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戏剧史上,2009年,值得记载一笔。
这一年,甘肃戏剧全面开花,舞剧、京剧、陇剧、秦剧,各剧种各院团像商量好了似的,齐刷刷地为甘肃捧回了一个个国家大奖:“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60年来首次评选的“优秀保留剧目大奖”。
甘肃戏剧的这一个丰收年,再一次印证了“陕西的小说、甘肃的戏剧、新疆的歌舞”之说,再一次有力地推动着甘肃向“戏剧大省”的目标迈进。
果实
9月底,中宣部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评选揭晓。由省委宣传部报送参评的三部作品——京剧《丝路花雨》、秦剧《百合花开》、改编自同名话剧的电视连续剧《老柿子树》榜上有名。“五个一工程”奖是中宣部组织实施的全国综合性文艺最高奖项。与往届相比,本届所设奖项数量大幅度减少。如第十届设有奖项267个,而第十一届只设立了164个奖项,其中戏剧30项,竞争极为激烈。京剧《丝路花雨》、秦剧《百合花开》能够获得30个席位中的两个,实属不易。据了解,这是我省戏剧获“五个一工程”奖最多的一次,也是本届评选中,获奖戏剧最多的省份之一。
10月中旬,捷报再次传来。在文化部组织开展的首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评选活动中,由甘肃省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舞剧《丝路花雨》和兰州大剧院创作演出的舞剧《大梦敦煌》入选,独揽了18台入选剧目中仅有的两个舞剧席位,获奖数量位居全国第二。
18部获得“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的戏剧作品,从首演至今一直活跃在舞台上,至今已成为不老的经典,它们是中国戏剧的精髓所在。创作于1979年的《丝路花雨》获此殊荣,完全在意料之中。创立了一个全新舞蹈语汇——敦煌舞派的《丝路花雨》自1979年首演至今,已演出1600多场,被誉为中国舞剧的里程碑。诞生于2000年的《大梦敦煌》获此殊荣,也完全在情理之中,这部创立之初就将目光瞄向海外市场的舞剧,书写了中国戏剧闯国际市场的奇迹,已被列入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目录。
金秋10月,一同传来的还有陇剧《官鹅情歌》入选2007——2008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喜讯。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是经国务院批准,文化部、财政部于2002年开始实施的重点文化建设工程,入选作品代表了中国舞台艺术发展的最高水平。
继舞剧《大梦敦煌》之后为甘肃赢得这一荣誉的《官鹅情歌》,讲述的是一个以爱化仇、团结和谐的感人故事,这是一部集本土剧种、本土作家、本土题材、本土演员为一身的地道甘肃戏剧。国内专家学者曾称赞该剧选材好、主题好、剧情好,称得上是中国西部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喜庆日子里,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话剧《老柿子树》、秦剧《大河情》被中宣部、文化部选调晋京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演出,这是我省历史上晋京参加国家重大文化活动剧目最多的一次。四部戏三个剧种,叫响的是同一个名片——甘肃戏剧。
土壤
丰年丰产绝非侥幸。
辉煌的甘肃戏剧创作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去年,《丝路花雨》创新修排之际,省委书记陆浩亲自主持召开座谈会,对新创排的《丝路花雨》进行具体指导;省长徐守盛特批400万元经费用于《丝路花雨》的修改排练。这种重视力度在全国是少有的。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励小捷多次亲临排演现场观摩指导,提出修改意见……各级宣传文化部门认真制定戏剧创作规划,积极组织实施重点剧目创作生产资助和演出补贴,运用选题招标、项目管理等办法,对反映我省重大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的重点剧目,进行重点扶持。省财政厅、省文化厅从2004年开始实行演出补贴的扶持政策,使我省戏剧创作走上了有序有效发展的轨道。
甘肃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创作的传统优势是推出精品力作的坚实基础。甘肃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以敦煌文化、伏羲文化、黄河文化、民族民俗文化、革命文化为代表的特色文化和波澜壮阔的现代化建设为戏剧创作题材提供了不竭的源泉。
甘肃人喜爱戏剧,在地域广阔的陇原大地上,相继出现了秦腔、陇剧、陇南高山戏、文县采茶戏、西礼影子腔、甘州高腔戏、曲子戏等20多个不同的剧种,这些风格迥异的戏剧形式为百姓生活增添了许多亮色。
甘肃出戏,于是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实。新中国成立初期,话剧《在康布尔草原上》、歌剧《向阳川》、陇剧《枫洛池》等在全国的广泛传唱,标志着我省戏剧创作生产的第一次高峰。改革开放以来,以舞剧《丝路花雨》、话剧《西安事变》、京剧《南天柱》、舞剧《大梦敦煌》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剧目风靡海内外,堪称我省戏剧创作生产的第二次高峰。据初步统计,从1953年至2009年10月,甘肃戏剧工作者共获得国家级戏剧大奖230多个,获奖演员及民间艺人有116人。
这些优秀剧目的出现和获得的荣誉,让我们悟出一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在继承传统中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这一启示也许可以回答“经济相对落后的甘肃为什么会出那么多戏剧精品”的疑问。
经过多年的积淀,戏剧已成为我省一个传统优势文艺项目,这一传统正是今年我省戏剧获得大丰收的根基和土壤。
目标
甘肃戏剧的持续繁荣使我省建设“戏剧大省”成为可能,省文化厅厅长邵明说道:“也许我们现在还称不上是戏剧大省,但我们正以坚实的步伐向戏剧大省的目标迈进。经历过两次创作高峰的甘肃戏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下一步怎么抓?抓什么?正是我们要思考的重点。”
如何乘势而上,进一步加快我省戏剧大省建设?最近,我省将打出一套促进甘肃戏剧发展的组合拳:对获奖剧目的宣传表彰活动即将举行,《关于建设甘肃戏剧大省的意见》正在制定,“甘肃戏剧大省建设论坛”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初冬季节,全国著名戏剧专家康式昭、齐致翔、黄维钧、姜志涛、贺燕云等人冒着寒意来到兰州,他们将在“甘肃戏剧大省建设论坛”上,为我省如何建设戏剧大省提出独到见解。
多年来为甘肃戏剧建设立下汗马功劳的省内艺术工作者,也将在论坛上提出自己酝酿已久的想法。他们说,2009年,甘肃戏剧创作与演出所获得的优异成绩,不仅为我省争得了荣誉,而且对推动我省建设戏剧大省具有承前启后的重大意义。建设戏剧大省,对我们而言,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