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山于民 还林于民
甘肃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综述
(上)
泾川县高平镇袁家城村有座惠家沟,惠家沟里树挨着树,但往年村里人碰上用柴了,才会想起来这里,看能不能“拾掇”些树上的枝条。
今年不一样。都到冬天了,惠家沟里的树还一直被村里人惦记着。这不,沟里路上的雪才晒得没了影儿,村民何旗就专门跑到自家的6亩林地里,剪个枝枝杈杈,把树修理修理。“这林子现在是自己的了,自个儿不操心,还有谁?”
“山还是那座山,可那是我的山;林不再没人管,我是永久的护林员。”正是放在何旗和其他村民家里的那本绿色的林权证,才让他们开始如此这般关心惠家沟里的树林。在陇原,林权证又岂止改变的是一座惠家沟,如今,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让陇原千山万壑中的山林开始奔涌激情与活力!
去年以来,我省在合水、泾川、清水、永靖、宕昌、安定、临泽等具有一定代表性的7个县区先行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截至10月底,全省7个试点县区完成勘界确权595.07万亩,占应改面积606.35万亩的98.1%,其中家庭承包经营558.33万亩,占确权面积的93.8%。今年底,7个试点县区将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
有了试点县的成功经验,省委、省政府决定,从今年10月份起,我省全面启动集体林改工作,利用两年时间基本完成产权明晰、承包到户的主体改革任务。
11月中旬,国家林业局特意将北方地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场会放在了泾川县,参观学习我省林改的经验,以带动北方省区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步伐。会上,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说,甘肃省的林改工作,为北方省区特别是西部以公益林为主的省区林改,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为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
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山更绿,林更兴,民更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继家庭承包责任制后,我省农村的又一次伟大改革,是农村经营制度的又一次大创新,是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
林改到底能不能改——宣传政策消除干群疑虑
我省自然条件差,是全国少林省份之一,被认为是林改的“老大难”地区。
难就难在林木生长量低,树砍起来快,长得慢,这就意味着生态效益突出,经济上见效慢,更重要的是,公益林比重还高。全省林地面积1.47亿亩,其中集体林地5996.4万亩,占41%。而集体林地中,公益林地5473.23亩,占91%。“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开展林改?要不要开展林改?林改能推得开吗?在许多人心中打着一个问号。”省林业厅厅长高清和说。
泾川县,一川四塬五分山,水土流失严重。多年以来,泾川人将生命刻进了树木的绿叶和年轮,这里也以长期植树造林、绿化山川闻名全国。泾川县高平镇胡家峪村村主任张嘉宾的话,说出了基层干部的心声:“泾川哪一片不是人工林?我爸手里就带领着全村人栽树,到我这手里也领着全村人栽树。好不容易把这沟里洼里的树都栽活了,一片一片管护大了,现在说分就分了,群众把树砍了咋办,咱不成了历史的罪人了?”
林业部门也犯起了嘀咕。合水县林业局局长唐永祥还记得,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林业“三定”(划定自留山、确定责任山、稳定山林权)那会儿,他的老家县板桥乡刘家庄村村民晚上都在偷着乱砍滥伐树木。随后,这一改革便被紧急“叫停”了。当时,他担心的是,这次又搞林改,如何不会旧戏重演?
一些县乡干部心里也产生了畏难情绪,“集体林地大多是公益林,山情、林情复杂难分。万一分不公平,引发矛盾纠纷,出现不稳定因素咋办?”
还有一些村组干部舍不得,“林地一分,村里集体收入来源就减少了,公益事业不是更难办了?”(转2版)
对于农民群众来说,泾川县高平镇袁家城村村民何旗的想法颇具代表性。这几年,袁家城村家家都种苹果。仅何旗家4亩多地的果树,每年都卖三四万元。“这林地分给我们当然是好事,但这树大多是刺槐这样的生态林,不让砍,怎么来钱?再说,村里年轻人大多都打工去了,我们果树平常都整不清楚,还要那干啥,又没啥效益。”
针对这些疑虑,7个试点县通过媒体宣传、会议动员、算账对比、典型引导等形式,细算国家生态公益林改革的政策账,细算林地合理开发利用的潜力账,宣传政策、释疑解惑,使广大群众在利益权衡中充分认识到,现在林改就是家庭承包经营由“田里”向“山上”的延伸,集体山林从“我们的”变成“我的”,农民不光拥有一块“70年不变”的林地产权,更会拥有这块土地“70年不变”的经营权和收益权,分到手的将是能够惠及子孙的金山银山!
政策越讲越清楚,道理越辩越明白。群众对政策了解了,对林改好处知晓了,他们主动参与搞林改的激情被激发出来了。
林改究竟靠谁来改——群众的林改群众做主
明晰产权,勘界发证,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一时间,林改成了我省各试点地区上下最大的事情。
但与当年分田到户相比,林改的“分山”要复杂得多。分田只牵扯地,分山既要分林地,还要分林木;分山后,不仅考虑林木的经济效益,还要兼顾生态效益。
在合水,在泾川,在我省的林改试点县,面对山大沟深、坡陡地碎的林地,以及林多林少、树大树小层次不齐的林木,到底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把林地公平合理地分下去?好多人都觉得这事情连神仙都没法办,一时间感到无从下手。
虽然情况复杂,但我省各试点地区总体“分”得妥当、平稳,既坚持了“以分为主,按户承包,人人有份”,又结合社情林情,因地制宜,一乡一策,一村一策,不搞“一刀切”。
这里面的关键就是他们在坚持各级组织主导作用的同时,始终将群众作为林改的主体,充分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分林的办法让群众想,改革的路子让群众找,把让群众参与、让群众做主、让群众满意贯穿于林改的全过程。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一旦被充分发挥出来,那还何难之有?
让我们看看群众在林改中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吧!
泾川县袁家城村东庄组村民小组讨论林改实施方案的会议已经开了6次了。“白天村里人都忙着侍弄果树,晚上一到6点多,家家户户都来开会,个个争着发言,很多家庭男女老少全出动,我这个30多平方米的上房,挤得满满的。”村民小组组长何立仁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还津津有味:“我干了几十年村干部,从没见过群众开会这么积极!”沟沟洼洼的林地,咋分?村民小组共44户人家,各执一词,会一开就是四五个小时,6次会议还没结果。
这不,第七次讨论会又开上了。争相发言,激烈争论,投票表决,最后终于统一了意见:即以每户人口数,和各家在二轮承包地中的亩产量,按四六成比例,以现金进行折价,平衡兑现。然后又考虑林木长势、大小等资源逐块估价。最终按照每户选择的林地价格和全家应得款额进行差额找补,分好林的多出钱,林份差的多拿钱,是为“现金找补”,分林到户。
除了这种办法外,大多数试点地方的群众还采用因地划分、因树作价、优劣搭配、数量平衡、随机抓阄这一普遍认可的均山均林办法。当然办法不仅仅是这两种,有些村甚至“一村多策”。但不管是哪一种办法,都是由群众说了算。各村推选出德高望重、办事公道的村民,组成林改理事会,代表群众评估分配、勘界确权,重要事项必须由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同意,还根据流程,实行四榜公示。
泾川县芮丰乡三十梁村东庄组的林地在阴、阳两面山坡上,十多次会议后,村组定了“按人分山、按号抓阄、落实到户”的办法,沿垂直等高线把两面山坡上的林子分成若干块,分别搭配编号,林子分得很顺利。村民韩孝明说:“办法是我们定的,阄是我们抓的,还能有啥意见。”
对于林改,一山一树皆大事。只有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的意愿,保障广大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才能真正得到群众的赞同。
在林改过程中,合水县发生过一起因“一分地”推翻林改理事会决议的事儿。
今年年初,合水县吉岘乡黄家寨村黄家咀村民小组的林改方案,经村民小组会议表决同意后,准备实施了。然而,在勘界确权时发现,分配到户后还留有一分林地无法平均。村民选出的理事会认为地实在太小,没必要再开一次村民会,便“自我做主”将这一分林地划给了一名理事会成员。
谁知张榜公示后,村民们坚决不答应。他们联合起来,要求推倒林改方案重新分配。村里人说,理事会怎么能没有经过我们同意就擅自划拨集体财产,那咋行?随后,黄家咀村又召开了第二次村民会议,最终由村民投票,将这一分地分给了村里的五保户黄栓平。
对林地权属和合同纠纷问题,各试点地区也根据不同性质的林权纠纷,村组干部与群众一起想办法,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使多数林权纠纷得到了解决。做到村的问题不出乡,乡的问题不出县。一年多来,共排查调处林权纠纷1903起,在让干群关系得到改善的同时,也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正因为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发扬民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我省各试点地区的林改工作才能得到群众拥护,没留后患,“不翻烧饼”,实现了平稳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