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桂珍:用爱与责任书写戈壁传奇
10 闫桂珍 女 满族 48岁 中共党员 嘉峪关市酒钢三中高级教师
“教师的责任与医生同等重要,教师手中握着学生的前途,医生手里握着患者的性命,都含糊不得。”这是闫桂珍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理解。
1985年9月15日,大学毕业的闫桂珍不顾家人的劝阻,离开辽宁省岫岩县新甸乡老家,奔向4000公里外的嘉峪关。从此,她把爱奉献给西北戈壁的教育事业。
闫桂珍常年带3个班的语文课并担任班主任。每天要上七八节课,再加上备课、辅导、批作业,每天工作超过15小时。校领导看她太累了,要她少带一个班的课,她却说:“我喜欢学生,我愿意上课。我的价值在课堂。”
2003年,闫桂珍的班上来了全校著名的“四大金刚”。闫桂珍对他们说:“过去的历史到此结束,让我们一切重新开始。”同时,她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让这4名学生都担任班干部。一年后,“四大金刚”全部考上大学。
这些年,她所教的学生有多人被清华、北大等重点大学录取,连续两届培养出甘肃省文科高考第一名;她所带班级高考语文平均分,每届都超过全省平均分15分以上。
闫桂珍多年来一直坚持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帮助困难学生。她曾把酒钢公司奖给她的突出贡献奖6万元,全部用来资助和奖励学生。她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是:“有困难找老师,千万不能因家庭困难而放弃学业。”
李平:扬起信仰与责任的旗帜
11 李平 男 汉族 46岁 中共党员 平凉市工商局崆峒分局原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呕心沥血、忘我工作、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这些词语在他的身上还原了本来的意义和分量。英年早逝的平凉市工商局崆峒分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李平,在工商战线工作27年,业绩堪称完美。
李平先后帮助企业注册商标69件,其中甘肃省著名商标6件。在他带领下,崆峒分局4次作为平凉崆峒区委确定的重点典型介绍了经验;创建区级文明单位12个,市级1个;2006年跻身省级文明单位行列。在分管经济检查工作期间,办理5622件经济违法案件,没有一起败诉案件。
突然看不见他的身影,听不到的他的声音,许多熟悉他们人都觉得失去了什么。平凉商城四通商店负责人范建刚说:“李局长是一个好人啊!就在他去世的前三天,还来到我的商店,讲解食品安全知识,叮嘱一定要注意食品安全……”城区个体私营业主大部分都熟悉他、了解他。许多人既是监管对象,又是至交好友,注册上的事找他,维权上的事找他,经营不景气时也找他商量如何走出困境……
李平故去了,但他却在人们的心里树起了一面信仰与责任的旗帜,赢得了人们的赞誉和爱戴。在4月28日举行的告别仪式上,知道这一噩耗的同事和经营户纷纷自发赶来,挥泪送了他最后一程。
李正伟:不向命运低头
12 李正伟 男 汉族 24岁 共青团员 兰州交通大学数理与软件工程学院学生
“人穷志不短,家贫志不贫。”兰州交通大学数理与软件工程学院学生李正伟用实际行动生动阐释了这句话。
因为家境贫穷,并且正视贫穷,敢于与贫穷作斗争,李正伟比同龄人都要早熟,也更早地走上了自立之路。
大一第二学期的一天,李正伟看到同学宿舍有大约两三百个塑料瓶,他想,如果收集过来,一个瓶子赚一分钱,那样一会儿就能赚两三块。想到就干,当天就在宿舍楼开始收集废瓶子,赚了两块八。自此,李正伟的收破烂生涯开始了。
此后,李正伟还先后收过垃圾、收售旧书、卖西瓜、做饮食、卖垫子、办过养殖场,并把母亲、哥嫂带到兰州发展。经过一路的艰苦打拼,使得全家的经济情况逐渐好转,为他能更好地完成学业创造了条件。
虽然自身贫寒,但李正伟却有一颗乐于助人的善心。“5·12”汶川大地震,他自捐100元并发起了“为灾区献爱心,捐饮料瓶”活动,共收集到饮料瓶近4万个,卖了4000余元,全部以“三颗心”——用我的爱心和你的爱心去抚慰另一颗受伤的心——的名义通过中华红十字会捐给灾区同胞们。“因为贫穷,让我提前步入了社会,使我深深感受到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将自己的贫穷表现出来,不愿用自己的双手与贫穷作斗争。”李正伟说。
李鹏举:从军官到“猪倌”
13 李鹏举 男 汉族 45岁 中共党员 庆阳市新绿园种猪场场长
他曾是一位炮兵营长,从带队领兵的军官到办起养猪场的“老板”,李鹏举的人生充满传奇。
1984年,李鹏举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南京炮兵学院,成为庆阳肖金中学建校以来第一个考入军校的学生。毕业后被分配到驻辽宁海城的炮兵某部,从事军事指挥。整整20年军营生活中,李鹏举先后荣立三等功8次。
从部队转业时,李鹏举毅然选择了自主择业。他的选择遭到了父母兄妹的强烈反对。但他还是选择了养猪。
2004年底,李鹏举的新绿园种猪场正式引猪入栏。现在已成为省级“万头无公害生猪生产基地”。
李鹏举不仅把心思用在自己的养猪场上,还想方设法帮助养殖户。
对于前来购买猪崽的农民,李鹏举教他们如何科学喂养,事后定期打电话免费指导。每一只售出的种猪,场里都有统一编号记录在案,便于技术员准确掌握情况,及时、准确地给予指导。
为了推广养殖科技成果,2008年下半年,李鹏举新建可容纳150人参加培训的教室,已培训扶创对象和农户1500人次,有效地帮助扶创对象和中小养殖农户规避风险。
2009年,他组织成立了“庆阳市绿园金猪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扶贫模式,使复转军人创办的企业与农户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
张开林:乡亲们身边的好医生
14 张开林 男 汉族 56岁 中共党员 武威市凉州区丰乐镇昌隆村医生
在乡村医生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他一干就是35年。
2004年初冬季节的一天凌晨,张开林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来人讲徐玉德病又犯了。张开林穿起衣服,火速赶到。老人气息微弱,非常危险。村卫生室急救设备有限,张开林顾不了许多,立即进行人工呼吸。等老人缓过来后,第一句话就是:“张大夫,我终于把你盼来了!”“我终于把你盼来了”,对于一位医生而言,这是患者给予的最高褒奖。
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间,他走进村小学及村民家中,免费提供甲流防治药物1500多份。他常说“做医生,尤其是做一名好医生就应该多为病人着想,为村民防病治病是我的职责”。
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张开林还几十年如一日照顾本村的孤寡老人,先后为7名五保户提供生活费、免除医药费共计3万多元,累计为贫困患者免除医药费4万多元。还积极为敬老院、学校捐款共计3万多元。
2009年他被评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并于2010年1月5日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了全国医药卫生系统表彰大会,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的亲切接见。
杨曙光:灾难中的藏族铁汉
15 杨曙光 男 藏族 40岁 中共党员 甘南州舟曲县博峪乡武装部部长
杨曙光特别怕天黑。天一黑下来,他就想起妻子和一双儿女。因为在舟曲泥石流灾害中,他亲爱的妻子和一双可爱的儿女不幸遇难。3位至亲老人瘫病在床,但他带领民兵搜寻排查200多户,救出被困群众30余人。
总有一种悲痛,可以化作不屈的力量;总有一种亏欠,可以用大爱来补偿!灾难降临,家破人亡,作为一名在部队成长起来的藏族干部,杨曙光做出了感人至深的抉择。
8月8日凌晨,杨曙光接到命令,火速赶往县城救灾。急行军7个多小时后,他带人赶到距离县城17公里的两河口。因山体滑坡,道路有4处被泥石流堵塞。他果断下令,“就是爬也要爬过去!”他脱掉鞋子,挽起裤腿,站到队伍最前头。上午9时,他们终于进入城区。
眼前的情景让杨曙光心如刀绞:自己的家不见了!杨曙光狠狠地掐自己的胳膊,努力镇定下来。“他们也许是逃出去了。”他幻想着妻儿应该是逃生后无法联系。“快,赶紧救人!”来不及多想,杨曙光带领民兵迅速展开搜救。在倒塌和倾斜的楼房里,逐层逐户搜救转移被困群众。
这位藏族铁汉连续奋战了多个昼夜,双脚磨出了一个个血泡,双手因磕碰而伤痕累累。擦肩而过的人们并不知道,这位憔悴汉子的内心正遭受着巨大的煎熬。
赵志贤:生命停在未尽时
16 赵志贤 男 藏族 36岁 中共党员 中国电信甘南州舟曲分公司原综合部主任兼维护工作站站长
如果不是因为8月8日的那场泥石流,他的人生可能和所有的人一样,上班下班,柴米油盐。但是那场灾难,将他的生命定格在那个晚上,也将他英雄的形象树成一座雕塑。
他叫赵志贤,藏族名字叫帕巴(藏语意为贤者),生前是中国电信甘南州舟曲县分公司维护站站长。
当泥石流冲入中国电信舟曲县机房前,甘南州分公司网管当即向舟曲维护站派单,并要求马上去查勘。当晚机房值班员正是赵志贤,这一去,他便再也没能回来。
事后,根据那个晚上见过赵志贤的人的回忆,拼凑出了他最后的时刻。
赵志贤去查勘保障基站时,泥石流已经倾泻而下。离电信局最近的农行家属楼上,34位银行职工和家属被困,他们打算用三条床单,从三楼窗户爬下去。但是从三楼到地面有超过10米的高度,十分困难。
他们看见急急忙忙奔过来的赵志贤,大声呼救。赵志贤二话不说,在下面一边指挥,一边帮忙接人,将他们一一救了下来。
这时,惊魂初定的人们却发现赵志贤拽住床单就要顺着他们刚刚逃生的通道爬上去。韩文兰和梁明强一把拉住赵志贤,“这个时候了,你还去啥!”
赵志贤说:“我得去救人。”“机房没有了,里面还有人……”说罢,赵志贤就爬上冲上了农行楼顶。这是韩文兰最后一次见到赵志贤。
由于天黑路滑,赵志贤在从农行办公楼楼顶平台向对面家属楼楼顶平台攀爬时,从四楼摔下,不幸罹难。
洪小流:群众安危高于一切
17 洪小流 男 汉族 42岁 中共党员 甘南州舟曲县城乡建设局局长
当无情的泥石流袭来的时候,洪小流无助地看着母亲被泥沙吞噬,而他的身边满是哭喊与呼救,他做出了艰难的选择——把群众的安危放在第一位。
8月8日凌晨,就在洪小流爬上邻居屋顶时,他眼睁睁看见母亲居住的房屋被泥石流无情吞噬。他不顾一切冲到淹埋母亲的残墙断壁下,双手奋力刨着眼前的泥土,双手渗出了鲜血,鲜血和着泥浆包裹了他的手指,多么希望能够救出自己的母亲。
看到眼前的这一切,他悲痛万分,他无助地放弃了,毅然从这里离开,稍做镇定后,拿起手机在第一时间向县上主管领导汇报了自己所看到的灾情。
此时,他身边尽是等待救援的人们,他擦干眼泪,一口气营救出20余名被困群众。
从8月8日开始,他强忍着丧母之痛,始终坚持深入一线,组织开展城区基础设施抢修恢复工作,从供水管线的铺设到垃圾的清运,再到临时安置点的搭建,随处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8月11日晚,在母亲的遗体下葬前,他才赶到灵前送了母亲最后一程。他默默地说了一句“娘,孩儿对不起您”,之后他擦去泪水,又回到了灯火通明的统办楼……“我在基层乡镇工作了20个年头,在这危难时刻,受灾群众更需要我,他们都是我的亲人”。洪小流说。
胡佐周:“父爱”无言
18 胡佐周 男 汉族 59岁 平凉市泾川县窑店镇东坡村村民
从捡起那个可怜的小女孩起,这位憨厚朴实的农民就从没有打算过放弃,他用行动诠释着父爱的伟大与真情的力量。
1986年5月的一个傍晚,胡佐周在回家的路上意外捡到一个女婴,取名娟娟。
但是在3个月之后,也就是娟娟过了百天不久,发生的一件事让这个家庭失去了往日的欢笑。经过医院检查,孩子身患“兰巩膜型脆骨病”,得这种病的人的骨头就像玻璃一样易碎,不能像正常人一样行走,而且这种病十分罕见,没有完全治愈的可能。
娟娟的检查结果对老胡一家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是老胡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娟娟的爱也没有丝毫减少。为了避免娟娟摔倒,他特意做了一个小木凳让娟娟扶着走。听说喝牛奶补钙,为了让娟娟喝上牛奶,他每天都早早起床,跑到10公里外相邻的陕西省长武县洪家乡取奶,不管刮风下雨,从来没有间断过。
胡佐周24年如一日,精心照顾胡娟娟的生活起居,并先后借贷款20多万元为娟娟四处求医治病。
为了圆胡娟娟的上学梦,从1995年开始,老胡抱着“玻璃女孩”开始求学,先后在窑店中学、泾川一中读书。
2009年7月,身高仅有90多厘米,体重不到30公斤的胡娟娟,在父爱的沐浴下,凭借惊人的毅力,以437.5分顺利考入了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