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兰白都市经济圈” 加快推进白银资源型城市转型
中共白银市委书记、白银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袁占亭
省委、省政府深入分析我省发展的优势和潜力,实事求是、科学决策,提出了“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这是省委、省政府不断深化省情认识,推动科学发展和实现科学发展的行动纲领;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及早部署明年工作,精心谋划“十二五”和今后发展的指导方针;也是把握发展规律、探索发展路径,积极应对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变化,推进经济社会区域化发展的重大举措。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并将白银纳入“中心带动”战略的“中心”地位,是对白银近年来转型发展的充分肯定,对白银在甘肃所处重要地位的充分肯定,也是对白银今后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这一战略的实施,将成为白银加快转型发展的又一重大历史机遇,更为转型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一、积极对接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区域发展战略,不断拓宽白银的转型发展思路根据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以“中心带动”为重点的区域发展战略,为了使白银的转型发展思路与建设“兰白都市经济圈”相衔接,我们初步提出了“融入中心,优化布局,区域联动,科学转型”的发展战略和基本形成“三个新格局”、努力实现“四个较大提升”的奋斗目标。
融入中心:就是加快融入“兰白都市经济圈”。陆浩书记讲,“支持兰州率先发展,建设兰州—白银都市经济圈,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这里的中心,应该理解为“兰州、白银”,是一个动态概念。对此,我们还必须有三个方面的清醒认识:一是,白银目前的发展现状、发展水平、发展层次还不足以起到中心带动作用。目前,兰州、白银在空间上是隔离的,相互之间紧密的经济联系和支持还比较少。对白银而言,距离兰州很近,融入中心尚远。二是,建设“兰白都市经济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白银要真正发挥中心带动作用,还需要较长的过程。三是,区域经济是发展大势,白银已处于发展战略的中心,在加快发展的战略选择上,首先要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去融入中心。
优化布局:就是要优化“兰白都市经济圈”内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事业和产业结构布局。在基础设施布局上,要以交通建设为重点,对兰州、白银的公路、铁路、航空和黄河水运通盘考虑、总体规划、同步实施。特别要加强通县、通乡公路建设,逐步实现通县公路高速化,通乡公路快速化。在公共服务布局上,要以城市交通、通信和供电、供热等为重点,优化兰州、白银的资源配置,按照同城化目标设计和实施,当务之急是:尽快兴建城际轨道交通,以此带动白银的融入和两市的融合。在社会事业布局上,要以科技、教育、卫生和人居环境建设为重点,发挥共有的优势,按照同城化的理念,强化科技功能、教育功能、卫生功能和人居环境功能,进而提升“都市圈”的软实力。在产业结构布局上,重中之重的是要通过政策引导、要素组合,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产业选择和产业重点。一是要强化产业分工。陆浩书记讲,“把兰州建设成为西北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就是兰州、白银产业分工的基本指向。二是要明确产业重点。白银应该成为“兰白都市经济圈”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型加工制造业基地,要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制造等新兴产业,大力提升产业规模和产业层次。三是要坚持错位发展。正视产业基础和优劣差异,有所为有所不为,放大优势、弱化劣势,在产业与产业之间错位、同一产业内部错位,避免形成同质化竞争和新的产能过剩。
区域联动:就是“兰白都市经济圈”内的整体互动,是对区域内生产关系的重新调整,是发展方式的重新选择,核心在于打破行政壁垒、突破行业界限。一是通道联动。强化高速公路经济带和黄河经济带“通道经济”功能,通过优势区域的形态开发和功能开发,进一步整合区域内资源和生产要素,实现产业聚集。二是县区联动。强化三县两区的功能定位,白银、平川两区要在城市转型上下功夫,会宁、靖远、景泰三县要在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上下功夫,形成“两带”带“两翼”,“两区”带“三县”,“两区”先行,“三县”并进,整体推动全市发展的新格局。三是地企联动。强化地方与区域内的中央、省属企业、事业及有关单位的联系,形成产业与产业、企业与企业、规划与实施、发展与服务等多方面的配套协作关系。四是兰白联动。强化兰州、白银两市的联系,建立会商机制,形成领导层面、部门层面、企业层面、行业层面、产业层面和民间层面的多级次、全方位互动交流的局面。
科学转型:就是以“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推动白银的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全面转型。一是通过融入中心,扩大转型影响,加快转型进程。二是通过优化布局,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强化转型的产业支撑。三是通过区域联动,增强转型的带动能力,形成整体推动的格局。总体上讲,体现转型的全面性、科学性、系统性、超前性,弘扬科学精神,遵循科学规律,理性推动转型,坚持走又好又快的转型发展路径,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把白银建设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城市、资源枯竭转型的示范城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城市。
通过实施这一发展战略,到“十二五”末,在全面完成资源型城市转型“631324”阶段性目标的基础上,基本形成“三个新格局”:兰白城市发展相互融合的新格局,兰白产业发展合理布局的新格局,兰白生态建设整体推进的新格局;努力实现“四个较大提升”:转型的产业支撑有较大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较大提升,城镇化发展整体层次有较大提升,城乡群众的生活质量有较大提升。
我们之所以提出这样一个发展战略和奋斗目标,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白银在甘肃所处的重要地位。一是区域中心城市。白银毗邻兰州,区位交通条件优越,生产要素相对集中,产业体系比较完善,辐射带动能力突出,具备与兰州一体化发展的条件。二是重要工业基地。白银是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是甘肃重要的复合型能源和新型化工基地,在兰州工业发展空间日益缩小的情况下,白银的工业地位愈加凸显,具备与兰州进行产业分工,建设新型加工制造业基地的有利条件。三是中部生态屏障”。白银处于腾格里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区域内景电、靖会、兴电等大中型灌区与引大、引洮灌区连在一起,在甘肃中部形成生态绿洲,成为阻隔腾格里沙漠向南推进、保护黄土高原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在改善生态、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白银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扎实推进。经过近年的实践和探索,全市上下牢固树立了“以人为本、科学转型”的理念,坚持以经济转型为根本,带动社会、生态、文化全面转型,紧紧围绕转型的“631324”阶段性目标,建立推进转型的“六大保障体系”,通过卓有成效地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创新了发展思路,扩大了对外影响,提振了干部群众信心,激发了城市发展活力,落实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为白银的新一轮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融入“兰白都市经济圈”创造了条件。
第三,白银加快转型发展的机遇逐步增多。我们迎来了机遇叠加的“发展黄金期”,面临着“五大政策机遇”和“三大工作机遇”。五大政策机遇就是:国务院(2007)38号文件、省政府(2008)69号文件、国发(2009)33号文件、国办发(2009)55号文件和国家扩大内需政策,都有针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政策,针对性和操作性都很强。三大工作机遇就是:白银进入国家资源枯竭转型城市、省上提出建设“兰白都市经济圈”、三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对我市棚户区改造困难和问题的重要批示。特别让全市人民振奋的是,白银市棚户区改造问题,最近得到了温家宝总理、习近平副主席和李克强副总理等三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批示,使我们最难解决的棚户区改造问题进入了快车道,这是对白银转型发展的最大支持,也是对广大党员干部和全市人民的极大关怀!
二、深入分析兰白融合的现实条件,深刻认识“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意义
兰州作为甘肃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白银作为全国重要的有色工业城市和首批资源枯竭转型城市,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形成了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优势相补、经济相联的一些重要特征。加快“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建设“兰白都市经济圈”,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是唯物辩证法在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运用,深刻揭示了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途径。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国家的重要战略,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建设“兰白都市经济圈”,顺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突破白银和兰州两市的行政区划界限,充分发挥各自区域的特色优势,实现区域内优势互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第二、建设“兰白都市经济圈”,是区域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求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实现区域间的合理分工和相互协作,形成区域经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加速各种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充分聚集,加快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核心在于优化区域内的要素组合、资源配置和生产力布局,形成新的产业聚集,推动经济社会的区域化发展。
第三、建设“兰白都市经济圈”,是加快甘肃发展战略需要。省委、省政府着眼于全省的整体发展,加快“兰白都市经济圈”的建设,提升“中心”的带动能力,主要是发挥兰州的“龙头”作用,形成辐射带动效应。这一发展战略的实施,将会强化兰州的带动能力,推动白银的新一轮发展,直接效应不会局限于白银和兰州两座城市,对全省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更加有效地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第四、建设“兰白都市经济圈”,是白银转型发展新的动力。在城市经济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主要动力的新形势下,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不仅是集聚区域经济发展合力,做大城市经济规模,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区域中心城市的需要,也是区域中心城市与大城市融合的必然途径。从客观上讲,建设“兰白都市经济圈”,必然在兰白区域经济的融合中形成新的推动力,有利于加快白银的转型发展;从主观上讲,建设“兰白都市经济圈”,成为培育经济增长极、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转型发展能力新的“发动机”和“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