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热议文化大省
整整一天,没有人迟到,也没有人早退。掌声不时响起,争论也不时发生。15份发言,个个经过深思熟虑,角度不同,观点不同,但中心词只有一个:文化大省。
国务院办公厅于近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确定甘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而建设“文化大省”则是与这一定位相匹配的明确目标。省委宣传部7月2日举行的“甘肃建设文化大省研讨会”,邀请到了省内外多位专家学者,他们或从文化遗产、或从文化旅游、或从文化产业的角度,为如何建设文化大省出谋划策。
在甘肃有过工作经历的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孙若风专程来到兰州,他说:“应倡导建设大兰州文化圈,继而通过中心带动作用,走文化上的共同发展之路。”在他看来,“未来的文化大省应是一个彼此呼应、血脉相通的有机体,而不是支离破碎、互不相干的一盘散沙。”
国家博物馆副馆长董琦在发言中说,文化遗产事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之一,甘肃应像打造敦煌莫高窟这个国际知名的文化遗产品牌那样,再打造一批文化遗产品牌。
说到敦煌莫高窟,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最有发言权,但这位放下手中众多事务、乘火车从敦煌连夜赶来的老人今天要说的不止是敦煌,她说:“甘肃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其潜力还远远没有得到有效开发,优势还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但要实现文化资源大省到文化大省的转变,不能急躁冒进,而要沉着冷静,放眼长远,科学规划、循序渐进……”
省社会科学院院长范鹏撇开准备好的讲稿,侃侃而谈:“建设文化大省首先要成为‘文化热省’……”
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所长郝树声在查阅大量资料后,列出了一系列数字进行对比,令人如此清晰地看到了甘肃建设文化大省的优势与劣势。
省文联副主席苏孝林谈如何抓创作、抓精品、抓演出;读者出版传媒股份公司总经理彭长城谈“读者文化产业园”;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王三北谈“以旅游为抓手”……
每个人都从自己最熟知的角度为甘肃建设文化大省提出最真诚的建议。这份真诚在场内传递,继而传递到场外,如一砖一瓦,终将建设甘肃“文化大省”的一砖一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