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工业60年来从弱到强发展迅速 目前已形成六大产业优势
60年弹指一挥间,甘肃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工业结构比较合理、门类比较齐全,拥有比较雄厚物质技术基础的工业基地,也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工业强省的发展新路子。
难忘尘封记忆
手工业作坊唱“主角”
翻开尘封的记忆,会看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甘肃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绝大多数为手工业作坊生产。1949年,全省共有工业企业1106个;工业总产值1.31亿元,其中轻工业总产值1.02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78%,重工业总产值0.29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22%;从业职工7100人;主要工业产品仅有10余种,年产量为:呢绒6.95万米、火柴4.01万件、饮料酒1100吨、原煤16.79万吨、原油6.92万吨、原油加工量7.04万吨、木材1300立方米、水泥100吨等。
那时,全省仅有兰州、天水、玉门油矿、山丹等4座电厂,总装机2662千瓦,全部从业人员337人。虽然全省拥有机械企业58个、职工1351人,但年产值仅116.7万元,全年只能生产简易的金属切削机床2台,手板回旋榨油机、手摇离心制糖机10台,简易的汽车配件4000件。
工业焕发生机
历程:三个阶段实现跨越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甘肃工业经济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嵌入式布局、计划式的均衡、以市场为标志的转轨型调整等三个阶段。”我省著名经济学家魏立桥分析道。
他说,嵌入式布局,是以156项国家重点项目中的16项工程在甘肃布局为标志。包括兰炼、兰化、兰石、西固热电厂等重要企业,总投资21.76亿元。这些重点项目的建成,使甘肃初步形成了以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等产业为主的重化工业体系。
计划式的均衡,是以三线建设为标志,国家从东部老工业基地向甘肃成建制地迁入了一批机械、电子和国防军工企业142户,投资近7亿元。经过“三线”建设,全省初步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基础,以石油化工、机械、电子、建筑建材为骨干,以兰州、白银、天水等大中城市为基地的工业结构和布局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以市场为标志的转轨型调整。经过产业调整,形成了目前的大格局,建成了兰州、白银、金昌、嘉峪关、天水等工业基地。
如今:六大基地渐次形成
经过60年的发展,甘肃省工业发展目前形成能源、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业、轻纺工业、国防科技工业、循环经济等六大类,并具有各自的产业优势。有以兰州为中心的石油化工、机械电子、有色工业基地;以白银为中心的铜、铝、铅、锌有色工业基地;以金昌为中心的镍及铂族金属工业基地;以嘉峪关为中心的钢铁基地;以天水为中心的机械电子工业基地;以陇南为中心的有色金属工业原料基地。甘肃已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工业核心区和能源、原材料基地。
数据:印证甘肃工业巨变
我们通过以下这些数字,就可以感受到陇原发展的速度。
全省工业总产值:1949年为1.31亿元,2008年为1221.66亿元。
原煤产量:1949年为16.79万吨,2008年为3976.99万吨。
电力工业:1949年装机容量0.22万千瓦,2008年为1328万千瓦;发电量从550万千瓦时增加到690.22亿千瓦时。
石化工业:1949年仅有一家玉门油矿,现在有石化勘探与加工等25个企业,生产品种1500种。
冶金工业:现已建成西北最大的钢铁企业——酒钢集团,粗钢、钢材产量双双突破600万吨。
有色工业:从无到有,目前年产镍11.5万吨、铜36万吨、铝95.78万吨,分居全国第一、四、五位。
建材工业:1949年年产水泥100吨,2008年为1560.32万吨。
机械工业:1949年拥有机械企业58个、年产值116.7万元,2008年拥有规模以上机械企业近300家、年产值76.48亿元。
轻纺工业:现在仅毛纺、棉纺上亿元企业就有25户。
医药工业:至2007年,已有50多家企业,总产值28.26亿元。
国防科技工业:从无到有,现在已拥有国际一流的航天、航空生产企业32家;
新能源工业:至2008年底,全省太阳能热水器利用面积达60万平方米,有风能、光伏发电站50座。
展望:大规划制胜未来
“结合省情特点和产业特征,未来全省工业发展的重点应放在石油化工及天然气利用、有色冶金深加工、农副土特产品深加工、医药加工、新兴能源、高新技术等方面。”省工信委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今后要以石油天然气的综合开发、利用为重点,力争把兰州建设成为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高新石油化工基地;要重点开发建设镍铝合金、镍氢储氢材料、氯化烯土材料、镍铜合金材料、铝镁合金等产品,努力把甘肃建成有色、冶金综合开发强省和新材料基地;把重点放在发展起点高的农副土特产品综合加工上,培育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医药工业一方面要抓住以中药材为原料的中成药产品开发,另一方面要加大生物医药的开发力度;机械、电子、建材工业,要重点发展自动控制设备、新型智能化与多功能检测计量仪器仪表等产品,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利用我省特有的风能、光能资源,大力加快清洁能源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