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加美好的家园
——我省全国人大代表建言灾后重建

提起灾后重建,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我省代表,既有重建进展顺利所带来的喜悦,又有沉甸甸的思考。为了更加美好的家园,代表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三难”影响灾后重建

全国人大代表、天水市委书记张景辉坦言,虽然天水市灾后重建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三大难题却影响了灾后重建。
他说,第一难就是资金缺口大。天水灾后重建资金共需103.4亿元,目前到位资金11.67亿元,资金总缺口达91.73亿元。第二难就是重建成本高。虽然建材价格有所回落,但仍然高于去年上半年,加之运输和劳动力价格居高不下,使灾后重建成本加大,远远超出重建预算。第三难是自筹能力差。目前,每户重建户按新建3间45平方米、每平方米造价按1000元计算,共需资金4.5万元,除去国家补助的2万元,需自筹2.5万元。而受灾户大多为贫困户,一般没有多少积蓄,建房困难。建议国家对天水市给予政策照顾,加快这一灾区的重建进度。
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陇南市委书记王玺玉告诉记者,陇南立地条件差,重建中为了避开地质灾害隐患、保护良田,重建村在选址时大部分都选在水、电、路不通的坡地或河滩上,需要平整地基、通水通电、修路、筑河堤、护坡、护坎等,配套设施建设投入很大。王玺玉说,在国家审批的灾后恢复重建农村建设规划中,仅陇南市7个重点县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就达33.47亿元。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缺口大,制约了重建步伐,建议国家解决重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同时,建议国家出台政策,让国有商业银行参与灾后重建,增加基层信用社的灾后重建贷款额度,切实解决困难群众贷款难的问题。
建设好应对重大灾害“三支队伍”
我国是地震、气象等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如何有效防灾、减灾、救灾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大任务。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基建议,要努力建设好应对重大灾害的“三支队伍”。
“这三支队伍分别是重大灾害的专家咨询队伍、专业抢险救援队伍和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刘基说,专家咨询队伍可以充分发挥在应对突发性灾害中的信息研判、决策咨询、专业救援事件评估作用;抢险救援队伍必须具有专业技术,确保“拉得出,打得赢”;志愿者队伍平时可利用业余事件接受较为系统的救护、消防、攀岩、医疗、后勤支援等训练,能够招之即来,来之能战。
刘基还建议,高度重视有关防灾、减灾、救灾的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救灾中的重要作用。“建议国家将预防和减少地震、气象等灾害的研究及其关键技术研发等,列入自然科学、软科学研究的重点项目,力争取得一批重要成果。同时,及时转化防灾、减灾、救灾的研发成果,将性能先进的设备装备到救援队伍中,使之尽快运用于实践。”(本报北京3月11日电)