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甘肃·2010’十大陇人骄子评选启动
评委会确定22名候选人
本报兰州讯(记者徐爱龙)由省委宣传部、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台联合主办,甘肃日报、兰州晨报、西部商报、中国甘肃网和每日甘肃网协办的“工行杯”感动甘肃·2010’十大陇人骄子评选活动12月6日起正式启动。
据了解,11月3日,省委宣传部《关于推荐“工行杯”感动甘肃·2010’十大陇人骄子评选活动候选人的通知》下发后,各地各单位高度重视,对本地(行业、系统)一年来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进行全面摸排和筛选的同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好中选优,向省上推荐了候选人。截至11月24日,评选活动办公室共收到全省14个市州,部分省直部门、中央驻甘及省属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驻兰部队推荐的候选人80余人。评选活动办公室根据候选人事迹的先进性、典型性和代表性,在广泛听取多方意见,反复筛选、评议的基础上,提出初选名单,提交评委会审定,确定了“工行杯”感动甘肃·2010’十大陇人骄子候选人名单,共22人。(候选人事迹简介详见今日6、7、8版)
本次评选采用选票投票、网络投票、短信投票、手机投票和电话投票等方式进行。投票时间为2010年12月6日10:00—2010年12月27日24:00。评选不设提名奖,22名候选人以总得票数为依据。同时,充分考虑评委会的主导意见,最终确定其中10名为“感动甘肃·2010’十大陇人骄子”。
于滢:把爱洒遍每一节车厢
01 于滢 女 汉族 33岁 中共党员 兰州铁路局兰州客运段北京车队直达一组列车长
如果你是一位旅者,与列车为伴的十几个小时,也会成为风景的一部分。那么,如果数十年与车厢为伴的话,除了枯燥还有什么?
于滢,兰州铁路局兰州客运段北京车队直达一组列车长。在她的人生词条里,车厢已然成为融入生命和充满爱心的家。11年的客运工作,从稚嫩到逐渐成熟,她迈着坚毅步伐,用踏实的足迹诠释了责任、使命和爱心……
2000年1月,于滢脱下军装,换上了一身崭新的铁路制服,成了兰州客运段一名列车员。凭借自己的努力,在2003年11月全段列车长竞聘中,她以优异成绩竞聘成为一名列车长。
面对旅客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她和班组职工一起探索推出了“亲情呵护‘六当好’”服务公约,成立了英语组、哑语组、文艺组和紧急救护组,为老年人准备了老花镜和按摩锤,为小朋友准备了玩具和儿童读物,为外籍旅客专门制定了中英文点菜单和到开时刻表,为旅客提供了便笺本、针线包、衣服滚等生活用品,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列车管理和服务内容,受到了旅客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2003年,于滢作为共青团甘肃省委代表参加共青团中央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2009年,她获得“兰州客运段十佳列车长”荣誉称号;2010年,她获得“甘肃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马培仁:祁连林海的守护者
02 马培仁 男 汉族 48岁 金昌市永昌县东大河林场职工
护林员是孤独的,马培仁的生活更是如此。他每天相伴的,便是茫茫祁连林海。
1979年,17岁的马培仁来到了位于祁连山深处的西河林场,与父亲开始一道种树。这与树一打交道,便是30多年。
三十年如一日,马培仁每天都要在祁连深处,来回走50公里的路,照看树木。
从开始的徒步,到骑马,再到现在的骑自行车,马培仁从来没有觉得过累。但他却感受到了大山深处的寂寥和刻骨铭心的孤独。
马培仁呆的管护站,地处祁连山深处的高海拔地区。山的那边是山,树的那头是树。两根木头搭的房子,不通水,不通电,有时一个月都很难见到一个人。每个月,马培仁只能休息4天,碰上林区防火的关键时期,几个月都呆在山里面。只能白天看山,晚上数星星,连家,也不敢想。
家里的地,妻子在种;院墙倒了,妻子在修;照看两个孩子,他也顾不上。就连妻子一只眼睛有病了,他也没时间带她去看,那只原本可以治好的眼睛,最后永远失去了光明。作为一名丈夫和父亲来说,他显得有些“失职”。
但是,对于祁连深处的每一棵树来说,马培仁却像对待自家孩子一样,精心呵护着。30年过去了,很多原来的同事都调走了,只有老马还继续当他的护林员。
这位像大山一样淳朴厚重的汉子还将护林的“接力棒”继续传递下去。如今,他的女儿又成了一名护林员。
王万青:草原曼巴
03 王万青 男 汉族 66岁 中共党员 原甘南州玛曲县人民医院外科主任医师
在草原上的42年,王万青不记得自己救过多少人。但是每一个得救的人,都忘不了王万青。
“他是我遇到的最好的医生。”牧民朴实的评价,对王万青而言是最高的奖励。
从繁华的大上海来到西北大草原,王万青在条件艰苦的玛曲草原一呆就是42年。先后任阿万仓乡卫生院医生、副院长、院长,玛曲县卫生防疫站副站长、站长。
刚到阿万仓的时候,医疗设备的简陋、卫生院的落后让王万青始料不及。但贫穷和落后并没有让来自大上海的王万青退缩。他以精湛的医术,以一名医生高度的责任心成功救治了无数个生命垂危的患者。
王万青和他的藏族妻子背着X光机、心电图机、骑马去冬窝子(冬季定居点)为牧民进行健康体检,带着显微镜做粪检查寄生虫。1981年他一人独立完成了全乡布病普查任务。在玛曲草原上,提起王万青,没有人不竖起大拇指。
不是一天,而是整整42年的坚守。王万青放弃了多次回上海的机会,凭着对玛曲人民、对藏族同胞的深厚感情,艰难地通过了生活关、语言关,毅然选择长期留守在高原。如今退休在家的王万青,还经常在家里给上门的藏族群众治病送药。他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称号,他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一段藏汉水乳交融的民族团结佳话。
王明华:为节能减排而“痴迷”
04 王明华 男 满族 46岁 中共党员 酒钢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室副主任
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王明华从来就不满足,被人形象地称为“痴迷”。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的十年间,他一直从事冶金、化工、建材、电解铝、制糖、酿酒等诸多行业的主体耗能工艺及设备的“热诊断”。
期间,他几乎走遍了省内所有国有冶金企业,组织测试过数千台耗能设备,编写过上百万字的测试等专业技术报告。为了工作,他可以连续几个月没有休息日,为了搞懂一个新的技术问题,他可以废寝忘食。
作为甘肃的传统老工业基地,近年来酒钢集团依靠科技创新,走出了一条崭新的循环经济之路。这条道路上,凝结着王明华等一批科技工作者的心血和聪明才智。作为节能减排方面的专家,他先后参与了干熄焦工程、污水处理及回用、冶金废渣资源综合利用等多项重大工程项目,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提高冶金资源综合利用,王明华和其他技术人员一起通过考察论证,采用了高温蓄热燃烧等十多项先进适用技术,大大减少了能耗,减低了污染物排放。多次荣获国家节能技术改造奖励。
王亚丽:轮椅上的“绘画天使”
05 王亚丽 女 汉族 20岁 定西市陇西县文峰镇东铺社区居民
如果青春是一幅画,那么王亚丽的画一定有着彩虹般的颜色。如果生命是一首歌,那么王亚丽的歌,一定有着坚强有力的节奏。她虽然坐在轮椅上,却为自己画出一个美丽人生。
王亚丽今年20岁,来自陇西县文峰镇。10年前,因为一场失败的胸椎手术,她全身瘫痪了。不能站立,也不能上学。突如其来的灾难,对于一个一心梦想成为舞蹈家的女孩来说,是个致命的打击。但是流过泪,伤过心之后,亚丽又坚强起来了。不到15岁,她就坐在轮椅上自学完了小学到初中所有的课程。
“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虽然自己只能坐在轮椅上,这两样我都有,正常人能做到的,我照样也能做到。”坚强的亚丽开始了艰难的绘画之路。
说不清多少次因为画画坐得太久而生了褥疮,也说不清多少次因为太过专注而手臂麻木。亚丽终于画出点名堂。18岁那年,她的作品在陇西美协和陇西书画院举办的陇西县纪实改革开放30周年暨迎奥运美术作品展览中入展。
今年5月,她的工笔牡丹在第四届全省残疾人书法绘画摄影大赛中荣获绘画一等奖。9月,亚丽代表甘肃,参加了上海世博会生命阳光馆的残疾人表演,她的牡丹作品被上海世博会生命阳光馆永久性收藏。
王明孝:以山河为经纬
06 王明孝 男 汉族 46岁 中共党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68029部队部队长兼高级工程师
现在提起GPS,可说是无人不知,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王明孝。
王明孝,20多年来,坚持扎根西北一线从事测绘工作。是他,将我国GPS动态定位精度从18米提高到了0.3米。
那是2004年,我国第一条数字化铁路青藏铁路GPS轨道测量,国内实时动态测量技术远不能满足要求。这时,王明孝主动请缨,在摄氏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中进行技术攻关,创造性地提出实时精确定位技术,并提前90多天完成了1142公里51.8万多个基准点、11万个关键点的测绘任务,确保了青藏铁路的顺利通车。
在我军某新型武器装备研制期间,命中精度成为一直没有突破的瓶颈。各级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到王明孝身上。
受领任务后王明孝立即带领课题攻关组,开赴自然条件恶劣的大漠试验区。他和战友们背着50多公斤重的器材,历时3个多月,完成了野外测绘工作,然后带着数据一头扎进实验室。
5个月后,瘦了30斤的王明孝圆满完成研制任务。经过多次试验检测,全部精确命中目标,精度达100%。王明孝还先后完成了边界联测、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测绘任务等30多项国家和军队重大测绘任务,开创了测绘史上6个第一,7项科研成果填补了军事测绘领域的空白,取得了18项军队科技进步奖。
王金玲:勇救78个生命
07 王金玲 女 汉族 34岁 陇南供电公司黄渚变电站值班员
一个弱女子,在生死关头的果断与勇敢,拯救了78名矿工的生命。
8月11日夜,陇南上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大雨滂沱。12日凌晨,暴雨引起的山洪泥石流瞬间袭来,而此时王金玲正在变电站值班。
“白银公司的矿工们还在上夜班”——这是王金玲脑子中闪过的第一念头。
而就在此时,线路突然跳闸。王金玲迅速汇报当值调度员,在调度命令下,她手动操作送电成功。大约一个小时后,线路又一次跳闸。“下大雨的晚上可不能停电,会给厂矿和居民造成大麻烦。”两次报警让王金铃的心提了起来。
就这样,看着河水不断上涨,王金玲一夜都不敢合眼。直到早上7时20分,后台机组又一次发出报警,开关再次跳闸。这时王金玲忽然发现屋外的水淹到了玻璃窗上,生死攸关,但王金玲来不及想太多,果断强行送电,因为她知道这个时候正是矿工升井时间。
让王金玲惊喜的是强送电居然成功了。就是她的这一果断决定,为小厂坝铅锌矿矿工赢得了宝贵的35分钟,在这短短的35分钟里,78名矿工顺利升井。
矿工们升井撤离15分钟后,山洪和泥石流咆哮而至,矿井被淹,井下水深达360米。
王伟:“舟曲之子”
08 王伟 男 汉族 28岁 中共党员 武警舟曲县中队副中队长
王伟说,他最幸福的事情,是在厨房里给妻子做几个菜,露上两手。
他的电脑里,还保存着许多如何做饭、做菜的资料。妻子张蓉喜欢吃鱼,他就找来食谱;张蓉怀孕后,他悄悄买来怀孕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不能吃哪些等书籍放在妻子的床头……
这所有的幸福,都被突如其来的泥石流灾难吞噬。
泥石流灾难来临后,王伟迅速带领战士展开救援。短暂休息的时候,王伟打开手机,发现妻子给他的最后一个电话定格在0时06分,而自己的接听状态显示的是“未接来电”。立刻回拨,对方的电话已经打不通了。
灾难还在继续,救人时不我待。王伟忍住悲伤,带领战士继续救人。其间,王伟曾距离妻子张蓉的家不足400米,岳父岳母、妻子和妻妹还有未出生的孩子或许就在那个地方。“先救嫂子一家吧!”中队战士多次提出。可王伟说:“那边地势太低,已经没有一点生还的迹象了,与其在那里浪费时间,还不如救一些能救的人。我想老婆她会理解的!”“她给我打最后一个电话,也许是在怪我没去救她,也许她是在担心我……现在真想再给她打打电话,说说话,可是她再也听不到了……”灾难过去后,王伟在妻子墓前的泪水诉说着哀思。
中央军委副主席郭伯雄在看望舟曲救灾官兵时,如此评价王伟: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哪里需要就出现在哪里,诠释了一名革命军人本色,保持了一名共产党员崇高的觉悟,是党的优秀干部!
兰永武:草原牧民的贴心人
09 兰永武 男 裕固族 44岁 中共党员 张掖市肃南县皇城镇党委书记
他愿意把生命献给草原,因为草原赋予了他生命。他愿意把一生都交给草原上勤劳朴实的牧民,因为他把他们视为亲人。
兰永武这个裕固族的汉子,身上永远透着刚毅和柔美,心里始终装着草原上的一切。
20多年来,兰永武扎根肃南牧区。一万多名农牧民的增收致富,几十万只细毛羊的品种改良,一个县的畜牧业结构调整,都因为兰永武而变为现实。
1987年,兰永武从甘肃农业大学兽医系毕业,他选择回到熟悉的草原。很快他就发现满身是宝的细毛羊,带给牧民的好处却越来越少。他应用所学,开始对细毛羊品种进行改良。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兰永武的不辞辛劳下,2009年肃南县细毛羊达到61.84万只,只均产毛量3.8公斤,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728元。
2004年,为提高细羊毛的后续管理水平,提升羊毛的品质和经济效益,兰永武建立实施了全县第一个羊毛标准化生产示范点。一年后他又邀请专家和技术人员研究论证,在全县建立起了第一个集科研、推广、培训为一体的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
正是由于兰永武的不断努力,2004年以来,肃南县的羊毛价格年年提高。“兰永武”这个名字也在肃南县辽阔的草原上耳熟能详。每当说起他,牧民们脸上都会露出发自内心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