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家园
——甘谷县农村灾后重建纪实
春日的阳光洒满农家院落,给人带来无限希冀。63岁的甘谷农民田自胜脸上挂满了笑容,他喜滋滋地领记者来到新建成的小院子,情不自禁地说,去年的地震使他家15间房屋6间倒塌、9间成危房,当时觉得天塌了下来,没法活了,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他自筹3万元,镇上兑付灾后重建款2万元,贴息贷款2万元,盖起了漂亮的8间新瓦房。与田自胜一样,磐安镇北坡寺村受灾的271户农民已全面完成灾后重建任务,搬进了漂亮的新房屋。甘谷县已开工建设8400多户灾民住房,目前已完成7315户,完工率为87%,已入住2967户。
“5·12”特大地震给甘谷县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3618亿元,仅农村居民住房损失高达3.1亿元,倒塌房屋两万多间。面对建国以来最大的灾后重建任务,面对灾后重建中遇到的重重困难,面对灾民那双渴盼重建家园的眼神,甘谷县委、县政府在迅速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的同时,在全县迅速掀起了灾后重建高潮。县上探索总结的“全过程六关口重建法”受到了省市相关部门的肯定和推介。这六关分别是:严把重建对象认定关。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乡镇主要领导参加的灾后农村居民住房重建维修评估会议,县级包乡镇领导深入各自所包乡镇,认真督促开展重建维修评估工作。受灾村都由村干部、老党员、群众代表、驻村干部组成地震灾后重建维修评估小组,逐组逐户进行评估鉴定。按照“户报、村评、乡审、县定”的评估程序,严把关口,反复核对重建对象、重建范围和重建标准,坚持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公认的原则,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对群众有意见认为不符合标准的重建户,坚决从重建对象中清理出来。严把重建工程建设关。县上对农村灾后分散重建工程建设,实行全方位监督管理。重建工程在防震强度上必须达到8级裂度抗震设防要求。面积上严格执行五保户不低于25平方米,其他户不低于45平方米标准,由建设部门统一规划设计了多种可供群众选择的图纸,由重建户选择适度合理的建筑标准进行施工建设。每村都派驻得力乡镇干部专门负责工程建设,确保工程质量。严把重建资料建档关。建立健全重建工作的有关档案资料,从重建对象开始评估认定入手,对评估鉴定小组签字盖章的农村居民住房重建维修表、申请、签订的重建协议、重建工程验收单、重建资金兑付花名册等资料全方位收集进行立卷归档,同时建立重建照片档案,做到有据可查。
严把重建质量验收关。各乡镇成立专门的验收组,根据设计规划和修建标准,分三个阶段进行质量把关。地基完成后,验收组对地基的质量情况、面积的大小、建筑结构的确立、防震柱的设置以及钢筋的埋设都进行详细的验收把关,并对验收达标的重建户发放由验收成员签字的验收单,签字人对重建质量终身负责。严把重建资金兑付关。县上在信用联社设立“灾后受灾民房维修重建资金专户”,受灾乡镇由县财政局以乡镇名义设立专户。乡镇信用社为受灾农民开设重建资金个人账户,重建资金实行封闭运行,足额拨付到个人账户。按工程进度付款,重建户开挖地基预付6000元补助资金,打顶上盖后兑付1万元补助资金,竣工后兑付4000元补助资金。补助资金的兑现,由乡镇信用社依据乡镇政府出具的证明、花名册、现金补助发放表及本人身份证,从重建户个人账户支付现金,确保了重建资金安全及时有效运行;严把重建督促检查关。灾后重建开展以来,县上四大组织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带队,县民政、发改、财政、审计、建设等部门参加,对重建工作进行巡回督察。县上三个灾后重建督察工作组,定期对农村灾后重建进行督促检查,对受灾户重建情况、资金到位情况、修建质量和硬化巷道规划治理等情况逐村逐户进行检查,确保了农村重建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特约记者史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