纵深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建设。探索推广“文明实践+党群服务+基层治理”于一体的“六峰模式”,通过“讲、演、诵、唱、谈”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理论宣讲、文化惠民志愿服务活动,着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一线落地生根,央视《新闻联播》用30秒时间进行了专题报道,在全县引起强烈反响。三是加快“数字乡村”建设。着眼于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借助电信公司专业优势,在觉皇寺村建成全省首家“数字乡村”云平台,实现乡村治理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
(新闻来源:甘谷县“三抓三促”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转载:李俊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